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中国政治制度史》(A卷)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陈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为了一己的私利和升迁,有时不惜草菅人命,残民以逞。
(4分)2、陵号:是加给安葬皇帝陵墓的称号,一般是根据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袭加以命名。
(4分)3、君临之术:是指君主驾驭和考察群臣的手段,是以权势法术为中心内容,基本以法家思想为主体,包括“四位”、“七术”、“六微”等之说。
(4分)4、改土归流:就是废除土司制度,改行与内地府州县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改为朝廷任免选拔流官充任而废除世袭。
5、丁忧:是指官吏的父母去世,应立即奏报皇帝和上官,并离任守制,即按照礼法的规定,在一定时间内不应担任官职,居家守墓以申孝思,具有一定强制性。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5分)答:(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政权合理性的依据,以政权和神权作为制定制度的标准,是一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伦理道德和传统思想依然是难以回避的问题。
(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加强,宣示出政治制度的集权化、严密化、严酷化和任意化的特点。
(5)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使中国政治制度史出现人治的特点。
(6)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的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力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用不同的对待方法。
(7)中国一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以汉族统治集团为主,还是以其他民族集团为主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
(5分,每个要点各1分,只要完整答出其中五点,可酌情给满分)2、简述中国封建时代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过程。
(5分)答:(1)皇位继承制度是皇帝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关系到皇权的延续和王朝的稳定与兴衰。
自秦朝到清朝中叶,预立太子制是皇位继承的正统做法。
即沿用宗法制度嫡长继承、顺序嗣位的原则,皇位由正后所生的长子继承,如长子早死,有子即立其子,无子再由嫡次子顺序继承。
只于正后无子的情况下,才考虑庶生的长子。
皇帝无子则依照穆亲疏顺序选立继位人。
制订这套制度是为了避免皇族内部因争夺皇位而激成内讧,希图借此保持皇位交替的相对稳定。
但是,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皇位继承的残酷斗争即与之俱兴,宗法制度不断受到冲击。
历史上不断出现乱、争议、政变、兵变、谋杀、篡位等。
(2分)(2)直到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下诏宣布废除预立嫡长为太子的制度,改用“密建皇储”的办法。
即皇帝在自己诸子中物色、选择继承人,皇帝将选中的继承人的名字及有关诏旨存贮,等到临去世前或去世后,才将密旨公布,被选定者立即登位,一切嫡庶兄弟尽列臣位。
选立继位人之权全由皇帝一人掌握,任何人不得进言推荐。
密建皇储制度,削弱了宗法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法定支配作用,扩大了对皇帝候选人的选择范围。
选立继位人不以嫡、庶、长、幼为条件,而以是否具有统治才能和是否符合统治者的根本利益为原则。
这是对皇帝制度的重大改革。
(3分)(只要答出中国封建时代皇位继承制度以嫡长子继承为基本原则,总体经历了从“预立太子制”到“密建皇储”制度的演变过程等基本思想,可给满分。
)3、简述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5分)答:(1)在职有常守、位有常员的情况下,不断加强对职员的管理,使官有所职,职有责任。
这种由简及繁、由粗渐细的发展过程,反映着古代政务管理体制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2分)(2)中国古代长期以儒家思想作为设官分职的指导原则。
(1分)(3)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为了有效地进行统治,多着力于对原有的政治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在坚持以本民族统治为主体、保留本民族原有传统文化和制度特点的同时,又大力吸收了各民族、尤其是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制度;汉民族为主导的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也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不同治理形式,这种“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体制,曾经鲜明有效地反映在各个时期中央朝廷的体制,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融合。
(2分)4、简述中国古代谏诤的五种方式。
(5分)答:古代谏诤方式有以下五种:(1)讽谏,即以旁敲侧击的方式提出;(2)顺谏(一说为直谏),即以较为柔和的态度,并不正面顶撞而妥为劝说;(3)规谏(一说为降谏、直谏),即依据祖制、纲常、法律来规劝;(4)致谏(一说为争谏、指谏、戆谏),即以直接针对某种不法无道时间提出异议;(5)陷谏(一说为谲谏、戆谏),即更不留情面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五种方式,由轻及重。
(以上每个要点各1分)5、简述明清六部与隋唐六部的区别。
(5分)答:答:(1)二者的隶属关系不同隋唐时期六部属于尚书省机构;明清时期六部属于皇帝直属机关。
(1分)(2)两者在国家机关的地位不同隋唐时期六部是相府下属机构,六部的长官多半正三品;明朝六部长官为正二品;清朝中期六部长官上升为从一品。
(2分)(3)二者机构完善程度不同明朝打破了隋唐以来六部二十司的框架,各部创设司务厅(相当于今天的办公厅、办公室)作为办事机构;清朝六部长官均由满汉各1人担任,而其下属由满、汉、蒙杂用,当然每一部都要体现以满族成员为主的特色。
(2分)6、晚清的政治变革对现代的启示是什么?(5分)答:晚清的政治变革对现代的启示主要有:(1)官方的政治制度变革是在世界形势的推动下进行的,原本就带有被动的性质,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上的政治制度变革有客观的必然性。
(1分)(2)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中央政府集中权力,以便有效地统筹规划,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干预,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
(1分)(3)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在传统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的情况下,需要政治体制改革,而改革必然需要新的社会力量支持。
(1分)总之,在传统的政治体制下进行的近代化政治体制改革,新与旧的矛盾不可避免的,能否处理好新与旧的矛盾是改革的关键。
(2分)四、材料分析题(共10分)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刺史的权限大小。
(2分)答:刺史依据诏条监察地方官员,无权干预地方官员的内部行政事务,没有任免地方官员的权力。
如果发现地方官员有违法诏条的行为,可以依法向中央汇报请求处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说明刺史“以卑临尊”的含义以及利弊。
(4分)答:刺史“以卑临尊”指的是刺史的秩品只有“六百石”,而监察的对象为“两千石”的大吏,刺史的秩品比监察的大吏低。
作用在于刺史的位卑,年龄较轻,涉事尚浅,凭着一股血气和初涉官场的认真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弹劾官员,无所顾忌,有利于调动刺史监督的积极性。
但是,在刺史升迁问题上,往往是卸下监察官职之后,便奉调到各部门或地方充任部曹或中级行政官员,回到他们原来监察过甚至是曾经检举奏劾过的对象手下任职,也不得不使这些刺史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从而影响了监督的效果。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以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更刺史为州牧的利弊。
(4分)答:汉朝更刺史为州牧,说明原先的监察权逐步演变为行政权,原先的监察区逐步演变为行政区,地方权力进一步扩大。
刺史的设置体现了监察制度的优点,又无专擅一方的可能,是当时最为合宜的制度,而更刺史为州牧则有可能造成割据的局面,不利中央集权。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结合两汉、宋、明、清各朝代削弱相权的事实,谈谈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间关系演变的规律及其特点。
(15分)答:(1)两汉、宋、明、清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
(9分)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深,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
汉武帝为限制相权,还重用“中朝官”,使丞相的实际权力也开始被剥夺。
东汉时期,相权进一步削弱,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但实际权力都转移到尚书台手中。
(3分)宋代是皇权高度凝固,相权空前萎缩的的时期。
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和枢密使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军政权;三司使司和三司使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财政权;到了元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一大变化,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
(3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朱元璋集皇权、相权于一身。
清朝设立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3分)(2)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间关系演变的规律及其特点。
(6分)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是相对稳定的,君权总的趋势是不断集中和加强;相权总的趋势是不断消弱和分散。
(2分)综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权的发展变化始终是围绕君权进行的;(1分)第二、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促使宰相制度本身不断演变的主因;(1分)第三、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政治势力的兴衰是促成宰相制度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1分)第四、统治集团对国家机器的调整也是宰相制度变化的重要原因。
(1分)2、联系国家和个人实际,谈谈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现实意义。
(15分)答:(1)以史资治,可以为我国现实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服务我国是一个史学传统悠久的国家,自古以来,以史资治是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所认同的重要的史学功能。
中国现实的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必须彻底肃清传统政治尤其是封建政治制度遗存的不良社会影响及其施政习惯,如家长制、官本位、身份等级制、裙带关系、人情观念、惰性意识、内好心态、衙门作风、论资排辈等旧制度和旧观念;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习,也能够从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已经比较完整和规范的中国封建政体运作的技术和理论中总结经验,为现实政治改革服务。
如科举考试中相对公平、开放和严格的考试原则与方法、官员任职的回避制度政治贪污的相关制度与措施等。
(7分)(2)为自身成才和志向的完成奠定基础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乃至政治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习与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古往今来的大政治家无不通晓历史,通晓历代政制。
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学习中形成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对于培养一个人的政治分析能力与政治素养、社会与政治洞察力、对生活和境遇的豁达态度的养成、行政过程中深沉、干练与稳重的处事能力等都会很有帮助的。
(8分)(以上所有主观题只要表达出基本思想,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