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起重机械事故案例分析

起重机械事故案例分析


取决于安全仪表及其功能的质检工作, 取决于安全仪表及其功能的质检工作 , 只有在 场的安全人员才能完成。 场的安全人员才能完成。 在这一阶段应重视人员培训(体现在各种操作证 在这一阶段应重视人员培训 体现在各种操作证 上)。 。 在技术设计、研制阶段进行的完善分析的工作 在技术设计 、 在本阶段继续进行。 在本阶段继续进行。需要对过去的危险分析进行 客观的审查以核实已经按文件规定的方式对危险 提出了改进措施。 提出了改进措施。所有改进措施都应当在最终可 接受性审查过程中予以审查和核实。 接受性审查过程中予以审查和核实。
案例3 案例3:起重机掉道事故
一、事故发生过程: 事故发生过程: 时间、地点、事件; 时间、地点、事件; 事故现场; 致害物、起因物空间位置,环境状态等) 事故现场;(致害物、起因物空间位置,环境状态等) 设备基本状况; 参数、操作方式、完好状态等) 设备基本状况;(参数、操作方式、完好状态等) (作业流程);(复杂工艺的) 作业流程) 复杂工艺的) 事故过程介绍。 简单明了,真实,有依据,去伪存真) 事故过程介绍。(简单明了,真实,有依据,去伪存真) 二、事故原因分析(直接;间接;主要;从属。) 事故原因分析(直接;间接;主要;从属。 三、事故结论: 事故结论: 四、事故预防措施建议: 事故预防措施建议: 五、(检验责任的反思:) 检验责任的反思:
使用(运行—维护 五个阶段。 维护) 使用 ( 运行 维护 ) 五个阶段 。 前四个阶段的 结束点是主要控制点。 结束点是主要控制点。 制造阶段是安全技术检验和监察的重要环节。 制造阶段是安全技术检验和监察的重要环节 。 从加工制造一开始, 从加工制造一开始,质量控制部门就是产品测试 和检查的主要负责部门。所以监督检验中与质量 和检查的主要负责部门。 控制部门配合是绝对必要的。根据产品的复杂性, 控制部门配合是绝对必要的。根据产品的复杂性, 派安全检验人员去制造厂亲身监督有关试验和核 实得出产品最终可接受性的关键试验的结论。 实得出产品最终可接受性的关键试验的结论。在 进行质量检验的地方,此种监督是必要的, 进行质量检验的地方,此种监督是必要的,因为
二、事故发生机理 海因里希: 海因里希:多米诺骨牌效应 人、物、环境三要素。 环境三要素。
三、事故的统计分析 海因里希: 55万次事故统计中得出这样的结 海因里希 : 从 55 万次事故统计中得出这样的结 在涉及同一对象的330次同类事故中, 330次同类事故中 论:在涉及同一对象的330次同类事故中,有300 次未产生伤害, 29次产生轻微伤害 次产生轻微伤害, 次未产生伤害 , 29 次产生轻微伤害 , 1 次产生严 重伤害。 这一统计规律称为 330 事故模型 。 其中 330事故模型 重伤害 。 这一统计规律称为330 事故模型。 90%为险肇事故,伤害事故不到10 10% 90%为险肇事故,伤害事故不到10%,严重事故只 它说明了事故的广泛性, 有0.3%。它说明了事故的广泛性,即比我们看到 的伤害事故要多得多。 的伤害事故要多得多。险肇事故没有严格的先后 顺序,不知孰先孰后。所以伤害事故具有偶然性、 顺序,不知孰先孰后。所以伤害事故具有偶然性、
案例5 案例5:机体挤伤事故
致事故的频数最高, 约占40 40% 致事故的频数最高 , 约占 40 % 占 ; 其次是吊运时 捆绑方法不当, 约占24 24% 再次是超载, 捆绑方法不当 , 约占 24 % 占 ; 再次是超载 , 约占 在挤压碰撞造成的事故中, 8 % 。 在挤压碰撞造成的事故中 , 人在起重机与结 构物之间或在两机之间作业时, 构物之间或在两机之间作业时 , 因机体运行或回转 导致的事故最多, 40% 以上, 导致的事故最多 , 占 40 % 以上 , 其次是吊物或吊 具在吊运过程中摆动碰撞造成事故, 约占25 25% 具在吊运过程中摆动碰撞造成事故 , 约占 25 % ; 再次是吊运后的物件摆放不稳倾倒砸人, 15% 再次是吊运后的物件摆放不稳倾倒砸人 , 占 15 % 以上。 以上。
案例4 案例4:起升绳断绳事故
一、事故发生过程: 事故发生过程: 时间、地点、事件; 时间、地点、事件; 事故现场; 致害物、起因物空间位置,环境状态等) 事故现场;(致害物、起因物空间位置,环境状态等) 设备基本状况; 参数、操作方式、完好状态等) 设备基本状况;(参数、操作方式、完好状态等) (作业流程);(复杂工艺的) 作业流程) 复杂工艺的) 事故过程介绍。 简单明了,真实,有依据,去伪存真) 事故过程介绍。(简单明了,真实,有依据,去伪存真) 二、事故原因分析(直接;间接;主要;从属。) 事故原因分析(直接;间接;主要;从属。 三、事故结论: 事故结论: 四、事故预防措施建议: 事故预防措施建议: 五、(检验责任的反思:) 检验责任的反思:
案例2 案例2:卷筒驱动侧板断裂事故
一、事故发生过程: 事故发生过程: 时间、地点、事件; 时间、地点、事件; 事故现场; 致害物、起因物空间位置,环境状态等) 事故现场;(致害物、起因物空间位置,环境状态等) 设备基本状况; 参数、操作方式、完好状态等) 设备基本状况;(参数、操作方式、完好状态等) (作业流程);(复杂工艺的) 作业流程) 复杂工艺的) 事故过程介绍。 简单明了,真实,有依据,去伪存真) 事故过程介绍。(简单明了,真实,有依据,去伪存真) 二、事故原因分析(直接;间接;主要;从属。) 事故原因分析(直接;间接;主要;从属。 三、事故结论: 事故结论: 四、事故预防措施建议: 事故预防措施建议: 五、(检验责任的反思:) 检验责任的反思:
(日本每年起重机事故死亡100多人,占工作事故总 日本每年起重机事故死亡100多人, 100多人 人数的6.5%左右)。 人数的6.5%左右)。 6.5%左右 根据事故资料统计, 根据事故资料统计 , 造成人员伤害事故的起重机械 主要集中在桥式和门式起重机、 塔式起重机、 流动 主要集中在桥式和门式起重机 、 塔式起重机 、 式起重机、 施工升降机等四类, 式起重机 、 施工升降机等四类 , 合计占起重机械事 故的80%左右。 故的80%左右。 80 造成起重机械伤害事故的直接原因, 造成起重机械伤害事故的直接原因 , 排在前四位的 有 : 吊物坠落、 挤压碰撞、 触电、 高处坠落, 合计 吊物坠落 、 挤压碰撞 、 触电 、 高处坠落 , 占起重机械事故的80 % 以上。 占起重机械事故的 80% 以上 。 在吊物坠落造成的 80 事故中,因吊索具缺陷(如钢丝绳断、脱钩等) 事故中,因吊索具缺陷(如钢丝绳断、脱钩等)导
起重机械典型事故 案例分析与思考
辽宁省安全科学研究院王福绵
起重机械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兼谈检验注意事项 兼谈检验注意事项 一、几个基本概念 二、事故发生机理 三、事故的统计分析 四、起重机械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一、几个基本概念和问题 1、 事故 : 是一个或一系列导致人员伤亡或疾 、 事故: 设备或财产的损失和破坏、 病、设备或财产的损失和破坏、造成环境危害的 意外事件。 意外事件。 2、 危险 : 一种已存在或潜在的条件 , 其发生 、 危险: 一种已存在或潜在的条件, 可导致意外事故。 可导致意外事故。 3、 安全 : 是消除能导致人员伤亡或疾病 、 设 、 安全: 是消除能导致人员伤亡或疾病、 备或财产的损失和破坏、造成环境危害的条件。 备或财产的损失和破坏、造成环境危害的条件。 4、 寿命周期 : 将寿命周期分为概念形成 ( 初 、 寿命周期: 将寿命周期分为概念形成( 步设计) 技术设计(设计确认) 研制、制造、 步设计)、技术设计(设计确认)、研制、制造、
最后, 最后 , 将生产阶段和研制阶段的结果编成安全 报告,判定并用文件的形式最终确认产品安全性。 报告,判定并用文件的形式最终确认产品安全性。 报告还应揭示在使用环境中的安全正确的使用方 报告的内容基本就是从分析、 法。报告的内容基本就是从分析、试验和设计标 准制定过程所得到的数据。报告应作出关于产品 准制定过程所得到的数据。 安全完整性的肯定结论和确定已判定的危险的控 制方式。 制方式。 使用阶段进行培训和积累资料(从产品故障、 使用阶段进行培训和积累资料 ( 从产品故障 、 现场安装故障以及出现的事故和偶然事件收集资 料)。安全管理在此阶段必须追究可能出现的任
3.9 3.3 3.3
表中的起重伤害事故起数和和死亡人数, 表中的起重伤害事故起数和和死亡人数,是指 起重机本体直接造成的事故数, 起重机本体直接造成的事故数,而在起重机械作 业中由于吊物坠落造成的物体打击、 业中由于吊物坠落造成的物体打击、因起重机电 气系统漏电或吊臂触碰高压线等造成的事故、 气系统漏电或吊臂触碰高压线等造成的事故、因 起重机吊臂运动造成的人员坠落事故,则分别归 起重机吊臂运动造成的人员坠落事故, 类于物体打击、触电、高处坠落等事故类型。 类于物体打击、触电、高处坠落等事故类型。因 而,实际起重机械作业中所造成的起重事故数量, 实际起重机械作业中所造成的起重事故数量, 要比表中的数量大得多, 要比表中的数量大得多,约占工矿企业事故总数 的15%左右,这是因为事故类型的划分造成的。 15%左右,这是因为事故类型的划分造成的。
起重机械事故状况及简要分析
近三年全国工矿企业及起重伤害事故统计表
年份
事故起数
工矿企业 起重伤害故比例
起数% 起数 人数% 人数
2002 9616 2003 11454 2004 11063
431 438 415
7929 10881 10470
310 359 346
4.5 3.8 3.8
何问题,判定危险状况, 何问题 , 判定危险状况 , 与设计人员一起提出 改进措施,并由安全人员进行审查。 改进措施,并由安全人员进行审查。对改进措施 中的设计变更,安全人员也应进行审查。 中的设计变更,安全人员也应进行审查。 5、 安全责任 : 已由使用者 、 制造者 、 安装维 、 安全责任: 已由使用者、 制造者、 修者、向设计者、检验者、监察者延伸。 修者、向设计者、检验者、监察者延伸。 6、 检验意义 : 检验促进安全技术的发展 , 安 、 检验意义: 检验促进安全技术的发展, 全技术的发展使预测危险的能力提高。 全技术的发展使预测危险的能力提高。减少危险 的措施正用于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 的措施正用于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