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泸州遗赠案解析

泸州遗赠案解析

泸州遗赠案解析
法律硕士(法学)7班赵超 2012224224
发生在我国四川省泸州市的这个遗产继承纠纷案,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包括社会公众、司法官员和法学理论人士均对此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该案之所以引起关注,原因有二,其一是本案的当事人之一身份特殊,属于颇受非议的所谓的婚姻关系中的“第三者”或者“二奶”,其二是因为本案是全国多年以来屈指可数的几个直接运用法律原则进行裁判的案件。

作为一个一般公众以一个主流道德观对法院的判决多报以赞同和肯定之声,而来源于具有专业法学素养的学者多半不赞成法院的判决,认为其侵害了公民个人处分其财产的权利,损害了意思自治,不利于法的安定性和权威性。

而我的观点是赞同法院的判决,理由如下。

一、黄某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处分权应受限制
不难看出,在6万元的遗赠中黄某并不对其所有财产有处分权。

8万元的卖房款已有3万赠与其养子,剩余的五万元中,黄某只对其2.5万元有处分权,而其住房补贴,公积金等也均为夫妻共同财产,《婚姻法解释(二)》第11条男女双方实际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属于共同所有的财产。

第二十六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财产,除有约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遗产,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遗产。

可见黄某可处分的财产无6万元之多,除4万元的卖方款,其余也为夫妻共同财产,约有3.5万元。

而对于其卖房款,从案件事实中可以看出,房屋为蒋某从父母处继承而得房屋于1995年被拆迁后重新被安置的房屋,而1996年黄某便与人同居,其后的税费也有蒋某承担,可以说,黄某对房屋的取得并无做出相应贡献。

反而在张某与黄某的非法同居期间,张某和黄某共同经营本应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黄某的退休金2000余元及黄某其他可支配财产,这无疑是对夫妻财产的侵害,黄某生前对张某花销的承担部分,应认定为张某的不当得利,因此蒋某有权要求张某返还其不当得利。

黄某以夫妻名义与他人同居,严重违背了夫妻间的忠实义务。

《婚姻法》第3条规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婚姻家庭法的立法目的就是要维护婚姻关系的稳定,健康的存续,而张某的行为已经触犯了一般公众的道德底线给自己的家庭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

所以根据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在黄某未对自己的合法妻子及养子承担相应的义务的情况下,其处分夫妻共同财产的行为应受到限制,尤其其处分财产的行为侵害了第三人利益,并且第三人的利益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正当利益。

二、张某不能被纳入受遗赠人范围
《继承法》第16条规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

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

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

《继承法》并没说明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为哪些人,但结合继承法的立法精神及
实践情况分析,立法者的目的是为了,对于被继承人生前有较多照顾,提供一定精神和财产帮助的而又不属于法定继承人的人。

如对于细心照顾老人的保姆,在老人去世后立遗嘱将财产留给保姆而不是未尽赡养义务的子女。

此种情况法院在调查取证保姆尽职尽责照顾老人而子女未尽赡养义务,老人的意思表示真实自由后,应判决遗嘱有效并可以得到执行。

可见在继承法中,法律的正义与一般公众的道德认知重合性较高,并有一定的趋同性。

且根据主流的价值理念做出的判决,不但符合了法律的正义还弘扬了向上向善的品质,给予公众以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而本案中的张某以侵害他人合法的夫妻关系为前提去索要本应属于他人家庭的共同财产是一种被主流的道德观念所排斥的行为。

若法律所保障的是一般公众无法接受的不道德的利益,那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必将受到质疑。

张某作为第三者侵害了蒋某的财产利益和精神利益。

而此种违反法律,受道德谴责的行为是不能被法律所保护的。

对于支持张某可以成为受遗赠人的观点表示,是要保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安定性,在有法律规则的前提下应禁止适用法律原则,保护公民的自由意志,认为以上价值大于实现此案的个案正义。

这种说法的根基是比较薄弱的。

当一个判决无法让社会一般公众接受时,法律的权威性就会受到怀疑,以至于判决得不到良好的执行。

还会导致居心叵测的人以形式合法性规避法律,达到自己的目的。

与本案中的遗嘱张某为了增强其法律效力而去公证遗嘱,从这一行为中很容易看出为了得到黄某的财产,张某费尽心思。

而法律不保护张某的利益,也可以说明法律的态度是不保护侵害他人合法夫妻关系的第三者的,其行为不仅违反道德也不被法律所容忍。

若法律保护了第三者的利益,则就会给社会一个负面的影响,即第三者可以因非法同居关系而获得法律所允许的利益,那婚姻家庭关系势必会受到打击。

所以张某作为侵害他人婚姻家庭的第三者,不应再从此家庭共同财产中获取利益。

张某不应因自己的侵权行为而获利。

如里格斯诉帕尔玛案中,法院以“人不能从其错误行为中获利”的法律原则剥夺了男孩的继承权一样,过错者应受到惩罚而不是奖励,法律的正义才可因此得到维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