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亥革命的爆发

辛亥革命的爆发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成立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武昌起义能够首先取得胜利的原因有()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②人民的反帝斗争不断高涨③革命党进行了长期的准备④武汉地区清政府兵力空虚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2.武昌起义的直接领导者是()①熊秉坤②金兆龙③黄兴④章炳麟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3.武昌起义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一个()A.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的首个地方政权 B.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的联合政权C.资产阶级革命派完全掌权的革命政权 D.立宪派占主体的资产阶级的地方政权4.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是()A.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B.以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C.是否改变中国的政体D.是否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5.1911年,辛亥革命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潜伏着失败的危机,这主要是由于()A.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B.清政府起用袁世凯C.立宪派、旧官僚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 D.缺少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6.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国公使截留中国海关全部税收的根本目的是()A.武装干涉中国革命 B.从经济上扼杀中国革命C.从外交上孤立中国 D.从经济上资助中国革命7.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一度“严守中立”,其原因是()A.放弃对清政府的支持 B.不想干涉中国革命C.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D.还没有找到代理人8.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影响C.革命形势发展出呼人的意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9.表明清朝在中国的统治已经徒具虚名的是()A.武昌起义的胜利 B.袁世凯就任内阁总理大臣C.中华民国的成立 D.清帝宣统下诏退位10.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列强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已经无可救药 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 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D.认为只有袁世凯才是维持中国“稳定”的保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成立了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辛亥革命的两大成果,据此回答11—19题:11.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A.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B.资产阶级立宪派占主导地位的政府C.革命派、立宪派联合专政政权 D.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联合政府12.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的作用包括()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②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③推行资产阶级文化教育④改革社会风气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3.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中,在经济方面规定:“奖励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反映出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根本目的()A.平均地权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推翻清政府 D.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1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对外宣布: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其根本目的是()A.希望能够成为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代理人B.争取帝国主义国家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支持C.借机扩大中国革命的世界影响D.资产阶级希望与各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15.在中国历史上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约法》C.《中华民国宪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6.下列有关《临时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由参议院制定、孙中山在南京颁布 B.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C.规定行政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D.确立了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17.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中,对原同盟会革命纲领未真正实施的是()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18.《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这在当时所起的进步意义是()A.使人民获得了一些基本的民主权利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C.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义务 D.否定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19.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制订和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是为了()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限制袁世凯的权力C.迫使清帝下诏退位 D.反对封建专制统治20.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这表明()A.资产阶级革命在中国取得完全胜利 B.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结束C.资产阶级革命在中国最后走向失败 D.中国将要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21.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原因有()①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②立宪派、旧官僚对革命政权的进攻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④袁世凯的反革命欺骗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22.下列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C.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D.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23.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①都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里程碑②都是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运动③都试图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体制④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既是否定又是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24.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理由是()A.资产阶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 B.资产阶级不敢依靠和发动群众C.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D.中国社会性质并未改变25.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变法和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A.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 B.儒家思想的传统影响深C.封建顽固势力实在强大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三题,每题10 分,共30分。

要求: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辛亥革命后),俄国驻北京公使向自己的政府报告说:“主要的危险在于叛乱可能延长,或具有敌视外国人的性质。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日本驻华盛顿的代办也向美国政府表示:“如任此种情势继续发展,不仅影响商务,恐将爆发类似拳乱之排外运动。

”材料三德国驻华公使哈豪森说:“……我认为,行动的时间已经到了。

如果列强不欲担负使北京政府瘫痪的后果,袁世凯必须得到支持,因为只有他是稳定的保障。

”材料四英国外交大臣葛垒说:“我们对袁世凯怀有极友好的感情和尊敬。

我们希望能出现一个政府,有充足的力量可以无所偏倚地对待各国,并能维持国内秩序以及革命后发展对华贸易的有利条件。

这样的政府将获得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外交援助。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上册回答:(1)帝国主义对辛亥革命持何种态度?(2分)分析其原因。

(2分)(2)列强对清政府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2分)(3)据上述材料,概括列强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2分)27.阅读下列材料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十三条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上册回答:(1)上述材料出自何处?(1分)其本质是什么?(1分)(2)材料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1分)统治权力的分工又体现了什么思想?(1分)(3)材料中的哪些内容是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2分)(4)材料中“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什么进步意义?(2分)但它又隐瞒了什么本质问题?(2分)2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致通过。

——《张謇致袁世凯电》材料二 1912年1月中旬,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认为:“在清帝退位的情况下,我们除了支持袁世凯,再也没有其他的选择”。

——转引自95年版《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材料三 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纪录》材料四曾在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任职的李书城回忆说:“黎元洪认为袁世凯对他有意维护,对袁感激不尽。

其他各省都督如谭延恺、程德全、庄蕴宽、汤寿潜、陆荣廷、孙道仁等,各省统治大将如沈秉坤、王芝祥等,本系清朝大官僚和地方大绅士,在他们看来,拥戴气味相投的袁世凯,自然比拥戴那些素不相识的革命党人要好一些。

当时如和议破裂,要他们听革命党的命令对袁世凯作战,他们很可能是反戈相向的。

”——转引自1995年版《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材料五已被袁世凯收买的同盟会领导人之一的汪精卫对孙中山施加压力说:“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转引自1995年版《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请回答:(1)以上观点产生的背景是什么?(2)从上述材料看,是哪些压力迫使孙中山妥协的?(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妥协的内在因素是什么?他对袁世凯的认识是否正确,为什么?三、问答题:本大题共二题,每题10 分,共20 分。

29.概括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步骤,(5分)并分析其能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5分)30.为什么辛亥革命既是一次胜利的革命又是一次失败了的革命?(10分)历史参考答案(八)一、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26.(1)反对、仇视中国革命。

因为列强认为辛亥革命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

(2)放弃对清政府的支持,转而扶植袁世凯。

因为清政府已无力继续有效地为帝国主义卖命了。

(3)维护殖民利益是帝国主义国家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7.(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2)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主权在民的原则。

三权分立的思想。

(3)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国务员须“副署之”;限十个月内召集国会。

(4)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的法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但无阶级的区别是不可能的,它隐藏了阶级压迫的社会本质。

28.(1)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在帝国主义的策划下,出现了“南北和谈”。

(2)帝国主义、立宪派、旧官僚,还有同盟会内部的压力。

(3)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不正确,因为他认为袁世凯功劳较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