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创设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思维,使学生在富有趣味、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培养兴趣,发展思维,培养个性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创设个性合作想象力
一、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发展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
1.批判性质疑,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么一处描写:“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学生对作者运用“微笑”一词很不满意,认为应改为“苦笑”,理由是这个小女孩却冻死在街头,她会微笑吗?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
这一课中小女孩的命非常苦,课文却总是以“幸福”入手,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理解,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步。
2.探究性质疑,达到思维空间的最高点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
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
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让学生在对事物的好奇中激发思维,进行探究性思维。
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若秦王将蔺相如抓入牢房,那就不会给他以送回和氏璧的机会了,赵国岂不
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教师启发学生抓关键处思考,如“秦王理屈,要面子”词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蔺相如考虑周全、有胆有识。
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质疑,使课堂上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在集体合作交流中创造个性
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为他们提供思
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
1.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
如给课文分段,学生们往往有不同的意见,争论非常激烈。
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
中得到发展。
2.遇到难点时合作学习
陶行知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
”“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教学《詹天佑》“人”字形铁路设计时,学生不甚了解。
通过在合作中一起思考,一起画示意图,一起试着用小火车在“人”字路上运行。
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合作,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学生在制作小道具
的时候充分发挥动手能力,制作出了造型各异的“小火车”来。
三、创设想象情境,在思维的“多向拓展”中创造个性
1.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时,狼向小羊扑去,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结果会怎样呢?”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却倒下了,原来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躲到一边,狼扑了个空,掉到了河里……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培养了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
2.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动物病理学家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
”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心理学家称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如在作文训练中创意训练题《想飞就能飞起来》《灯光与妈妈》《获奖与批评》……遥远想象,训练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教学·语文》.河南教育报刊社.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火田
中学;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火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