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人法律意识的现状
摘要:2009年,农民工讨薪问题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就南京农民工讨薪成功率不足两成之事,我们可以看到国人的法律意识还处在淡薄的状态,人们对自身权利的追求也并不热烈。
在现今的中国社会,普法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法教育
即使全国人大在九届二次会议上已确认“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但国人轻视法律和对法律的亵渎仍为常态,随意闯红灯、家庭暴力、随地吐痰等种种现象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甚至是层次较高的官员贪污后被抓,在法庭上声泪俱下、大言不惭地诉说自己只是法律意识淡薄。
经常见到媒体报道,农民工采取跳楼、自残等极端的方式向老板索要拖欠的工资。
2009年底,农民工讨薪问题又成为了社会的焦点。
据某媒体的报道,2009年,南京市总工会共接到6000多起讨薪案,而能够解决的只有1000余起,只占全部案件的六分之一,农民工讨薪成功率不足两成,政府方面表示农民讨薪最大的困难就是自身的法制意识淡漠。
①
这不禁让我意识到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在这里,就南京农民工讨薪成功率不足两成之社会焦点,浅析国人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什么是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②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
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说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等专用名词与法律意识近义。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的守法和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提高国民总和法制素质。
二、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21世纪的基本治国方略,而公民的法律意识作为其中极其重要的内在驱动力量,则成为了促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所在。
③
(一)全国范围内
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表现为:积极态度与消极心理相融合;法律意识层次较低;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相冲突。
1.积极态度与消极心理相融合
我国公民对现行法律的态度是既积极又消极的。
通过生活中的种种实践,人们往往能够正确认识法律的作用和肯定法律的价值,而且也慢慢学会了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但是站在另一面来看,与积极态度所相反,我国公民又往往存在消极的心理。
在我们身边就存在很多这样的情况,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法律所赋予他们的检举、控告等权利,采取“忽略”,甚至是“敬而远之”的态度,宁愿“私了”(认为这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最有利方式),也不愿拿起法律的武器;更有甚者,采取“忍耐”的态度,以求得日后的平安,“消除”后顾之忧。
消极心理因素的存在,减慢了国人提高法律意识的步伐,阻碍了普法教育的进度与其进一步完善。
2.法律意识层次较低
在我们的生活中,对法律产生兴趣并对法律知识了解较多的人往往文化素质较高、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些人的兴趣广泛、有较强的求知欲、获取信息的途径宽广;而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则与他们恰恰相反。
一个人对法律了解的多少,与他的文化素质的高低有非常密切地联系。
从引言部分农民工讨薪的案例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文化素质低,所以法律意识淡薄。
在我国公民中文化素质低下、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有一定比例,他们缺乏获取法律知识的主动性,一大部分公民的法律意识处于片面的、不完整的、不系统的法律心理层次,处于法律意识发展的初始状态,因而难以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难以意识到法律所产生作用的有效性等。
3.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相冲突
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经历了奴隶制、封建制和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人们的传统法律意识极其浓厚,权利意识却非常淡薄,法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人们往往会忽略法律的存在。
至今在一些偏远地区,传统思想还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在社会关系出现矛盾后,人们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忽视法律这一有力的武器;青年男女注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忽视婚姻登记。
不仅在偏远地区,在大中型城市中也会出现忽略法律的现象,例如:家中被盗,在损失并不大的情况下,人们会出现“破财消灾”的想法,任由犯罪分子为非作歹。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法律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
生活中也常常出现类似合法、平等、责任、义务、权利、遵纪守法、监督、检举等字眼。
但是,当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意识与现代法律意识相遇后,矛盾便被激发出来。
当今社会有相当一部分公民仍习惯于按传统观念参与社会,用传统思想评价社会,用传统理念理解社会,在解决纠纷和维护自身权益时并没有想到采用法律手段。
这表明,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依旧处于淡薄的状态,仍不会适当地运用法律。
综上为当前国人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可以从中发现,现今阶段,国人的法律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绝大部分民众法律意识淡薄。
(二)国内大型城市(以上海市为例)
为了解上海市民的法律意识程度,上海市政府成立专门课题组,围绕法律认知、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评价、法律关注、法律期待六个方面对本市十个区两千余市民开展调查,得出以下欠缺之处④:
上海市民目前的法律意识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总体上也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但与国外的发达城市相比、与国际大都市的理想要求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法律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仍很不够;整体法律遵守的自觉性
还有待提高;法律运用的普遍意识和能力还急待提升;法律意识还有明显的结构性的不完善;不同市民群体的法律意识状况还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
上海作为走全国前列的国际化大都市,政府部门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普法教育,但上海市民的法律意识的现状还是处于不尽如人意的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法律意识上还有待提高。
三、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途径——普法教育
在我看来,在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众多途径中,普法教育这一途径对政府部门而言是最为关键的,,也是最为有效的,对此我有4条建议:
1.实事求是
不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实实在在地向国人宣传和教授法律知识。
2.普法教育要有所针对性
普法教育是面向群众的,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工作岗位、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等,针对他们不同的特性,对他们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普法教育。
3.普法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多样化
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可以在各个地区开设法律咨询处提供法律帮助;也可以在各所学校中就设立法律基础知识课程,让青少年们成为法律知识宣传的有生力量。
4.提高专业水准
对向广大人们群众进行普法教育的专业人员要加强他们的专业水平,建立素质高的普法队伍,提高普法教育的总和水准。
四、总结
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整体法律意识不高。
政府部门正在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但是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中国地大人多,地区间的贫富差异较大,这可以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是一个艰巨而又漫长的任务,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细致入微的工作。
我相信,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政府部门的不懈努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与配合,国人的法律意识会逐步提高,每一个国人都学会使用法律保护自己,不做违法之事,渐渐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
参考文献:
①《南京: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讨薪成功率不足两成》:孙西娇刘海涛(中国网)
②《法律意识概念的学理解释及其评价》孙春伟:《学术交流》2008年第10期
③《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母文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7卷第3期
④《上海市民法律意识状况调查及今后的普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