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欧洲交响乐发展史

浅谈欧洲交响乐发展史

浅谈欧洲交响乐发展史一、什么是交响乐 (3)二、欧洲交响乐的发展阶段 (4)(一)欧洲交响乐的萌芽 (4)(二)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交响乐 (4)1、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交响乐 (4)2、世纪之交的欧洲交响乐 (5)3、十八世纪中后期的欧洲交响乐.. 64、十九世纪的欧洲交响乐 (7)三、十九世纪以来欧洲交响乐的乐器使用 (8)(一)弦乐器 (8)(二)木管乐器 (8)(三)铜管乐器 (9)(四)其他乐器 (9)四、交响乐的集大成者 (9)(一)莫扎特 (9)(二)贝多芬 (10)五、我对欧洲交响乐的浅显认识 (12)一、什么是交响乐交响乐是一种富于戏剧性的大型管弦乐套曲。

也可以说,交响乐就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

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交响乐这个说法,但当时的含义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当时的交响乐泛指的是一切多声部的音乐。

其中包括了声乐和器乐。

到了16至17世纪,交响乐用来称呼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这时声乐已经排除在了交响乐的概念以外,“交响乐”从此成为了纯粹的器乐曲。

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开始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

这对交响乐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体式,给后来的交响乐的乐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曼海姆乐派在序曲的创作中开创了主调音乐的手法,提高了乐器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的戏剧性,并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的终曲,就形成了四乐章器乐套曲的雏形。

后来的三位音乐大师把古典交响乐发展到了最成熟的阶段,他们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这三位大师把维也纳乐派和古典主义发展到了颠峰的状态,也使得交响乐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

贝多芬更是把交响乐的内涵和思想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现代意义上的交响乐概念就在这个时期形成了。

之后欧洲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们在继承了古典主义的精华后,将交响乐的内容、形、乐队编制,乃至于标题,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

在这个时期,交响乐的形式更为自由,色彩更加丰富,表现手法也更多种多样。

进入20世纪后,交响乐仍然在不停的发展着,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响乐中。

气势恢弘,感情细腻,表现力无限丰富的交响乐仍然拥有大量坚定的爱好者。

二、欧洲交响乐的发展阶段(一)欧洲交响乐的萌芽交响乐队的萌芽实际上是在十六世纪中叶,即在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交响乐队中的乐器大多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

现代的交响乐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末叶,甚至可以说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一共经历了三个世纪的复杂发展过程才最后定型。

(二)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交响乐1、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交响乐在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的萌芽和发展,由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进步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人文主义的形成,因此对艺术创作也提出了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基础。

蒙特威尔第的另一个功绩还在于:他对乐队有着新的理解,认为乐队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色的结合,因此他开始使不同的乐器进行对置,相互对比,让各组乐器轮番演奏等,这些做法在当时都还是一种意外的新发现。

总的说来,这一个时期在乐器的采用和配合方面仍不断地在变换着,有时候甚至还把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例如巨型提琴、风车和大炮等用在乐队中,以造成某种特殊的效果。

在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的萌芽和发展,由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进步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人文主义的形成,因此对艺术创作也提出了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基础。

蒙特威尔第的另一个功绩还在于:他对乐队有着新的理解,认为乐队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色的结合,因此他开始使不同的乐器进行对置,相互对比,让各组乐器轮番演奏等,这些做法在当时都还是一种意外的新发现。

总的说来,这一个时期在乐器的采用和配合方面仍不断地在变换着,有时候甚至还把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例如巨型提琴、风车和大炮等用在乐队中,以造成某种特殊的效果。

2、世纪之交的欧洲交响乐巴赫和亨德尔都是复调音乐作曲大师,他们的乐队写法依然遵循着过去的传统。

不过,他们作品的乐器组合还是反映了十七、十八世纪之交开始形成的音乐趣味的变化。

首先是他们总结了过去作曲家的成果,最后确立了弦乐器一组在乐队中的地位,即在乐队中使用小提琴一族乐器,与此同时,木管乐器组和铜管乐器组的胚胎也出现了——双簧管和大管成为听众的宠物,横笛取代了竖笛;法国号和小号成为乐队的常用乐器。

此外,巴赫在乐队中往往加用抒情双簧管和猎角;亨德尔则加用竖琴。

但是,巴赫和亨德尔都还没有意识到各种乐器、特别是整个弦乐器组、木管乐器组和铜管乐器组各自独有的特点、而且,对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的采用往往有偏多的倾向;其组合之不定规也特别突出。

巴赫的乐队完全建立在多声部和复调结构的基础上,正如他的声乐创作一样。

他的乐队中的键盘乐器、木管乐器、弦乐器、甚至部分铜管乐器的表达手法,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一种单一的、彼此间极其相象的方式——他让木管、铜管与弦乐器演奏同一类型的乐句,即用一种乐器接着模仿另一种乐器的乐句。

巴赫的乐队采用各种自由的乐器组合,例如,他的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使用的乐队。

没有一首采用同样的乐器组合。

巴赫使各种不同方式的组合在各种巧妙的连续程序中互相对比,在音响上造成了非常多样化的感觉。

巴赫的乐队所具有的这种特征,不但使他的每一部作品具有不同的色彩,甚至每一乐章都在变换色彩。

3、十八世纪中后期的欧洲交响乐十八世纪中叶,主调和声的新风格取代了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出现了交响曲和协奏曲这一音乐新体裁,随着音乐风格本身的转换,在乐器组合方面,已经渐趋合理的所谓“古典时期乐队”也在这个时候形成了。

这时候的乐队已经从长期妨碍它发展的数字低音和羽管键琴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但是木管乐器组和铜管乐器组在乐队中的地位还没有确立,海顿的《第一交响曲》所用的乐队除弦乐器组外,只有两个双簧管和两个法国号。

由海顿所创始并由莫扎特最后确立的“古典乐队”,实际上是取法于曼海姆乐派的双管乐队。

曼海姆乐派的代表人物——定居在德国的著名捷克作曲家斯塔米茨,在海顿的《第一交响曲》之前已经写了近五十部同类作品,可惜他的功绩几乎全为后世所遗忘。

斯塔米茨的乐队除长笛、双簧管、单簧管、法国号和小号各用一对外,大管却用四个;莫扎特则完全确立管乐器的双管关系,把大管也缩减为一对。

随着这种乐队的形成,各种乐器也开始根据各自不同的性能在乐队中起着互不相同的作用,而不是像以前的乐队那样让所有的乐器都演奏同样的旋律,例如华丽的乐句从这时候开始便很少交给铜管乐器演奏了;乐器的组合方面也不像从前那样一个乐章只限于采用一种组合方式,而是随时在变换着,这样一来,乐队的色彩可以随时地、而不是逐乐章地变换着。

海顿和莫扎特为这种古典乐队创作出许多非常有名的交响乐作品,并为交响音乐领域的新纪元奠立基础。

总括地说,交响乐队的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从现代的弦乐器出现开始(在十七世纪,后来逐渐组成弦乐队),第二个时期则以取消数字低音、建立古典乐队算起,因此也有人认为现代乐队的形成过程是从古典乐队的确立开始的。

4、十九世纪的欧洲交响乐此后,交响乐队的发展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变换而已。

十九世纪初的乐队又扩大了乐器的数量,特别是铜管乐器的数量有了比较大的变动——起初把法国号增加到四个,构成一个四重奏,稍后又加用了三个长号。

这样便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乐队——大交响乐队,也就是所谓“浪漫派乐队”。

这种乐队在浪漫派作曲家威柏、舒柏特和门德尔松的创作中才最后完成。

现代的交响乐队的基础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多半已确定下来,十九世纪下半叶在木管和铜管乐器的改良上有很大的成果,特别是回旋式活塞的发明和这种新机械的普遍采用。

二十世纪的乐队的发展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继续扩大乐队的编制,另一种则截然相反,倒回到十八世纪室内乐型乐队的模式中去。

总的说来,在交响乐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历代作曲家所采用的乐队是非常多种多样的三、十九世纪以来欧洲交响乐的乐器使用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直到现在,一般的交响乐、歌剧和舞剧作品,多半应用大交响乐队,大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通常包括有:(一)弦乐器弦乐器:第一小提琴十二至十六个,第二小提琴十至十四个,中提琴八至十二个,大提琴六至十个,低音提琴六至十个。

(二)木管乐器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各二至三个,此外往往还加用这些乐器的变形乐器,例如短笛(偶尔也采用中音长笛)、中音双簧管(或英国管,偶尔也采用抒情双簧管)、低音单簧管(偶尔也采用小单簧管、中音或倍低音单簧管)和低音大管等。

(三)铜管乐器铜管乐器:法国号四个,小号二至三个,长号三个,大号一个或两个。

打击乐器:定音鼓、三角铁、小鼓、钹和大鼓等。

(四)其他乐器除了上述四组乐器外,往往还加用竖琴,而且多半是用两个。

大交响乐队大约由六十至九十人组成,但也有一百人以上的。

这种乐队有时也压缩一部分乐器的数量,特别是减少弦乐器的数量、但有时也扩大某一组乐器中的个别乐器的数量或全组乐器的数量,以及加用一般乐队少见的个别乐器,如钢琴或管风琴等。

四、交响乐的集大成者(一)莫扎特18世纪下半叶,在启蒙运动影响下,欧洲音乐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即所谓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乐派崇尚理性,追求形式结构的严谨,达到纯净的美感与平衡。

海顿创作了一百多首交响曲,交响曲这一音乐体裁,就是以海顿所创作的交响曲作品为标志而逐渐形成的,他确定了四乐章交响曲的规范形式和双管制乐队体制,展示了多样化的主题发展手法,从而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莫扎特的交响曲清丽流畅,结构清晰,配器注意音色效果,对后世交响曲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贝多芬在作品中强烈地反映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和愿望,极大地扩展了交响曲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体裁。

他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伟人,他集中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精华,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声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必特》) 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

歌剧《费加罗的婚姻》序曲(二)贝多芬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动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