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课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何把课堂教学情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施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来?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的回归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对情境进行有效创设呢?怎样的情境创设才能促进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才能让语文教学走在回归的路上呢?对此,笔者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1、有效情境,创设在词语直观理解中。
汉语言的学习,往往是在一定的语境里,通过倾听、模仿、实践而逐渐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借助情境,老师利用语言渲染,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冻僵、温暖”,并在语境中掌握语言规律,形成语文能力,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效的,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
2、有效情境,创设在情感体验中。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文本、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就是干瘪枯燥的。
因此,创设有效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充满情感的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创设情境引发情,加强朗读感受情,以情带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感染了学生,感染了课堂。
3、有效情境,创设在语言表达中。
根据文本的内容,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吸纳”和“情动”之后,必然有“辞发”的冲动,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篇课文,这样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在整个内心世界中仅是一次积淀。
如此反复,迭加,孩子高尚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感便可以逐渐培养起来。
在比较中欣赏,以想像为契机,从语言的神韵中加深体验,学生的情感及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语文课堂中的情境创设要尽量减少非语文的环节,避免语文文字本体的失落或淡化。
语文情境地创设必须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理解语言、品位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服务,让学生在有效情境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形成语言,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走向一条语文之路。
二、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朗读训练
“读”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在语言环境中,才能把握住每个词、每句话的感情色彩,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的训练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进行一番体会与揣摩。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句子:“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这句话初读很平谈,可放在课文具体的语境下,就不一样了,此句描写路长人多,不正是为表现人们悲痛欲绝、望眼欲穿的感觉吗?因此,把这句话放在文中体会,学生意识到前半句应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来读,后读“望”字时要延长声音,加深感情。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读”的训练是阅读最常用的训练。
长此以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课文的把握能力一定会提高的。
看到波澜的大海,会心胸开阔;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大草原,会心旷神
怡。
而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海的广阔,草原的美丽呢?这就需要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媒体演示、实验、欣赏自然、表演、游戏、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活动富有情趣,学生如身临其境,得其熏陶感染。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本校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课文,一边想象小兴安岭的美丽,使小兴安岭在他们心目中有个朦胧的印象。
再让学生观察画面,体会小兴安岭的美。
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抓住“抽”、“嫩绿”、“融化”、“汇成”、“淙淙”、“散步”、“俯下”等词语,想像树木的长势、颜色以及小溪悦耳的声响,小鹿顽皮的动作、神态等,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当,体会人们的喜悦之情。
最后,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品味小兴安岭的美丽、迷人,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宛如步入小兴安岭美丽的画卷之中。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课文,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
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桂林山水》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桂林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何为“美美”?景色又美在何处?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
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
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
”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
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文中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
朗读到位了,对榕树的“大”体会也更深了。
三、借助多媒体的图画再现情境。
借助多媒体的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在多媒体的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多媒体的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
在运用多媒体的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再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配上有感情的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语文文本中有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
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
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
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
以课文《胡同文化》为媒介,大量查找其中与民居、建筑方面有关的图片影像资料,对民居文化及其意义内涵作了介绍,以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研究的欲望,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城市所拥有的悠久历史文化,从了解本地文化的角度入手,安排了以“某某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学生利用限有手段,实地
调查搜集材料,从而展开研究。
学生兴致勃勃地选择自己研究的问题,如有研究“桂林米粉文化”的,有研究“桂林民居文化”的,还有研究“桂林古镇文化”的……从自己身边真实可感的事件中去把握汪曾祺老先生所说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领会。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内容,为学生们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利用情境教学,能寓理于情,寓教于乐。
润物无声,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获得情景感受,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化难为易,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地和老师、文本展开对话。
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文本和儿童的心理特征,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使教学变得更为有声有色,让学生真正快乐、轻松地学习语文,感受语言,培养语感,感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