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案设计 ——节能与绿建专篇范本

方案设计 ——节能与绿建专篇范本

第十章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设计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内部适用 2014年9月版适用应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重庆地区10.1设计依据(根据项目自身情况增减相关设计依据)10.1.1《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1310.1.2 《居住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DBJ50-071-201010.1.3 《居住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DBJ50-102-201010.1.4 《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10.1.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50-066-200910.1.6 其它国家现行规范、规定及标准10.2项目概况本工程位于重庆市渝中区XXXXX,属夏热冬冷地区。

项目居住建筑部分执行《居住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DBJ50-102-2010,公共建筑部中,xxxx号楼为三层商业用房,执行《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13相关规定。

(界定适用标准)项目用地性质为商住混合用地。

总建筑面积39856.56平方米,其中住宅部分面积29868.54平方米,商业用房面积9988.02平方米。

(描述项目情况)10.3建筑专业10.3.1总平面布局(根据项目自身情况描述)总平面布置主要采用东南向的错列式布局方式,有利于夏季减少太阳辐射的影响,冬季有效利用太阳日照,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

10.3.2围护结构主要保温材料及热工性能(下表为案例示意,其他材料选择见附表1)主要保温材料及其主要热工参数表10.3.3节能安全防护10.3.3.1主要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满足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关于加强民用建筑保温隔热工程防火安全管理的通知》(渝建发〔2012〕74)号要求及公安部公通字【2009】46号文件的规定和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

10.3.3.2采用空气源热泵机组和风冷空调器时,空调器(机组)室外机布置和安装位置应安装牢固,不存在安全隐患。

空调器(机组)室外机的安装应有利于通风换热,在建筑外立面的竖向凹槽内逐层布置室外机时,凹槽宽度不应小于3.0m,室外机置于凹槽的深度不应大于4.2m,空调室外机的排风口相对时水平间距大于4m。

10.3.3.3屋面与外墙交界处和屋顶开口部位设500mm宽垂直纤维岩棉板防火隔离带。

10.3.4绿色建筑说明10.3.4.1项目建筑满足规划要求,场地内无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无易燃易爆、无化学品和放射物质等危险源的威胁。

场区地质构造简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无排放超标的危险源。

场区整体稳定,适宜进行工程的建设。

10.3.4.2结合自然条件对建筑进行优化设计,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引风进入场地内,增强建筑内部自然通风。

10.3.4.3在建筑设计阶段,通过优化建筑布局,建筑室内噪声满足标准要求,建筑周边采用了大量的绿化,种植高大乔木,降低项目场地内的噪声状况。

10.3.4.4项目采用低影响开发,减少开发对原有环境的冲击,同时注重对现有植被的保护,注重项目的原生态,尽可能减少场地挖方量,充分利用项目场地表层土壤。

10.3.4.5建筑周边体育设施、绿地、休息设施错时向周边市民开放。

10.3.4.6本项目主要采用的重庆本地的乡土植物,采用了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等形式。

10.3.4.7采用地下停车库方式节约用地,错时向社会开放,提高使用效率。

10.3.4.8场地交通便利,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汽车站点,到达公共汽车站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到达轨道交通站步行距离不超过800m。

(站点情况请根据项目情况描述) 10.3.4.9景观设计尽量减少硬地铺装,增大透水地面面积,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地面面积比不低于50%。

10.3.4.10景观用水采用管灌、微灌相结合的高效节水灌溉方式。

10.3.4.11建筑采用通透式布局,充分利用夏季主导风向增强室内自然通风,形成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从而加强室内自然通风。

10.3.4.12场地周边无高大建筑物的遮挡,主要功能房间与周边建筑距离较大,防止视线干扰。

10.3.4.13建筑的外墙、隔墙、楼板均采用隔声性能良好的材料,优于标准的要求。

10.3.4.14本项目建筑造型简约,功能与装饰构件一体化设计。

10.3.4.15建筑施工均采用预拌混凝土;采用高强钢材、高性能混凝土。

10.3.4.16建筑中采用了节水型器具、高能效光源,隔声及热工性能优良的门窗产品,节能耐久的电气设备产品。

10.4结构专业10.4.1 场地规划选址根据地灾评估资料本场地属于抗震一般地段。

(请结构专业根据项目自身情况描述)10.4.2 地基基础地勘报告暂时不详待明确后确定;根据重庆当地经验一般为独立基础或者桩基。

(请结构专业根据项目自身情况描述)10.4.3 结构布置本工程建筑物为框架结构。

车库顶板平面布置采用双向板,其余建筑物平面主要采用单向板传力体系,以达到结构受力合理,结构构件经济。

(请结构专业根据项目自身情况描述)10.4.4 建筑结构高强材料的运用混凝土结构中的梁柱纵向受力钢筋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

混凝土结构中受力普通钢筋使用不低于400MPa 级钢筋的用量高于受力普通钢筋总量的70%。

钢结构中Q34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不低于50%。

10.4.5采用预拌混凝土。

10.5 电气专业10.5.1 变配电系统10.5.1.1 合理布置变配电房,使变压器深入负荷中心,以减少电缆用量,并尽可能地避免电能回送,保证供电半径小于250m,电压降控制在±5%。

10.5.1.2 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与台数,以适应由于季节造成的负荷变化时能灵活投切变压器,实现经济运行,减少由于轻载运行造成的不必要的电能损耗。

10.5.1.3 合理分配负荷,变压器的负荷率不大于85%,尽量使变压器工作在高效低耗区内。

10.5.2 配电线路尽量选用电阻率ρ小的导体作为配电线路。

电缆的选用在满足了供电负荷的电流大小的基础上,参照根据TOC计算方法计算出的经济电流范围表作校核,大部分电缆尤其是大截面的电缆供电的设备的电流符合经济电流范围。

10.5.3 变压器、电动机10.5.3.1 选用SCB10型节能型变压器。

10.5.3.2 选用高效率的电动机。

10.5.3.3 本工程30kW及以下的电动机采用直接启动方式启动,30kW以上电动机采用降压启动方式启动。

10.5.3.4 根据负荷变化进行调节的设备、采用调节电动机转速的控制方式;如恒压供水系统的变频调速等,车库、卫生间通风机采用定时控制等。

生活水泵采用变频调速控制。

10.5.4 提高功率因数:10.5.4.1 尽可能采用功率因数高的用电设备,电感性设备选用带补偿电容器的用电设备。

10.5.4.2 采用低压柜集中补偿方式提高功率因数。

补偿后的功率因数不小于0.92,降低无功损耗。

10.5.5 照明节能在确保不降低作业面视觉要求、不降低照明质量的前提下,力求减少照明系统的光能损失,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

10.5.5.1 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光,使其与室内人工照明有机结合,从而节约人工照明的电能。

10.5.5.2 照明设计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相关条款规定的照度标疏散照明的地面平均水平照度值:水平疏散通道不低于1lx,人员密集场所不低于2lx;垂直疏散区域不低于5lx;变配电室等重要场所及避难层的应急照明的照度,按不低于正常照度水平标准选取。

10.5.5.3 在满足照明质量的前提下,一般房间(场所)优先采用高效发光的荧光灯(如T5、T8灯管)及紧凑型荧光灯。

10.5.5.4 使用低能耗及性能优良的光源用电配件(如电子镇流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电子触发器、电子变压器等),公共场所内的荧光灯选用带无功补偿的灯具,紧凑型荧光灯优先选用电子镇流器。

10.5.5.5 根据照明使用的特点,采取分区控制灯光或适当增加照明开关点;卧室等床头灯采用调光开关;公共场所及室外照明的灯具采用程序控制(时控、光控)或光电、声控开关进行控制;住宅的楼梯间、前室、走廊等人员短暂停留公共场所的照明灯具采用节能自熄开关进行控制,当应急疏散照明采用节能自熄开关时,应采取消防时强制点亮的措施。

10.5.6 计量与智能化10.5.6.1 本工程公建部分根据建筑功能特点,按照明插座系统、空调系统、动力系统、特殊用电等4个分项设置计量系统。

10.5.6.2 智能化系统与建筑(绿色建筑)相关的有:能源管理系统、楼宇自控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10.5.7 场地选址10.5.7.1 本工程场地电磁辐射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第二章的规定;10.5.7.2本工程由土建设置排烟井,排烟井从发电机房起沿建筑外表面一直伸出屋顶,发电机尾气通过排烟井道高空排放;10.5.7.3室外照明设计满足《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第7章关于光污染控制的相关要求;10.5.7.4为避免室内照明溢光,室内非应急照明在非运营时间能自动控制关闭。

10.6 给排水专业10.6.1 给水充分利用市政水压,系统合理分区及采用变频调速供水设备,以节省运行费用。

10.6.2各种不同用途的用水(绿化、消防、商业等)分别进行精确计量。

10.6.3水池(箱)设报警溢流水位,防止长时间溢流排水。

10.6.4给水系统采用竖向分区方式控制最低处用水器具处的静水压不超过0.45MPa。

入户管水压不大于0.35MPa。

10.6.5产品及设备选用10.6.5.1 采用节水、节能型产品。

禁止使用一次冲水量大于6.0L的坐便器。

卫生器具符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标准》(CJ/T164-2014)的标准。

公共卫生间采用感应式水龙头、小便器,大便器采用脚踏式延时自闭式冲洗阀。

10.6.5.2在设备选型时,对各参数的计算准确,做到合理选形,避免“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发生。

供水设备在高效区运行。

10.6.5.3燃气热水器选用热效率大于或等于80%的家用强排式燃气热水器。

10.6.6管网漏损控制10.6.6.1本工程给水系统衬塑钢管符合国家行业标准CJ/T136-2007的要求;10.6.6.2管道上采用零泄漏的高性能阀门。

10.6.6.3水池、水箱设置溢流报警装置;水池、水箱进水阀门采用水力控制遥控浮球阀或带液位控制自动联动开闭的电动阀。

10.6.6.4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计量水表安装率达100%。

10.6.7用水计量装置10.6.7.1本工程按照使用用途,对卫生间、厨房、绿化、空调系统补水、景观补水等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10.6.7.2按照付费(或管理)单元情况,对不同楼层、不同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