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2.1藏象学说概论ppt课件

最新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2.1藏象学说概论ppt课件

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2.1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 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 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 获得的比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 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 方法。
┌ 五藏
┌ 藏──具有不同活动规律的内脏─┤ 六府

└ 奇恒之府
藏象─┤

┌内脏的生理病理征象
└ 象──内脏的外现表象─┤
└ 内脏与自然界相通应的
事物和现象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 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 “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 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 功能合一性结构。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参见“整体观念”)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参见“整体观念”)
由于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的应用, 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重无轻有” 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宏 观、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
1 重宏观思维 2 重功能联系 3 重外象推测 4 重整体联系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腑
形态结构
五 脏 实体性脏器
六 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藏精气而不泻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 “六腑宜泻”。
脾气推动和调控着水谷和水液的运化、血液 的生成和运行;
肾气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 能,并主宰水液代谢及摄纳呼吸之气。
3.五脏之阴阳
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 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 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阴与五脏之阳皆是五脏之气中的一 部分,两者协调平衡,则五脏之气冲和畅 达,各发挥应有的功能。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 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五脏之精的存在形式不同: 心精、肝精可以与心血、肝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
于心、肝之内。 肺精主要由脾转输至肺的水谷之精的轻清部分组
成。 脾精实为水谷之精。 肾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加之部分输于肾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 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 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 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 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察外知内、 取象比类、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在 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抽 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
• 五脏之阴虚衰,凉润、宁静等作用减退, 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则生虚热性或 虚性亢奋的病证。如心阴虚、肺阴虚、肝阴虚、 脾阴虚、胃阴虚、肾阴虚等,都有低热、烦躁 等虚热或虚性亢奋的表现。
• 五脏之阳虚衰,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 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亢盛,则生虚寒性或 迟滞性病证。如心阳虚、肺阳虚、肝阳虚、脾 阳虚、胃阳虚、肾阳虚等,都有畏寒、肢冷等 虚寒或抑制性表现。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是研究人体五脏 精气阴阳的概念内涵、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及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是中医学藏象 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脏生理 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解释性模型。
人体各脏的生理功能,虽部分可从观察其 形态结构来获得,但主要的是以各脏精气 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认识的。
• 五脏之阴虚与五脏之阳虚,是五脏之气虚 的不同表现。
(二)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1.五脏藏精 2.精化为气 3.气分阴阳 即五脏之精化生五脏之气,五脏之气分为五 脏之阴和五脏之阳。
五脏 化 之精
五脏 之气
五脏之阴气

五脏之阳气
五脏精气阴阳生理学体系




心精

肺精

肝精

脾精

肾精
气分


心气
的水谷之精的充养而生成。
心精、心血
先天 之精
肺精、肺津

肝精、肝血
后天
之精
脾精
肾精
2.五脏之气
五脏之气,是指分布于五脏之中的无形而 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 细微物质。
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则为五脏之气。故 脏气,既可以说是由五脏之精所化生的比 精更细微的运动不息的物质,也可以说是 由一身之气按其不同的成分构成分布到五 脏而形成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气。
先天 之精
元气
后天

之精

宗气
自然界
清气
一身 之气
心气 肺气动和调控着心脏的搏动、血脉的舒缩 及精神的化生;
肺气推动和调控着肺的宣发与肃降运动以行 呼吸和输布水液;
肝气推动和调控着肝的疏泄功能,以调节血 液和津液的输布运行、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情志心理活动及生殖机能;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正在向以下方面发展:
1 在宏观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如每一功能 的微观机制的研究);
2 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的个体差异研究(如 体质研究,精理论的构建);
3 据功能以推测其结构的研究(如肺气宣 降有行呼吸和水液作用,推测肺气与肺、 气管的某些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等 相关,肝气的疏泄功能与平滑肌相关)。

肺气

肝气

脾气

肾气
藏象理论正是古人将客观所见的形态与主 观推理所得的认识结合在一起而构筑的理 论体系。
藏象学说的形成因素:
┌ 藏象的概念源于古代的解剖观察 │ 内脏的部分功能源于其形态学的认识 藏象学说─┤ 内脏的复杂功能通过整体观察而赋予 的形成 │ 藏象概念的确立得益于哲学思想的渗透 └ 藏象概念由临床验证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