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 现状图纸目 录第一章概 况 (2)一、规划背景 (2)二、规划依据 (2)三、地位和作用 (2)四、规划范围 (2)第二章风貌特征及现状问题 (3)一、历史沿革 (3)二、风貌特征概述 (4)三、现状问题分析 (8)第三章风貌区现状分析和评价 (10)一、建筑现状分析与评价 (10)二、土地使用现状 (12)三、道路交通现状 (13)四、绿化与水环境现状 (13)五、空间景观现状 (14)六、人口与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14)第四章保护对象与保护对策 (15)一、保护原则 (15)二、保护对象 (16)三、建筑保护与更新规划控制 (16)四、风貌保护街巷 (19)五、风貌保护河道 (20)六、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规划控制 (20)第五章风貌区发展规划 (21)一、功能定位与规划结构 (21)二、土地使用规划 (22)三、道路规划与交通组织 (23)四、建筑工程规划控制 (24)五、绿化与公共空间景观规划 (26)六、人口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7)七、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28)第六章规划实施及管理建议 (29)一、规划变更 (29)二、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管理特别论证制度 (30)三、分期实施有序落实规划 (30)四、通过多种公众参与形式加强居民保护意识 (30)五、拓宽古镇保护整治的投融资渠道 (31)附录 徐泾蟠龙历史文化风貌区建筑调查 (32)第一章概 况一、规划背景2005年10月,上海市政府下发第77号文件“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原则同意《上海市郊区及浦东新区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的批复”,批准在九区一县划定32片总占地面积约14km2的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
其中青浦区范围内共划定7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徐泾蟠龙历史文化风貌区是青浦距离上海市区最近的风貌区。
按照《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规定要求,郊区及浦东新区开始着手编制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以期对历史文化风貌进行保护和有效控制管理。
徐泾镇位于青浦区的东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经济发展较快。
镇区东靠沪杭铁路外环线,紧邻虹桥国际机场;沪青平高速公路、318国道、北青公路与嘉金高速公路构成“丰”字型快捷公路交通网。
徐泾镇域面积38.16km2,居住人口约10万人。
徐泾蟠龙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徐泾镇北侧的蟠龙村,318国道华徐路四号桥以东,崧泽大道(原诸陆东路)以北,蟠龙港西南,南距虹桥机场5km,距上海市中心18km,距青浦老城17km,距徐泾镇1.5km。
二、规划依据本规划的依据主要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3)《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2003年(4)《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3年(5)《上海市郊区及浦东新区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2005年(6)《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年(7)《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年(8)《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总体规划(2004~2020年)》,2005年三、地位和作用本规划是指导本风貌区内的历史建筑保护、街巷环境整治以及相关建设管理的法定性文件,为历史环境保护、传统风貌延续、风貌区的建设管理提供依据。
本规划属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对风貌区的土地使用、建筑保护更新、道路交通、绿化与公共空间、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提出具体控制规定,为徐泾蟠龙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的整体性保护以及建设管理提供依据,并指导风貌区范围内的风貌保护整治工程。
在规划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各项专业规划时应当遵循本规划的要求。
本规划的解释权归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四、规划范围本风貌区规划范围包括风貌区范围和因规划编制完整性要求确定的扩大范围,东至蟠龙港,西至程家祠堂西侧,北至蟠龙粮库,南至崧泽大道(原诸陆东路),总占地面积为13.22hm2,风貌区范围以2005年批准的《上海市郊区和浦东新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划示》为准。
第二章风貌特征及现状问题一、历史沿革蟠龙镇(又名盘龙镇),因坐落于蟠龙港(又称盘龙塘)之西侧而得名。
清光绪元年《盘龙镇志》中记载“其地处青邑东境,与上海县接壤,曲水萦居,溪桥鱼唱,盖鱼米之乡。
镇建于清初,历三百余年,发展为东西长一里,南北长半里之十字街,里人从事耕织,群居于此”。
曾是向上海市区输送粮食的主要集镇之一。
解放后,曾为龙固区(龙凤、重固合并)政府驻地。
风貌区现属徐泾镇蟠龙村。
古镇原址位于于汇龙桥(矮墩桥)东北半里许,俗名荒基角。
明万历年间,有庙碑记:普门教寺在蟠龙镇东南,寺庙建于隋文帝仁寿年。
旧时,普门教寺每逢四月初八日为浴佛节,俗称庙会,从初七到初九的三日内,商贾云集,游客纷至沓来,物资交流伴之赏景游览,热闹非凡。
清金凤虞有竹枝词云:“四月初交人尚闲,游踪如海复如山,不知客舫来多少,停遍龙江一水湾。
”元至元年间(公元1334年)普门教寺山门前建造了香花桥,镇逐渐形成。
明嘉靖年间倭寇窜至,室庐被毁,镇市遂无存。
明末清初,江宁人陈君化避难迁居小涞聚,又徙至蟠龙里,家颇饶裕,启质库及布庄,聚集招徕,镇进一步建于汇龙桥之西岸,形成古镇规模。
古志云“今镇址半系寺基,街作十字样,南北强半里,东西倍之,镇左枕蟠龙港,中夹墅泾”,并记载蟠龙旧有八景曰:江村野店,曲水萦居,柳榆晚照,群鸟归林,龙江古渡,溪桥渔泊,松涛夜听,洛阳佳种,后增二景曰:古寺中鸣,文阁谈经,共有十景。
旧时在普门寺东侧有文昌阁,实为义局,记录地方举行义事,以益后人。
阁内供文武二帝及魁光星君,乾隆三十七年,里人金德容,陈宪章等捐田二十余亩,起建。
后因战事殃及,阁毁碑碣残缺,同治七年,司事程云锦等重建。
“文阁谈经”乃清代蟠龙十景之一。
至青浦解放时,遗址尚在,后殿改作乡公所用房。
现均已无存。
香花桥旧影旧时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google 卫星图片 镇东街半为明代徐光启后裔一支系聚居,并建天主教堂一座,解放初改为学校。
山门北有普门教寺残存前殿三间,配房数间,解放初均改作粮仓。
解放前,蟠龙镇的街道俱是石板铺设,下有下水道。
十字街交界处有药店、南北杂货店、茶馆、点心店等。
镇上有三家中药铺,鲜肉铺三家,豆腐店三家,老字号南货有朱姓北正昌,南正昌,悦来等近十家,点心餐饮也有六、七家之多,早上三家专业白切羊肉闻名远近,棉花加工店三家,书场茶馆七家。
蟠龙镇兴旺时碾米厂、榨油厂南北街都有,特别是在抗战后期,镇上米厂、米行、米摊四十余家,镇曾有常停米船百余条,专门做越过日军封锁线去上海的米生意,为青浦西米东运的主要交易点之一。
解放后,乡粮库坐落在蟠龙港西岸。
老年人协会,卫生室位于西街。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蟠龙古镇变化较大。
东西街西至风来桥,原来桥西不过三、四家,现已增至数十家。
南北街中间原有的空地,现已新建造房屋,镇上原有不少草屋瓦房,现多为新建村民私房。
古镇周围国道、镇村公路纵横交错,交通便捷。
又因座落于上海西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具有优越的投资环境,现在已有许多工厂企业落户在古镇周围。
二、风貌特征概述徐泾蟠龙古镇在隋朝已有记载,明末清初兴旺成镇。
古镇左枕蟠龙港,中夹南墅泾,坐落于“龙潭绕泽、绿树青田”的环境中。
镇内水乡老街风貌犹存,主要街巷相交成“十”字状的格局,沿街店肆比邻相接。
镇中心香花桥头一带传统民居萦居曲水、朱阑夹岸。
蟠龙宗教文化特色浓厚,天主教和佛教文化的传入历史悠久。
1. 龙潭绕泽、绿树青田的自然环境蟠龙中夹墅泾河,左枕蟠龙港,右有新开河,镇内水道、街巷尤如田间阡陌,纵横交错,具有江南典型的水乡自然特征。
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街巷沿着河流生长,因水而有了生命,也带来了古镇繁荣的景象。
蟠龙因镇东的蟠龙港而得名,蟠龙港是松江五大浦之一。
蟠龙港“以其委蛇曲折如龙之盘”而得名,有“龙港十八湾,湾湾望蟠龙”之说。
镇内还有蟠龙港的两条支流。
其中,与东西街平行的河流名为南墅泾,古志记载,此河起自蟠龙本镇,东受蟠龙塘水,入崧塘。
香花桥横跨南墅泾,形成本镇最重要的节点空间。
在古镇西面还有一河,名新开河,连接南墅泾、北墅泾。
除河网密布之外,蟠龙周围环境绿树成荫、田地青青,有“柳榆千株墅泾傍”之说。
镇内的多处田地,增添了几分野趣。
林木、农田等自然环境要素有利于古朴氛围的营造,而且特殊的数种对空间形成还有着特别的意义。
以前普门教寺以东全是大竹园,淡竹、护居竹、燕竹等,体现寺院宁静高远的意境。
2. 东西南北“十”字型的街巷格局蟠龙镇北原有普门教寺,始建于隋仁寿年间,古志云“镇址半系寺基”,可见在传统寺庙宗社讲究座北面南、中轴对称的布局影响下,古镇规模历经多年发展,民居建筑成街串巷,形成了东西街与墅泾河平行,与南北大街垂直交汇于原普门教寺山门前的香花桥头,沿着“十”字型的街道骨架,不断外延生长的古镇格局。
至清代,已有“南北半里、东西倍之”的规模。
十字街是古镇是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空间,同时也是居民日常交往活动的场所。
街 古镇南街古镇东街巷空间所创造出的物质和人文景观是风貌区特色的重要体现。
风貌区内传统街巷空间尺度亲切,街廓比例适中,沿街两侧的民居建筑错落有致,又协调统一,构成了界面连续。
十字街在香花桥头汇合,形成镇上最繁华热闹的空间节点。
此外,传统街巷内的浓厚生活气息也是其特色的重要体现之一。
街巷承担了交通、运输、商业、生活等多种功能,街道两旁的店肆比邻相接,街上居民、商贩、工匠等不同的人群嬉笑往来,都是街道生活的参与者。
商业交易、日常生活、节日庆典等不同类型的活动都共同融合在街巷空间中。
3. 类型丰富的历史建筑遗产蟠龙水乡老街风貌犹存,佛庵香客云集,粉墙黛瓦的民居枕河而居,形成了高低错落、水影悠悠的水乡风貌。
(1)传统民居蟠龙古镇的传统民居主要沿十字街分布。
有沿墅泾而建的下铺上宅、前店后居的传统民居,也有自成院落的宅第、祠堂,以天井组合其内部空间。
建筑多为穿斗式木构架形式,用材讲究,屋顶以悬山和硬山式为主,有少量歇山(四六撑式)、庑殿式,还有砖雕木刻等构件装饰,古色古香。
小青瓦、滴水瓦当与白墙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显得别具风韵。
程家祠堂为风貌区内最大的院落式民居建筑。
程氏原为蟠龙镇一富族,有传说“诸翟一镇,不及蟠龙一程”,程家传到程梦岩时已败落,程梦岩被太平军俘去,但他仍能取得秀才功名。
程家祠堂为二进五开间,方形建筑,结构坚固,四周树木葱绿。
1938年3月在这里开过一次国共双方参加的聚会,顾复生作了团结奋斗、一致对外的誓言。
解放后曾改为粮库。
(2)宗教建筑古镇佛教历史悠远,原镇北有普门教寺,现已毁,古代蟠龙八景之“古寺鸣钟”、“松涛夜听”指的就是普门教寺一带景色。
现存宗教建筑主要有镇东街的天主教堂、镇南市的在原圣堂遗址重建的蟠龙庵。
据清代镇志载,镇北有普门教寺,隋仁寿年间(公元601年)僧如莹开山,炀帝时(公元606年)御制碑记,唐大中十三年,吴人陆素重建,寺基达七十二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