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3)

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3)

新津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30 2=60分)1.“烽火戏诸侯”出自西周末年的一个历史典故。

周幽王废嫡长子宜臼,立美人褒拟之子为太子。

周幽王的做法破坏了A.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宗法制D.皇帝制度2.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3.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A.分封制和宗法制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C.三公九卿制D.三省六部制4.汉代规定,祭祀时只有皇帝可以着玉制十二旎冕冠,冕服上下绘有十二章纹,此外还穿着蔽膝、佩缓、赤舄等(如图1)。

这种服饰上的特殊规定突显了A.皇权独尊的地位B.汉代服饰的华美C.礼仪制度的完备D.汉代国力的强盛5.《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D.建立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7.《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下列符合这句话含义的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B.刺史制度C.察举制D.三省六部制8.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9.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长官在中书门下举行联席会议确定军国大事。

高宗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文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进入中书门下,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10.2012年度百度搜索风云榜,“网络反腐”成为当下搜索热词。

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

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A.御史大夫B.刺史C.门下省 D.通判11.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坑颁布,李坑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流认为不可。

真宗只得收回成命。

这说明宋代A.君弱臣强权臣擅权B.中央集权制度削弱C.官员文化素养较高D.相权仍能制衡皇权12.清朝雍正、乾隆之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的中枢机构是A.内阁B.六部C.理藩院D.军机处13.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14.有学者把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归纳为:“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趋势。

这种趋势表明A.外朝是中央权力中心B.内外朝相互制衡C.宰相成为权力中枢D.君主专制的强化15.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拨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A.察举制、三公九卿制B.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三公九卿制D.科举制、三省六部制16.“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17.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8.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19.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0.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

”这表明A.选官标准发生变化B.官吏监察日益严密C.贵族政治完全消失D.行政效率逐渐提高21.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22.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23.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2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25.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

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6.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27.《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

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

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

”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A.行政管理B.访贫问苦 C.监察官吏D.缉捕侦查28.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29.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

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30.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新津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答题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大题,共40分)31.(28分))材料1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材料2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3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4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1)材料1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4分)并依据材料指出分封的主要对象。

(3分)(2)材料2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分)(3)根据材料3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简要评价。

(6分)(4)据材料4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

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8分)(5)上述材料概括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哪一特征?(2分)32.(12分)图示法和列表法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某班学生以此为课题分组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

材料一甲组同学绘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如果欲下令治理黄河,在当时中央机构的运作程序是怎样的?(3分)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有何特点?(3分)材料二乙组同学制作了《1840—1900年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简表》战争名称时间签订的条约战争的主要影响鸦片战争1840—1842年《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E1894—1895年D 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F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