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新时期小说中的现实主义的缺陷

论新时期小说中的现实主义的缺陷

浅谈新时期小说中现实主义的缺陷
摘要:新时期这个相对开放的时代,表现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如雨后春笋一般展露出来。

作家在小说作品中阐发了对时代、人生、人性各问题的审问和思考,充分显现了现实主义的精神风貌。

而相较于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的精神,新时期的现实主义在创作态度、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上又存在一些不同与不足。

关键词:现实主义;新时期小说;十九世纪;不足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是对前期浪漫主义的一种反驳,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被高尔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这一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的产物。

在思想特征上,现实主义是以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其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其普遍关心的是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表现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典型代表作品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从上可以看出,初始的现实主义是与社会紧密相关的一个文学思潮。

其中要表现的必须是对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的阐释。

以小说形式表现时,一方面要尊重小说的虚构性,却在本质上是作者对生活现实的真实情感的流露。

在中国,以“五四”启蒙时期为代表,各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对现实主义有了相应的表现,鲁迅最具代表性。

经过中国各种运动的发展,现实主义渐渐退隐,文学被时代共名左右。

至十七年文学结束,中国进入新时期,在开放的新气象下,文人在外部氛围和内部心理上都有一定的舒缓,在小说创作上体现出一定的写实精神。

“伤痕”文学的出世代表着现实主义的抬头,继之“反思”、“改革”、“寻根”、“先锋”等文学创作,如雨后春雨般揭开了掩盖着现实主义的那层面纱,使现实主义重新站在了时代的舞台。

新时期的小说在表现现实主义时,首先在于作家及作家笔下的人物都有了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表现在“人”的确立,即作家作品的人物有了鲜活的生命,表现的是真正的生命力。

人物具有了人情、有了人性的美丑之别,不再是政治或者时代的传声筒。

如《阴错阳差》里的一群干事表现的妒忌。

尤其是因为尊
重人性,作家也能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对待爱情的描写。

其同时作家在小说中彰显着一种个性美,如戴厚英的《人啊,人!》,表现了对人性、人情的尊重。

其次,现实主义还表现在作家对待社会和历史的态度上。

作家进入新时期之后,能够正确的面对历史和社会现状,“伤痕”、“先锋”、“反思”等小说,都是对历史的总结和正视,作家首先需要的就是一种现实主义精神,才能对历史正确对待。

事关社会的现状,如《阴错阳差》里女强人和老公对国家发展的努力,虽然结果并不如人意,下层干事的叵测心理,及“丈夫”在国内外两地的际遇和表现,如《大厂》中对厂子的改革,说明新时期国家面临的发展需求及社会真实的状况。

作家以一种关怀社会的态度来创作,和“五四”时期的作家心理如出一辙,表现着现实主义的复归。

再次,新时期的小说与政治的关系大有缓和,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不受政治的主导,并且对以往政治上的伤害进行了反思。

如“反思文学”中的“李顺大系列”、张贤亮的《绿化树》、方之的《内奸》等都是都牵系了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

使现实主义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限制,达到最大化的体现。

与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相比,新时期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在不同的时间段里还有不同的弊端。

现实主义概念的核心是,客观、真实地再现社会现实。

作为一种成熟的创作理论,现实主义至少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创作态度、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

我们发现,现实主义在这三个层面所倡导的方向,恰恰都直指当前新时期小说中的主要病症。

首先,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与“思想清贫”。

现实主义小说,要求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

现实主义要求创作者的创作态度首先必须严肃认真,必须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行艺术创作,必须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大众的生存状态,自觉承担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责任、自觉承担文化传承和发展责任。

在这种创作态度下创作的艺术作品必然具备一定的思想性,从而作品才有灵魂、才有生命。

当然,这里所说的思想性是在遵循“客观性”原则下进行的,力求最大可能的描写外在的世界。

一部作品艺术价值高低是由创作者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思考能力和艺术功力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思想性是一部好作品的必要条件。

而现在可看到的现实主义小说,很大程度上没有将思想性发挥出来,以至于有些现实主义小说思想清浅蜻蜓点水般,只做
表面功夫。

这首先是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充分开放,另一方面是作家的思想还没能充分地开放,从而大胆地表现政治、生活。

很多作品只是隐晦地、侧面地表现生活。

其次,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理念上相对不够深刻。

小说属于文化产品,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代表。

创意是文化创作的基础和核心。

虽然一个好的创意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演绎,最终成为一部好的小说,但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一定是从一个好的创意上生发起来的。

从现实主义的特征来看,现实主义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新时期小说也具有批判精神,批判的是社会、人情、人性的丑恶。

主要表现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一系列作品中。

这些作品多是对当代历史黑暗面及残忍面有着不可否认的批判力度。

但是,在批判中以政治原因为主,后期的“反思”文学在这一方面虽然对人性有自我的反思却依然相对匮乏。

如陆文夫《井》中徐丽莎的悲剧,是人性相互伤害的结果。

对于人性中,真实存在的弱点或者说是缺陷,作品中没有在反思方面做出明确的引导和揭示。

从创作角度方面来看,其作品深度上没有足够的创新。

这主要在于刚刚结束的“文革”在政治上的深刻影响。

再次,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没有足够的遵循真实原则。

现实主义小说的另外一大特征是,真实性。

它的细节能通过受众在小说的阅读过程再现到脑海中,脑海中以很具体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受众面前。

因为真实就是存在现实世界的,所以读小说就像在重温生活的细节。

小说是在一种自由而舒适的环境中阅读的,受众的身心屏蔽了杂乱信息的干扰,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要远远高于日常生活,脑海中的细节就有了放大效应,再加上小说本身可以深刻的刻画,细致的描写,以至于脑海中像放电影一般出现很多近景和特写镜头,细节放大的效应就更加明显,所以一旦细节出现不真实,就会立刻被观众发现;一部小说屡次出现细节的不真实,观众必然产生排斥或者抗拒心理,无法接受小说的内容。

“细节虚假症”很容易被看做是一个敬业精神的缺失或者创作的疏忽问题。

深究起来,还是现实主义的态度和方法缺失;呈现在小说内容上的每一处细节,从故事大背景到主角外貌和心理必须以严谨的现实主义态度和方法去完成,
只要有一处不严谨、不认真,小说在被受众阅读后就是一处细节虚假。

近几年热播的电视剧《蜗居》,是根据六六所写的《蜗居》进行编排演绎的。

此小说,很真实的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困苦,这部作品中真实的反映了年轻人在都市艰辛奋斗,房奴的凄凉,官商勾结,贪赃枉法,在这极速发展的当代中国,成为主流话题。

同时,它还反映了当今社会中人们的心态,有观众认为,剧中有歧视乙肝病人的嫌疑,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它直接反映了这个社会中对乙肝病人的歧视,大胆地揭露这一现像,为的就是使更多的乙肝患者在就业以及其他方面不再受到歧视,换言之,它揭露了当今社会的不良现象和人们的种种心态,说出了人们的心里话。

作者用犀利的语言写出了当今社会的种种不良现像,并将这部小说搬上荧屏,这本身就需要一种勇气,观众喜爱这部电视剧的原因无非就是觉得它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而已,但这部反映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的电视剧最后却遭到了封杀,这种结局无疑是可悲的。

这样一部不错的小说,也有有不少缺失的细节。

最后小说结尾部分,海藻被安排的妥帖的出国,显得很突然。

海萍因为教了老外英语,结尾部分居然成立了学校。

显得也很突兀。

只能看做是一种期望,是作者和大众对于奋斗的年轻人的期望。

现实主义小说,对于人性的反思,对于社会真真的和谐,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在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已初具规模,表现了不同的主题。

现实主义的复归,是时代的需求,其相对于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态度、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略有“不足”之处,小说的真实性、客观性、批判性没能全面地、充分地、透彻地、犀利地表现出来,却是在中国新时期特定时代的产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