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心理学第五章

环境心理学第五章


3、私密性
私密性概念的关键是从动态和辨证的方式去理解环境与行为 的关系。独处是人的需要,交往也是人的需要,人们可以通 过多种方式表达这些需要,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独处还 是交往,和什么人在一起,以什么方式交往,这要取决于人 格、年龄、角色、心境、场合等多种因素。
当个人需要与他人接触的程度和实际达到的接触程度相匹配 时,就达到了最优私密水平。
1、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
2、领域性
阿尔托曼(Altman)对领域性的定义: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 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 防卫的行为模式。
人的领域性不仅包含生物性一面,还包含社会性一面。根据个人 需求层次的不同,领域的特征和范围也不同,对领域的控制程度 也明显不同。 领域性行为在社区和个人的各个层次上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 组织因素。领域性行为起着促进社会过程的作用,预测他人的行 为、参与不间断的活动和安全感 领域这一概念不同于个人空间,后者是一个随身体移动的看不见 的气泡,前者无论大小都是一个静止的可见的物质空间。
1、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
亲密距离
包括0到15厘米的近段和15到45厘米的远段。在亲密距离内,视觉、 声音、气味、体热和呼吸的感觉,合并产生了一种与另一人真切 的关系。在此距离内所发生的活动主要是安慰、保护、抚爱、角 斗和耳语等。 亲密距离只使用于关系亲密的人,如密友、情人或配偶和亲人等。
1、个人空间
2、领域性
领域的组织
Altman区别了空间领域的三种类型: (1)主要领域(primary territories)包括由个人或小群体所有, 相对永久性的日常生活中心,可限制别人的进入,如家、房间及 其他私用空间。 (2)次要领域(secondary territories)比起主要领域不那么 具有中心感与排他性,属于一群人常去之地,如私人俱乐部、邻 里中的酒吧茶馆等。 (3)公共领域(public territories)即个人与小群体对这些地 点没有任何管辖权,只是暂时占有,如公园、公共交通等,属社 会共有的空间。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个人空间 私密性 领域性
研究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的领域称为“空间 行为”。研究人使用空间的固有方式,并通过研 究揭示人使用空间时的心理需要,已成为环境心 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其中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等概念相互 联系但又有区别,是这一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1、个人空间
人与人之间总保持着一定距离,人好似被包围在一个气泡 之中。这个神秘的气泡随身体的移动而移动,当这个气泡 受到侵犯或干扰时,人们会显得焦虑和不安。这个气泡是 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Sommer把这个气泡 称为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
3、坐位的选择 在空间提供足够选择余地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选择与他人保 持一定距离的坐位(图书馆、影剧院)。坐位本身代表一定的 身份地位(条形桌的短边,方位如宾主之分),在强调平等民 主的情形下,圆桌是理想的选择(尤其是国际谈判)。
1、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
环境心理学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授课教师:杜世光
1
目 录 Contents
第5章 个人空间、私密性 和领域性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1、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的作用:
个人空间是一个针对来 自情绪和身体两方面潜 在危险的缓冲圈,起到 自我保护作用:
1.避免接受过多刺激 2.防止应激造成的过度唤醒 3.弥补私密性的不足 4.防止身体受到他人的攻击
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
被入侵者的反应: 1.入侵者的个人特征影响着被入侵者的反应 2.男性入侵者比女性入侵者引起更多动作反应 3.入侵者年龄对反应也起一定的影响 入侵者的反应: 1.侵犯别人的人自己的空间也同时被别人侵犯 2.群体的大小也影响着个人入侵的倾向 3.被侵犯群体的地位越高,被侵犯的几率越少
1、个人空间
近体学(Proxemics)
人类学家Hall 于1966年出版了个人空间研究领域里最重要的著作 之一—《隐匿的维度》(The hidden dimension),该书系统地揭 示了在人与人交往中空间所起的作用。Hall的理论有两个中心点:
其一是北美人在日常交往中有规律地使用四种人际距离,即:亲 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第二,Hall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他们的个人空间也不一样。
(1)、形成易于被感知并有助于防卫的领域 划分居住区领域的前提是把住宅的户内外空间都看成是居民的活动场 所,并具有明确的活动内容。户内外空间除私秘性—公共性领域层次 外,应设有半公共领域,扩大居民占有的空间与活动范围,增加居民 对周围环境的关心,从而加强居民对环境的控制。在领域划分中,每 幢建筑物的单元数、每个组团的建筑物数量不宜过多,以便居民相互 熟识与交往,增强共同维护环境的责任。
个人距离
包括45到75厘米的近段和75到120厘米的远段。在近段里活动的人 大都熟识且关系融洽,好朋友常常在这个距离内交谈。个人距离 的远段所允许的人范围极广,从比较亲密到比较正式的交谈都可 以。这是人们在公开场合普遍使用的距离。
1、个人空间
社交距离
包括120到200厘米的近段和200到360厘米的远段。 这个距离通常用于商业和社交接触,如隔着桌子相对而坐的面谈
3、私密性
个人空间或领域行为是用来获得私密性的手段,拥挤是私密 性的各个机制未能发挥作用的一种状态。
1、个人空间
公共距离
包括360到750厘米的近段和750厘米以上的远段。 这个距离通常出现在较正式的场合,如讲演、谈判等。
1、个人空间
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 1.情绪 由于个人空间从情绪和身体两个方面对个人起着保护作用,因而 它也随个人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焦虑的、或感到社会情境对自己 有威胁的人需要比一般人更大的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
2、桌椅布置方式 椅子的功用是让人坐下来,但它的设计和布置足以影响人们的 行为。鼓励社会交往的环境称为社会向心环境(Sociopetal), 反之则称为社会离心环境(Sociofugal)。最常见的社会向心布 置是圆形餐桌,而机场候机楼里成排固定的椅子很难舒服地谈 话。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应尽量使桌椅的布置有灵活性,背靠 背或面对面是较常用的方式,曲线型的坐位或成直角布置的坐 位也是一种较理想的布置方式。
2、领域性
2、领域性
(2)、自然的监视 通过建筑物布局和门窗位置,使居民可以从室内自然地监视户 外活动,犹如环境长着眼睛,从而对犯罪分子具有心理上的威 慑作用。
3、私密性
Altman 对私密性提出以下定义: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 性控制。
私密性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个方面:退缩(withdrawal) 和信息控制(control of information)。
2、领域性感 领域感即个人或群体控制某个场所或物体的能力与感觉。在实质环境 方面就是通过建立领域标志来达成,包括保持户外环境的整洁、美化 院落、种植花草和树木、做围墙和篱笆。领域标志品除了能帮助进行 更为明确的空间限定、提供居民控制空间的能力和方法外,领域感和 社区的认同感紧密相连。领域感较强烈的社区,居民间的社会交往也 较积极,社会合作也较多,在社会层面上,它意味着居民对场所的责 任感和对社区的非正式社会控制,所以财产受侵害的可能性也较小。
2、领域性
2、领域性
2、领域性
领域性行为 (1)个人化和做标记。个性化即是自我认同,也是为使其同类明 白他占有领域的范围。需要明确的标记来明示或暗示其领域的归 属,划定边界(如宅前的栅栏、围墙,国界界标)。个人化常发 生在主要领域和次要领域,而在公共领域常用做标记的方式(在 座位上放一些个人物品)。 (2)领域的防卫。当领域遭到侵犯时常会发生保卫行为。对领域 的防卫分为预防和反应两种行为。防卫的程度视领域的重要性、 原因等因素而有所区别。 (3)占用和使用。领域的控制常常用标记和其他标志品表示所有 权。公共场所的某些地点反复被一定的人群占用,该地点的领域 使用特权就可能被人们所默认。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与他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人们用它 来调整与他人交往的程度。个人空间并不是固定的,在环 境中它会收缩或伸展,它是能动的,是一种变化着的界限 调整现象。
1、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三维模型:
个人空间就像一个 围绕人体的看不见 的气泡,腰部以上 为圆柱体,腰部以 下逐渐变细,为圆 锥形。
2、领域性
2、领域性
可防卫空间 (Defensible Space)
美国建筑师纽曼(O.Newman)自1968年开始研究美国城市住宅区的犯 罪问题,发现高犯罪率住宅区在规划布局与设计上具有户数多、层数 高、区内可自由穿行、缺乏组团划分、公共空间缺乏监视等特点。他 提出了“可防卫空间”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退缩包括个人独处(solitude),即一个人呆一会儿且远离别人的视 线;亲密(intimacy)指的是两个人以上小团体的私密性,如情侣间亲 密相处,或隔绝来自环境的视觉和听觉干扰。
信息控制包括匿名(anonymity)指的是在公开场合不被人认出或被人 监视的需要,即不愿别人对自己有任何了解;保留(reserve),即个 人对某些事实加以隐瞒,如人们常说的隐私权;不愿多交往,尤其不 欢迎不速之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