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法学名词解释2020年自考《教育法学》名词解释【四篇】

教育法学名词解释2020年自考《教育法学》名词解释【四篇】

教育法学名词解释2020年自考《教育法学》名词
解释【四篇】
【第一篇】
1.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及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3.教育目的:指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4.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5.人口: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的总体。

6.教育期待:是教师对学生发展的热切盼望,是教师职业情感中的重要部分。

7.教育预见能力:教育活动开始以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合性,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可能性及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

8.教育传导能力:是教师将处理过的信息向学生输出使其作用于学生身心的本领。

9.教育过程的控制: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操纵教育活动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

10.教员角色:主要是以教材为宗旨,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评定学业。

【第二篇】
12.非正式交往:师生之间除了在学校组织中所发生的关系之外,还有十分明显的个人交往,组织行为学。

13.先主性: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
的决定式作用,它使教育进行一种临时的准备状态,奠定了他接受
教育的基础。

14.社区文化:指社区内一种高度的共同一致的文化。

15.课程要素: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
择成果所必须的经验要素。

16.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组合和配合,即探索课程各组成
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17.显性课程: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教学计划的
各门科学,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18.教学策略: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
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17.素质教育:指教育着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照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19.人格特征:具有立志和情感和谐发展的心理机制,高度创造力的活动效能以及符合共产主义道德的伦理内容。

20.道德认识即道德观念:是指导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第三篇】
21.道德行为: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现的对待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22.修养:在教师所谓指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
我行为的调节,使自身的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第四篇】
1.义务教育:国家通过一定法律手段,对一定年龄范围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和一定程度的强迫教育。

2.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是义务教育最本质特征,指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的规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的。

3.义务教育的普及性:指全体适龄儿童、少年,除依照法律规定办理fan学或免学手续以外,都必须入学接受教育,并且必须完成规定的义务教育。

4.教育法:调整国家行使教育行政权利和公民行使受教育权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一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5.行政法规: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6.立法制定的程序:指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中,必须履行的法定步奏。

7.教育法律的适用: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