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发表时间:2009-03-23T10:32:53.187Z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供稿作者:王季俭[导读]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想合作、要合作。

新课程理念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在教
学中必须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想合作、要合作。

1.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

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

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

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

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

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童年的趣事说起,接下来跟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

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2.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

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

现代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

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自然是水到渠成。

《安塞腰鼓》是一篇颂扬生命力的美文。

在学生阅读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陕北生活环境、民风民俗以及腰鼓文化的资料,课堂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为学生展现陕北腰鼓舞动的雄壮场面:空旷的黄色的背景,雄健的后生,激越的鼓声。

引导学生由视觉到听觉,由鼓到人再到生命,产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课文,感悟生命。

3.结合文章旨意,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

认知冲突的产生,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进行积极思考。

在教学中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并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进而受到人格的熏陶。

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我对学生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命运大转折的时刻,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

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这一天,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学生听了都深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4.创设障碍情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从心理学上讲,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就是成功动机。

因此创设障碍情境,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很容易或很难解决,都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动机,失去教学的首要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两方面把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很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精细别致,学生对情节内容容易理解,但要悟透文章蕴涵的深情却是不易。

为此我设计一组问题引导学生:“‘背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背影’是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背景下产生的?这样的背景与主题有怎样的联系?”学生置身于情境当中,细心体会朴实语言中蕴涵的深情。

5.运用文本,创设活动情境,体味人物的形象美。

《木兰诗》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北方乐府民歌。

学生对内容大都比较熟悉,且大多数看过由此改编过来的一些影视作品。

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它改编成课本。

让学生与木兰跨越时空,展开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

再以“木兰美在哪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探讨,受到人格的熏陶。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情境中动手去探求真知,亲自去解决综合问题,使之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春天就会到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