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调解节目的优势与短板——以广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万家灯火》为例

电视调解节目的优势与短板——以广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万家灯火》为例

电视调解节目的优势与短板——以广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万家灯火》为例2011年 1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正式施行,调解得到了法律的认可。

以此为契机,我国电视调解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至今仍活跃在电视荧屏上;而且很多节目收视良好,在观众中的口碑和影响力均很出色。

2011年5月16日,广东公共频道《万家灯火》正式开播,于每晚21:30与观众见面。

开播六年来,《万家灯火》共播出了两千多期,至今已经成为广东本土一档深受观众喜爱与信赖的调解类情感纪实栏目,其关注百姓情感生活、解决百姓情感困惑的形象也已深入人心。

经过六年的沉淀与积累,应该说整个栏目在策划、构思、制作与编排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观众群在不断扩大,忠实观众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但在当前移动互联网与自媒体兴盛的传播格局下,伴随着新媒体带来的传播环境的变化、受众需求的变化、传播语境的变化,我们跟其他调解类节目一样,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显然,这类节奏偏慢、镜头语言不新潮、没有明星大腕参与、主要关注普通民众情感的节目,不但优势不显且进入了发展的瓶颈。

那么未来该如何突破?笔者将以广东公共频道《万家灯火》为例,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分析电视调解节目在新传播格局下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的改进路径。

一、关注社会情感是电视调解节目的主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正式施行催生了一大批电视调解节目,但跟风模仿并不是《万家灯火》开播的主要原因。

从2011年4月起,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全新启用“苹果纪”的频道概念,以苹果具有平安、美满的吉祥寓意,向大众宣传关注民生生活、为创造幸福生活而努力的美好意愿,并力求在旗下节目中向观众灌输这一频道理念。

而《万家灯火》在引领价值、明晰事理、稳定人心、社会动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与公共频道的定位完美契合。

另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背景是,广东是民生新闻大省,多个民生新闻栏目占据着全省收视的前列位置。

但是民生新闻关注突发、此时此刻,关注社会、公众天下事,剩下的百姓生活里的家长里短平常事就给电视调解节目留下了空间。

在广东公共频道,民生新闻类节目《DV现场》和调解类节目《万家灯火》可谓一表一里,关注的都是百姓生活,只是指向不同,样态不同,共同构成了公共频道“苹果纪”概念的重要支撑。

二、调解类节目在新传播形势下的优势(一)发挥内容制作的核心优势纵观当下的电视调解类栏目,无论是家喻户晓的《金牌调解》《新老娘舅》还是广东公共频道的《万家灯火》,多个栏目一直在持续播出,且收视稳定,都还是所在频道的名牌栏目。

应该说,长期积累的公信力、社会资源和内容制作经验是电视媒体制作、播出调解类节目的先天优势,至少新兴媒体短期内难以企及。

资源优势是电视媒体内容制作的主要优势。

诸如专业的采编播人力资源和各种制作、播出系统的设备资源,以及开路频道这样的平台资源,都是电视媒体独有的综合资源优势。

新兴媒体讲究资源集约利用,通常是一人身兼采、编、播多职,手机、摄像头、笔记本电脑作为后期和播出平台,连上互联网就可以开讲。

这样的优点在于快捷、低成本,劣势在于内容制作的水准良莠不齐,更别说情感调解类这样复杂的节目制作。

因此电视媒体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对旗下各种资源合理调配、综合利用的成熟经验,以及可以胜任任何类型的节目制作能力,这是我们的核心优势,也是《万家灯火》将继续奉献更多精彩故事给观众的根基所在。

(二)专注新闻价值的创作追求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兴媒体确实有很多优势,如快捷、便利、互动、迎合受众需求等,但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新兴媒体在多种“光环”加身的同时,其弊端也慢慢显露出来,突出表现为对传统新闻价值的伤害与新闻事实的挖掘能力严重不足。

以《万家灯火》为例,它每一期节目就相当于集中关注某件事的民生新闻。

它的新闻价值在于以主人公及其周围人发生的真实故事为切入点,展示人的情感、人的心灵、人际关系、人生轨迹以及人们在社会、人生中的具体体验、感悟等,并透过个体生命的生存空间来折射大千世界;简而言之,关注百姓生活,记录社会面貌,是《万家灯火》的自发要求和精神召唤。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记者的实地采访、面对面询问当事人、奔波往返各个事件发生点,一个又一个的新闻事实被挖掘出来,使观众离真相越来越近。

对新闻价值的坚守和新闻事实的挖掘与还原能力,恰恰是《万家灯火》在新的传播格局下做成精品栏目的一个重要优势。

而新兴媒体尤其是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传播平台,更注重结果而非过程,更注重数字而非事实。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6年App与微信公众号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微信公众号数量超过1200万个,52.3%网民使用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资讯,网民已将公众号内容作为了解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受用户持续关注的微信公众号占比仅为10%。

面对如此天量的竞争对手,新兴媒体主要以阅读量、点击量、评论数等数字来标榜传播效果,例如追求“10万+”的阅读量,或者“1000+”的评论、留言。

为了达到这样的“数字”效果、博取关注度,新兴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关注更快、更主观、更意见化,更倾向于追逐热点;标题往往简单粗暴、哗众取宠,至于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以及挖掘了多少新闻事实,并不是它们的兴趣点所在。

这样的结果,往往容易误导受众,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使人们离事实真相越来越远。

(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和“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的“走转改”活动,对国内新闻工作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家在工作中自觉地对照履行。

《万家灯火》中的故事主角大部分是基层、底层民众,例如阿培家境贫寒又有口吃,老婆因此离他而去;邱风云不忍抛弃前夫将他接来和现任丈夫一起生活;阿翔的老婆跟人走了还结婚生了小孩;红菊与大自己29岁的老刘结婚只为能挽救儿子生命……他们都不是什么名人,故事也不高大上,但每件事几乎都关系到这些普通人几乎所有的幸福,对他们来讲就是天大的事。

《万家灯火》愿意关注弱势群体,愿意让他们成为荧屏里的主角,彰显了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拉近了电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

相比之下,很多新兴媒体通过提供量身定做的“花边新闻”“八卦新闻”来套牢用户,或者设置一些擦边球的话题吸引眼球,实现流量变现,追求所谓经济价值。

其实,这种唯市场论会使整个新闻行业的信誉度和公信力受损。

因为当公众都不关心严肃新闻、不探究事实真相时,新闻行业存在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就会受阻。

综上所述,在传播环境大变革的背景下,调解类民生栏目反而凸显了它独有的优势和价值:首先,能依托电视媒体平台,借助主流媒体长期建立的公信力、影响力和权威性,取得民众和受众的认可和信任;其次,能充分发挥电视媒体内容制作的优势,节目质量有保证;第三,坚守新闻价值,挖掘新闻事实,承担新闻媒体应有的职责和使命;第四,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应民生需求,维护民众利益,符合群众期待。

三、巩固优势,扬长避短,补齐电视调解节目的短板(一)精心把关选题,提升节目品位电视调解节目最吸引观众的是窥视他人陷入情感困境和矛盾冲突,部分人以此反思自身,部分人纯属好奇。

因此电视调解节目难免会在猎奇、低俗边缘徘徊,如何处理好节目可看性和价值导向的问题很考验节目制作者的水平。

纵观《万家灯火》之前的节目选题,存在两个明显不足:1、过多关注底层群体的情感难题。

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原因而导致的情感纠纷在中低收入群体中的确更为常见,而无力解决问题的他们也更愿意求助于电视媒体,同时节目成本和节目录制也都更好控制。

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中高端电视受众会因此流失,节目品位受到影响。

2、选题方向比较单一,过多集中在男女情感纠纷。

这也让节目难免陷入鸡毛蒜皮、家长里短中,格局不够大气,视野不够开阔。

因此,笔者建议《万家灯火》在今后的选题上要拓展突破,同时精心把关。

第一,城市白领和中高收入群体的情感难题同样存在,增加这类选题能吸引中高端电视受众,对于节目品位也有提升作用。

诚然这类群体更不愿“家丑外扬”,需要节目组更有技巧、投入更多精力。

第二,除了情感纠纷,同时可以关注经济、职场、邻里、环保、城市空间等更生活化、公共化的选题,开阔视野,为节目增添时代气息。

(二)主持人更融入节目,增强存在感《万家灯火》的主持人林星云表述流畅,形象亲和,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也成为《万家灯火》的形象代表。

但是与《金牌调解》《新老娘舅》等同类型节目的主持人相比,林星云在节目中的表现缺乏主体与介入意识,存在感不强,与节目主线的结合不紧密,更多地体现“解说”的作用而不是“调解”。

为此,建议主持人除了做好起承转合的串联解说外,还应更多融入节目,像主人一样引导和把控节目,成为节目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例如,在节目开头增加出镜时间,以更个性化的形式引出故事;而在调解过程中,不但要适当发问、增加故事悬念,还可适当对故事做阶段性的评论;在节目结尾,不妨加以立场鲜明的点评,既能凸显节目特色,又有价值导向作用。

主持人鲜明的个性和善恶分明的立场以及强势介入的态度,是调解节目脱颖而出的关键;情绪的张扬和内敛、理性与感性的冲突、控场和拿捏的节奏,是节目既平易又高端的关键要素。

(三)守住真实性底线,慎用场景重现2011年,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的《情感密码》栏目播出一期《我给儿子当孙子》的节目,节目现场一个对父亲出言不逊的“不孝”儿子被揭是一名临时演员,由此爆出国内情感类节目、包括情感调解类节目弄虚作假、编造故事的丑闻。

为此,国家广电总局在通报中指出该节目“雇佣群众演员表演,用夸张的手法表演儿子对老人不敬、不孝,肆意渲染家庭矛盾,刻意放大扭曲的伦理道德观”。

并明文严禁各类情感电视节目编造故事。

真实,是情感调解类节目的底线,也是生命线;类似《情感密码》这样雇佣演员、用表演代替真实故事的做法,无论收视多成功,都应该坚决杜绝。

一旦电视情感节目在真实性上受到质疑和诟病,它们就失信于观众,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一时的轰动。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情感调解类节目却只能忠于生活。

有人说,真实生活的戏剧性,往往比电视剧和电影里的更匪夷所思,确实如此。

情感调解类节目搜集到大量来自真实生活的题材,它们有足够的故事性吸引观众,不需要人为造假,只要后期剪辑保留最精彩的部分以及简单的逻辑梳理即可。

在这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经常会运用到场景重现手法,以弥补无法拍到的已经发生的事实画面,笔者认为这需要慎重。

场景重现的模拟性很强,与整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反差,由当事人口述会更恰当。

(四)加大利用融媒平台,争取年轻受众的关注情感调解类节目的劣势在当前的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比较突出:节奏偏慢、镜头语言不新潮、没有明星大腕参与、主要关注底层民众的情感……总之不是年轻受众喜爱的类型;宣传手段单一、缺乏有效曝光和互动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