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改善方法张泽民(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农业水利工程2班 1302040233)农业环境是指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一集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农区、林区、牧区等)。
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等于自然环境的全部,二者之间尚有一定的区别。
农业环境要素即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它们是农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中国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由于人口的剧增与工农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人民需求与资源供给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以及在经济建设中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图取发展的问题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导致目前中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上遭到污染与破坏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局部区域甚至仍在恶化。
农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成败,因为一切生物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生存下去。
农业环境与农业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协调,构成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并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
当其中的一个环节发生改变时,就会牵一发而动全局。
因此,在当前我国农业环境已经出现污染的情况下,不能只考虑增产粮食问题,同时还必须考虑生产出来的农畜产品是否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问题,即生产出来的农畜产品经过长期食用后,是否会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
总之,农业生产与其周围的环境是息息相关和唇齿相依的,农业的发展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上述的工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都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全面分析中国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并探索出改善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在农业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线中国梦的需要。
【农用水资源问题】水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与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农业水资源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可持续发展,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现实中中国农业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利用率不均衡、污染严重、用水浪费以及地下水超采等。
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之一。
水资源总量为2.8124×1012m³,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4,每667㎡水资源量也只有1770m³,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2/3左右。
全国年缺水量近400亿m³,约有3亿农村人口合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200万h㎡。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相适应。
我国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35.9%,人口数占全国的54.7%,但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81%;而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14.4%,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58.3%。
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平均约每三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
特别是华北地区,由于径流量时间分布与冬小麦需水量分布不一致,缺水情况更显得突出。
如海滦河流域,冬小麦生长期内的径流量只占全年净流量的20%,而此时冬小麦的需水量却占全生育期的40%,供需矛盾尖锐,是我国主要农业区域中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带。
水资源污染问题突出。
当前,国内水资源污染十分严重,尤其是江河流域普遍遭到污染,且呈发展趋势。
水利部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km河长开展的水资源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水质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灌溉(即劣于Ⅴ类)的河段约占10.6%,水体已丧失使用价值,受到污染(相当于Ⅳ、Ⅴ类)的河段约占46.5%。
全国7大水系国家环境公报数据表明,辽河、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很差,黄河水质不容乐观,松花江水质较差,珠江、长江水质总体良好。
河流污染以耗氧有机物为主,主要污染项目是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
水资源污染造成了农业、渔业、工业的巨大经济损失。
据统计,全国受污染农田面积达1000多万h㎡,减产污染粮食120亿kg,因污染造成的各种鱼类死亡达4550万kg。
据专家不完全估算,仅海河流域每年用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40亿元。
中国科学院最新公布结果表明:黄静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875亿元,而仅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就占76.2%,达1428.9亿元。
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中国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灌溉,灌溉面积的比重已占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灌溉在中国农业生产中起决定性作用。
近年来,中国年供水量大约为5500亿吨,而农业用水量约占总量的70%,其中农田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的90%左右;中国灌溉定额普遍偏高,实际达到平均每667㎡灌水450~500m³,超出实际需水量的1倍左右,有的地方甚至超出2倍以上。
据统计,中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不到50%,1m³水只能生产0.85kg粮食,远低于2kg以上的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据初步分析,全国平均渠系利用系数0.4—0.6,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0.6—0.7,灌溉水利用用系数0.5左右。
全国水资源利用情况是:渠系综合水利用系数为0.40-0.6,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60-0.7,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3-0.5。
华北地区是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较高的地区,其各灌区利用系数存在较大差异。
衡量水资源高效利用指标,不能仅仅考虑水资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是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耕地资源问题】耕地资源是土地资源的精华,是农作物生长的基地,是农业生产首要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命活动的衣食资源。
中国耕地资源面临人口压力大、总体质量不高以及土壤退化严重等问题。
基建占用耕地加剧。
自1978年经济逐步走向繁荣以来,多层次、多渠道的为改善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的基本建设气氛浓郁。
由于国家、集体的基建用地和厂矿兴办多是在具有良好条件的经济地理带,形成耕地占用,农地消减,导致大量土地非农化。
同时,我国土地管理方面工作的紊乱和不慎,致使一些基建单位多占少用,先斩后用和占而不用等行为产生。
人地矛盾突出。
1949年我国人口为5.4亿,耕地为14.63亿亩,人均2.71亩。
60多年过去,人口总数不断上升,而耕地数量下降,导致2007年人均耕地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已低于有关专家测算的维持温饱的最低极限。
土壤肥力衰竭。
据对1403县的土壤肥力状况抽查推算,全国高中低产田由过去的各占1/3变成2:5:3。
1989年我国平均亩施化肥为16.4kg,已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一倍多。
而且由于不能科学施肥,化肥利用率很低,如氮肥只利用30%,有机肥使用量的大幅减少,导致了耕地土壤有机质的严重下降。
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达167万k㎡,其中,黄土高原有45万k㎡,长江流域有50万k㎡,北方土石山区有60万k㎡,东北黑土区有12万k㎡。
使之每年流失土壤为50亿吨,损失N、P、K养分约1000万吨,按每公斤有效养分增加7kg粮食计算,则由于养分流失而每年损失粮食700亿kg,国外人称我国水土流失是“大动脉出血”。
在前述地区中黄土高原是我国重点流失区,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多重原因,年输沙量16亿吨,其中农耕地流失量占总量的1/3.强烈的水土流失,使农田肥力受到严重破坏,据推算,在占地地区总耕地70%以上的坡耕地中,每年流失土层10m左右,而损失土壤超过6亿吨,其中含有有机质300多万吨,氮26万吨,P2O540万吨,这种状况已严重的影响到农业生产。
土地出产率下降。
一般而言,得自农田的植物产品,聚集了大量的N、P、K以及S、Ca 等矿物质营养元素。
在商品生产日趋发展的今天,在缺乏相应配肥条件下,因大量物质的输出,必然引起地力匮乏。
据调查,过去施0.5kg标准化肥,可增产1.5-2.5kg粮食,目前只能增产0.1-1kg粮食。
【改善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上述分析说明,中国水资源、耕地资源紧缺,农业污染还相当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状况还在发展,造成农业生产的环境要素土壤、水体、大气、生物等受到立体综合污染,可以说中国农业生态环境形势总体上仍然比较严峻。
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中国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决定着中国的粮食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因而探索改善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科学对策迫在眉睫。
1.健全环保立法,严格环保只发,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依法控制乱占耕地,计划使用耕地。
在中国,目前由于局部地区地方保护主义存在、环保执法队伍素质不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浅薄等因素的存在,环保执法难的情况还普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今后必须严格执行现有的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唯有如此才能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
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规划,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人才的培养,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问题组织科研攻关,力争有新的突破。
鼓励科技创新,对研究开发成果予以保护,并依法有偿转让。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
在生态环境保护经费中,应确定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和水平。
建立早期预警制度,加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预测预报。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生态家园建设,重点加强农村道路、饮水、沼气、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庄、集镇绿化、净化、亮化工程,切实改变乡村整体面貌;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垃圾池、污水净化池,做到垃圾、污水有序排放和处理;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保护饮用水源,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强林业资源管护和林政管理,巩固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成果,加大天然林保护,扎实开展农业生态综合治理,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4.发展循环经济,减轻环境污染。
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是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的直接原因,发展循环经济将这些污染物资源化进行再生产,是从根本上减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据测算,中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得环境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
所以在工农业生产与人类生活中,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经济社会活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