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观舞记》ppt课件2

19《观舞记》ppt课件2


一场完整的婆罗多舞蹈的 表演,至少包括 6段,通常只 由一名女演员表演。每一场表 演少则3小时,多达5—6小时。
印度是一个舞蹈的国 度,无论在哪里,你都 可以看到舞蹈者的身影。 无论男女、无论老幼, 只要有一块空地,大家 聚在一起,鼓一敲,就 可以跳起舞来。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印 度的舞蹈,那就是“会 说话”。人们不是用口, 而是在用身体和表情表 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印度舞蹈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台中间 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 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 的。”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以此为背景的, 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印度舞蹈大致上可以分为古典舞蹈 和民间舞蹈。这些舞蹈大多宗教色彩 浓厚。在演出时,台前都要放上一尊 舞神—湿婆的雕像。 “他的右上手拿着一面达莫和鼓, 象征着创造,有的说象征各种声音; 右下手象征神的保护和祝福;他的左 手托起燃烧的火焰,象征着他可以毁 灭他所创造的一切(也有人说象征谬误 的毁灭和真理的传播);左下手像象鼻 那样垂向抬起的脚,象征着不受一切 羁绊的自由;右脚踩住一个魔鬼(名叫 莫亚卡拉),象征着善征服恶;左脚上 抬,象征着超脱尘世,向上升腾。舞 蹈周围装饰,象征着怀抱人们的大自 然。这等舞王之形象,可以说形象地 启示了印度舞蹈的宗旨。”
湿婆由于掌管毁灭,所以形象恐怖。 他出现的时候经常伴随着死亡的种种征兆。 他的座骑是一头青牛,湿婆的身上经常涂 有死人的骨灰,散发着恐怖... 但是这并 不是说湿婆就因此而不受人们的敬仰,相 反的,湿婆在印度教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 位。
婆罗多舞是印度最流行、
最古老、影响最大的舞蹈,同 时也是印度古典舞蹈的精髓。 舞者衣裙华丽,姿态优美,戴 半圆形花环,耳环和鼻饰闪烁, 光彩照人,演员的手、眼、身、 法、步严密配合,面部表情的 喜怒哀乐瞬息万变。
因为她们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 “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 身心浑然一体,达到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 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2、怎样理解“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使人深深体会到印度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印度文化是滋养民族艺术的食粮。所有优 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 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的 营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 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 优美动人。
表达感受----观赏舞蹈----赞美感谢
阅读品析
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 特点的语句。
光艳 曼舞 神韵 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一对长眉,一双 眼睛。 她用她的长眉,……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如莲花的花开瓣颤……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 看她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 的弦响!
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 的描写来表现“飞动的美” 的?
手势是印度舞蹈中一个 重要的特点,大多数印度舞 蹈中对手势的意义都有严格 的规定,通常来说,单手可 以有28个姿势,双手24个。 加在一起总共有52个姿势。 而每一个手势,再结合上臂 膀的挥动、身体的扭动则可 以表达上十种不同的含义 . 而“会说话”的并不光是手 势。印度舞蹈中对演员的面 部表情也有高到几乎变态的 要求。 九种“拉斯”(意为“味 道”)是每个演员都必须要 熟练掌握的
了解印度文化
印度文化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宗教色彩浓厚。 在印度历史上,印度宗教以及宗教神话就一直贯 穿于这古老的文明,直到今天,仍然是印度社会 各阶层文化的组成部分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 形式:舞蹈、音乐、雕刻、绘画等内容也都受此 影响,多以表现宗教为主题。如:课文中提到的 莲花、鹿、孔雀、蛇等动物在宗教中都有其象征 意义,舞台的背景也充满宗教色彩。
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
“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 “如同一个婴 儿” “她是一只雏凤” …… “假如……假如……假如……假如……” “忽而……忽而……忽而……忽而……忽而……”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
“珠缨炫转星宿摇,花蔓斗擞龙蛇动”
文中除了正面描写卡拉玛姐妹的 舞蹈,还从观众的反映侧面地描写。
在舞蹈的狂欢中, 她忘怀了观众, 也忘怀了自己。
卡拉玛在表演舞蹈时是全身心的投入,除 身体在飞动外,心灵也进入了舞蹈的境界,达 到忘我的境地。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
不是技巧之舞。
作者运用了哪些语言技巧?
1、运用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2、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展示舞姿的美。
3、运用了许多修饰性的词语,增加文章韵味。
《观舞记》表现的是阴柔之美。 2、《安塞腰鼓》没有用侧面描写,《观舞记》 除了用正面描写,还用了侧面描写,写观众的反映等。
拓展延伸,
描绘美
用你所学到的 精致的形容词, 生动的修辞手法 等语言技巧,来 表现自己所看到 的和想到的。
提示与要求:
1、可以模仿课文2—5段的假设句,也可模 仿第7段的比喻句,写几句排比的话; 2、结合课文12—18段描述,综合运用精致 的形容词、动词,生动的修辞,巧妙的方法, 丰富的想象写一小段文字。
yīng xuàn xiù哪一部分是写观舞的? 这一部分的前后分别写什么?
第一部分(1~10)从切身感受出 发,歌颂印度卡拉玛姐妹舞技的高 超。
第二部分(11~18)通过对卡拉玛 姐妹舞技的描绘,具体表现她们高 超的舞技。 第三部分(19~22)揭示了印度文 化是滋润印度舞蹈的食粮,表达对 卡拉玛姐妹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对卡拉玛 姐妹的赞 美之情
各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其 中的一种方式表达。
课外积累 查找积累古今诗文中精彩的描 写歌舞的佳句 如: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 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观 舞 记
冰 心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
来如雷霆收辰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杜甫


pín cù
颦 蹙
càn
sǒu
chēn
嗔视 yá n
咿呀 静穆 chì zhà
粲然 斗薮 xiè
词 海 拾 贝
叱 咤风云
浑身解数
尽态极妍
飞动的美
身体
服饰
神态 心灵
作者用了哪些词、句描写这动 态的美?
写“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 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 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 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 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 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 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
《观舞记》 ∶ 《安塞腰鼓》
同: 1、题材相同,都是描写舞蹈
2、都写了舞蹈的文化背景。(《安塞腰鼓》的 文化背景是这么厚这么厚的黄土高原;《观舞记》卡 拉玛舞蹈的文化背景是印度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3、都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舞蹈。
异: 1、在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表现了阳刚之美;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 我们的情感,却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 鸣!
积累词语
(无限的)哀愁 (无边的)喜乐 (低回婉转的)娇羞 (叱咤风云的)盛怒 (细腻妥帖的)梳妆 (铮铮的)弦响 (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 (优美的)诗歌故事 ……
赏读课文,解读文本
1、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 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 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