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电场中的导体

静电场中的导体

静电场中的导体2.1 填空题2.1.1 一带正电小球移近不带电导体时,小球将受到( )力作用;一带负电小球移近不带电导体时,小球将受到( )力作用;一带正电小球靠近不带电的接地导体时,小球将受到( )力作用。

2.1.2 在一个带正电的大导体附近P 点放置一个点电荷q(电荷q 不是足够小),实际测得它的受力为F ,如果q>0, 则F/q 与P 点场强E 0关系为( ),如果q<0, 则F/q 与P 点场强关系为( )2.1.3 导体在静电场中达到静电平衡的条件是( )和( )。

2.1.4 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时,导体内部电荷体密度( ),电荷只能分布在( )。

2.1.5 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时,导体是( )体,表面是( )面。

2.1.6 接地导体的电势等于( ),地球与( )等电势。

2.1.7 一导体球壳,内外半径分别为R 1和R 2,带电q ,球壳内还有一点电荷q ,则导体球壳的电势是( )。

2.1.8 一点电荷q 放在一接地的无限大导电平面附近,则导电平面上的总电量为( )。

2.1.9 将一个点电荷+q 移近一个不带电的导体B 时,则导体B 的电势将( )。

2.1.10 一封闭导体壳C 内有一些分别带q 1、q 2…的带电体,导体壳C 外也有一些分别带Q 1、Q 2…的带电体,则q 1、q 2…的大小对导体壳C 外的电场强度( )影响,对C 外的电势( )影响;Q 1、Q 2…的大小对导体壳C 内的电场强度( )影响,对C 内的电势( )影响。

2.1.11 两个同心导体球壳A 、B ,若内球B 上带电q ,则电荷在其表面上的分布呈( )分布;当从外边把另一带电体移近这两个同心球时,则内球B 上的分布呈( )分布。

2.1.12 两导体球半径分别为r A 和r B ,A 球带电q ,B 球不带电,现用一细导线连接,则分布在两球上的电荷之比Q A ∶Q B ( )。

2.1.13 在带等量异号电荷的二平行板间的均匀电场中,一个电子由静止自负极板释放,经t 时间抵达相隔d 的正极板,则两极板间的电场为( ),电子撞击正极板的动能为( )。

2.1.14 中性导体空腔的腔内、腔外分别有一个点电荷q 和Q ,均与导体空腔不接触,则导体空腔内、外表面的电量分别为( )和( )。

2.1.15 当空腔内有带电体时,导体空腔内表面带电,它所带电荷与腔内带电体所带电荷( )。

2.1.16 金属球壳内外半径分别为a 和b ,带电量为Q ,球心O 点的电势为( )。

2.1.17 两个同心导体球,内球带电1Q ,外球带电2Q ,则,外球内表面电量为( );外球外表面电量为( )。

2.1.18两个同心导体球,内球带电1Q ,外球带电2Q ,若将外球接地,外球内表面电量为( );外球外表面电量为( )。

2.1.19 两同心金属球A 及金属球壳B ,原来不带电,如要使两球中间区域的场强不为零,并使金属球壳外的场强为零,则可采取( )或( )两种办法。

2.1.20 在金属块中有一半径为3cm 的球形空腔,空腔中心O 点处有一点电荷q=1.0×10-7C ,则空腔中a 点(oa=1.5 cm)处的场强E a 为( ),金属块b 点(ob=4cm)处的场强E b 为( )。

2.1.21半径r 1∶r 2=1∶4的两金属球,带等量的正电荷,当两者相距d 时(d>>r 1,d>>r 2),有一定的电势能,若将两球接触后再各自移回原处,则电势能变为原来的( )。

2.2 选择题2.2.1 导体在静电平衡时,其内部电场强度( )A :为常数;B :为零;C :不为零;D :不确定。

2.2.2 对于导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表面电荷密度大处电势高; B:表面曲率大处电势高;C :表面上每点的电势不相等;D :导体内没有电场线。

2.2.3 电场中的导体内部的 ()A :电场和电势均为零; B:电场不为零而电势为零;C :电势和表面电势相等;D :中心处电势较表面电势低。

2.2.4 下面关于静电场中导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B :导体内部电场处处为零;C :电荷分布在导体内部;D :导体表面的电场垂直于导体表面。

2.2.5导体表面附近的场强与该处导体表面的电荷面密度的关系为( ) A :n E 02εσ=; B :n E 02εσ=; C :n E 0εσ= ; D :n E 0εσ=。

2.2.6 如图所示,绝缘的带电导体上a 、b 、c 三点,电荷密度( )A :a 点最大;B :b 点最大;C :c 点最大;D :一样大。

2.2.7 两个形状相同带有等量同号电荷的金属小球,相互作用力为F ,现在用一个有绝缘柄的不带电相同金属小球去与两小球先后接触后移去,这样原来二小球的相互作用力变为( )A :2F ;B :4F ;C :F 83; D :85F 。

2.2.8 为测定带电+ Q 的金属球在某点的电场强度E ,在该点放了一带电+Q/3的检验电荷,测得受力为F ,则()A :Q F E 3=;B :QF E 3>; C :Q F E 3<; D : Q F E 23=。

2.2.9 一带电+Q 的金属球壳,半径为R ,在距球心2R 处的N 点有一自由电偶极子e P ,方向垂直ON ,则该电偶极子将 ()A :转向到该点电场方向;B :以2R 为半径作圆周运动;C :沿该点电场E 方向平动;D :先转至E 方向,再逆E 平动。

2.2.10 一孤立金属球带电1.2×10-8 C ,当电场强度为3×106 V·m -1时,空气将被击穿,则金属球的最小半径为( )A :1.7×10-13 m ;B :1.8×10-8 m;C :3.6×10-5 m ;D :6.0×10-3 m 。

2.2.11 点电荷q 置于距离无限大导电平面d 处,若将导电平面接地,则导电平面上的总电量为( )A : 2-q ;B :q -;C :q 2-;D :d q -。

2.2.12 一半径为R 的导体球表面的电荷面密度为σ,则在距球面R 处的电场强度为 ( )A : 0εσB :02εσ C :04εσ D :08εσ 2.2.13 真空中将一带电为 q 半径为R A 的金属球A 放在内外半径分别为R B 和R C 的不带电金属球壳B 内,若用导线将A 、B 连接,则A 球的电势是( )A :AR q04πε B :B R q 04πε C :C R q04πε D :⎪⎪⎭⎫ ⎝⎛-40C B R R q 11πε 2.2.14 一个闭合的不带电导体空腔,其导体的电导率为无限大,空腔内有一电荷Q A 和观察者A ,导体外有一电荷QB 和观察者B ,则下列最精确的说法是( )A :A 观察者观察到Q A 和QB 的场;B :A 观察者只观察到Q A 的场, B 观察者只观察到Q B 的场;C :A 观察者只观察到Q A 的场,B 观察者可观察到Q A 和Q B 的场;D :A 、B 观察者都观察到Q A 和Q B 的场。

2.2.15 一不带电的导体球壳半径为R ,在球心处放一点电荷,测得壳内外的电场。

然后将此电荷移至距球心R/2处,重新测量,则电荷移动对电场的影响为 ( )A :球壳内外电场均不改变;B :壳内电场改变,壳外电场不变;C :球壳内外电场均改变;D :壳内电场不变,壳外电场改变。

2.2.16 将一个带正电的导体靠近一个不带电的导体A ,则导体A 的电势将( )A :增大;B :减小;C :不变;D :为零。

2.2.17 在一个不带电的金属球壳的球心放置一个+q 点电荷,若将此电荷偏离球心,则球壳上的电势将( )A :升高;B :降低;C :不变;D :为零。

2.2.18 一带负电的油滴,在带电的水平放置的大平行金属板之间维持稳定。

若油滴获得了附加的负电,为了维持油滴稳定,则应()A :使金属板互相靠近些;B :改变板上电荷的正负极性;C :使油滴离带电板远一些;D :减小两板之间的电势差。

2.2.19 真空中有一个带电的金属球壳,则( )A :球壳内表面的电势小于外表面的电势;B :球壳内表面的电势大于外表面的电势;C :球壳内表面的电势等于外表面的电势;D :球壳内、外表面电势的大小关系与球壳内是否存在电荷有关。

2.2.20 平板电容器的电容量与极板面积成( ),与板间距离成( )。

A :正比、正比B :正比、反比C :反比、正比D :反比、反比2.2.21 如图所示,电路中AB 间等效电容为( )A :600 PFB :360 PFC :300 PFD :150 PF2.2.22 平行板电容器极板面积为S ,间距为d ,电容为C ,如将其间距拉到2d( )A :4 CB :2 CC :3 CD :0.5 C2.2.23 平行板电容器在接入电源后,把两板间距拉大,则电容器的( )。

A :电容增大;B :电场强度增大;C :所带电量增大;D :电容及两板内场强都减小。

2.2.24极板间为真空的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将两极板用绝缘工具拉开一些距离,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容器极板上电荷面密度增加;B :电容器极板间的电场强度增加;C :电容器的电容不变;D :电容器极板间的电势差增大。

2.2.25 金属球A 与同心球壳B 组成电容器,球A 带电荷q, 球壳B 带电荷Q ,测得球与球壳的电势为U AB , 则电容器的电容为( )A :AB U q B :ABU Q C :AB U Q q + D :AB U Q q - 2.2.26 一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又切断电源,然后再将两极板的距离增大,这时与电容器相关联的:(A)电容器极板上的电荷;(B)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C)电容器极板间的电场;(D)电容器的电容;(E)电容器储存的能量。

1)上述五个物理量中增加的有 ( );2)上述五个物理量中减少的有 ( );3)上述五个物理量中恒定的有 ( );2.2.27 给一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断开电源,其储存的电能为0ω,现给两板间充满相介电常数为r ε的电介质,则电容器内储存的能量为( )A :0ωεrB :r εω0C :0ωD :无法判定。

2.2.28 一球形电容器,内球面带电Q A >0,球壳内壁带电Q B = -Q A ,球壳外壁带电Q C =2Q A ,将内球接地后,上述电量分别变为Q′A 、Q′B 和Q′C ,则Q′A 、Q′B 和Q′C 为( ) A :Q′A =Q′B =0,Q′C =Q′A ; B :Q′A >0,Q′B =-Q′A ,Q′C >0;C :Q′A <0,Q′B =-Q′A ,Q′C >0;D :Q′A >0,Q′B =-Q′A ,Q′C <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