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内涵:1、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的心理演进(比较心理学)2、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心理发展(民族心理学)3、个体心理发展: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亦称毕生发展)心理发展:发生(从无到有)发展(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心理发展不仅指“成熟意义上的心理机能水平的提高、协调方向的发展,还应包括成年期的心理变化和老年期心理的退行性发展)二、个体心理发展的性质:1、整体性:各个部分相互影响、作用、协调2、社会性:人的心理受社会环境、生活、文化影响(维果斯基)3、活动性: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皮亚杰)4、规律性: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性三、心理发展的动因(发展心理学理论问题)1、遗传决定论(高尔顿)。
遗传性定律:父母1/2、祖父母1/4、曾祖父母1/16……2、环境决定论(华生)。
3、二因素论:遗传与环境同等分决定儿童心理发展4、社会学习获得行为论(班都拉)。
通过观察、模仿。
5、社会文化发展论(维果斯基)。
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的中介而内化为人的心理。
6、认知发展理论(主、客体或内、外因相互作用——皮亚杰)。
认知发展的本质是适应与构建学说: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皮亚杰的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四因素:⑴成熟(有机体的成长);⑵经验;⑶社会环境(社会交往);⑷平衡化(各种因素的协调、调正等)。
四、心理发展过程(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不分阶段)(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皮亚杰的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划分心理发展阶段1、感知运算阶段(0—2岁左右):感知运动图式,依动作适应环境2、前运算阶段(2-6.7岁):依据表象进行思维,思维特点有:泛灵论、自我中心、不解整体和部分之和、思维不可逆性、少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获得守恒概念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埃里克森的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特征(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五、心理发展的内动力: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表现为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能力。
心理发展的外动力: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六、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个体早期发展的优劣:早期是独特发展时期;早期发展迅速、明显;早期的负面影响可持续终身。
·出生后早期的“印刻现象”。
·2岁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七、发展心理学的由来·发展心理学的前身是儿童心理学。
·1882年《儿童心理》(德国普莱尔)为早期儿童心理学的经典著作。
·20世纪中叶,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性心理发展。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出生—3岁一、新生儿(出生1个月)的反射,从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到条件反射。
新生儿睡眠——觉醒周期模式。
每天2-3小时觉醒。
新生儿啼哭。
二、婴儿动作发展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也..,心理发展的指标..,发展的手段是认知交往的能力..。
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是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
婴儿动作发展的原则和顺序:从上到下的头尾原则....,由内向外的近远原则....。
....、从大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大小原则三、婴儿的学习(始于胎儿末期)1、模仿学习是天生学习能力2、出生后数天能建立条件反射四、婴儿认知发展1、婴儿认知发展是个体感知觉最迅速时期(视觉与听觉技能的发展;模式知觉与深度知觉的发展)2、婴儿认知发展注意是从不随意注意到随意注意,注意内容选择性3、婴儿认知发展记忆:12个月前主要是情绪记忆、动作记忆;12个月后记忆是表象到符号功能;词汇与基本语法,有言语交流;记忆内容主要是表象、词语记忆。
五、婴儿言语发展1、婴儿言语发展从简单发音到连续音节到学话萌芽;3岁能掌握母语全部发音。
2、3岁可掌握1000左右词汇,并基本上掌握母语语法规则;句子的发展从单词句到多词句、复合句。
六、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1、气质特征按活动性分为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交性。
三种典型: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型。
2、情绪的发展是生物——社会现象婴儿的微笑:自发性微笑、无选择性社会微笑、有选择行社会性微笑。
婴儿的哭泣:自发性的哭、应答性和主动操作性。
情绪对婴儿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婴儿自我发展。
8个月开始主体自我意识(镜像自我),2岁前后出现客体自我意识(开始把自我作客体来认知,能用“你、我、他”人称代词。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岁-6、7岁)一、幼儿的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主导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游戏对儿童人格与情绪发展的作用;认知学派着重游戏与儿童认识发展。
·儿童游戏发展为机能游戏(婴儿期的亲子游戏、模仿游戏)到象征性的游戏(幼儿)再到规则性游戏(童年期)。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为非社会性的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平行游戏、社会性游戏(协同与合作游戏)。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情感精神寄托、发展的重要渠道、社会交往园地、自我价值的载体。
二、幼儿知识发展·记忆力发展:无意识记忆为主、形象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同时发展。
5岁后开始有记忆策略,10岁后有稳定记忆策略。
·幼儿思维的发展:1、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认知发展趋向: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自我中心现象(判断以自我为中心)2、逻辑思维初步形成(幼儿提出问题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概括能力具体形象为主,本质属性的概括幼儿后期出现)。
·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以无意想象为多,再造想象主导,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三、幼儿言语的发展·幼儿是言语丰富时期,词汇量增长最迅速:3岁:1000个左右,6岁:3000左右,7岁:4000左右。
·词汇掌握顺序:名词→动词→形容词。
词义掌握从泛化到分化,由具体到抽象。
·句子的发展:理解句子的策略、语义策略、词序策略、非言语策略。
·口语表达能力: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语用技能的发展:手势沟通,听的语用技能,说的语用技能。
四、幼儿个性的社会发展·个性形成是从幼儿开始,明显的气质特点、一定的兴趣爱好、一定的能力差异、最初的性格特点。
·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向社会性情绪体验。
幼儿自尊随年龄增长而增长,3岁有10%,4岁60%,5岁80%,6岁90%。
·幼儿的认同的发展:(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称为认同)幼儿的认同是父母、教师、喜欢的叔叔阿姨。
·幼儿从3-4岁出现反抗父母控制,要求活动自主为第一逆反期。
《童年的心理发展》(6、7岁-12、13岁)一、童年期的学习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学习是师生互动过程。
学习逐渐掌握间接知识为主。
“学习社会”是基本的学习任务。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活动进行的。
二、童年期的认知发展1、记忆的发展长时记忆的复诵策略(有意重复)逐步增长。
组织策略(归类识记),高年级出现(6-8岁)。
系统化策略和巧妙加工策略的出现。
2、童年思维的发展: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思维类型转折从9-10岁。
·思维的概括能力从直观形象水平概括(低年级孩子)到形象抽象水平(中年级儿童),再到本质抽象水平。
·小学生的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逐渐在发展。
·童年期的思维出现了守恒特点(抓住本质属性进行概括,不因非本质属性而影响)。
6-8岁:概念与长度守恒。
7-9岁:液体与物质守恒。
8、9岁-10岁:面积和重量守恒。
11、12岁:容积守恒和体积守恒。
·8岁儿童摆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时期。
3、童年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的自我评价是多方面的,自我价值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
自我控制的延迟:满足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道德情感日益丰富。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的三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儿童道德行为主要在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发展。
儿童伙伴交往是儿童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
儿童对友谊的认识发展的阶段:3-5岁:短期游戏伙伴;6-9岁:单向帮助阶段;9-12岁:双向帮助阶段;12岁以后:共享关系。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人格尊重、心理和谐。
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变化趋势,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与同伴交往随年龄增长而快速上升,与老师的交往中年级前而上升,之后一直保持交往比率的20%左右。
《青春发育期心理的发展》(少年期:11、12岁-15、16岁)一、少年期的身体和生理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第二加速期)。
身高、体重快速增长,性的发育成熟,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功能成熟。
身心危机:心理生物性紊乱:心理和行为的偏差(神经症、病态人格等)。
心理发展的矛盾特点: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的矛盾;心理闭锁与开放性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二、少年的认知发展记忆广度是人的顶峰(最高:11.04);识记的高峰。
思维发展,认知属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形式脱离了具体,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三、少年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第二个飞跃期。
(婴儿为第一飞跃)·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关心自己的个性;有强烈的自尊心。
·情绪变化为积极情绪少,消极情绪多(烦恼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常有压抑、无助感)。
·自我中心多为把自己作为自己和社会关注中心,自己的关注就是他人的关注。
·少年的第二逆反心理与逆反行为。
(3岁婴儿的第一逆反使儿童具有“长大感”,少年的第二逆反使少年具有“成人感”,要求人格独立、社会平等)四、少年发展的社会问题·网络游戏成瘾。
·青春期的精神分裂症:思维紊乱、情绪失控、人格混乱。
多表现有社会退缩行为,交往困难,固执,没有幽默感。
·自杀。
·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7、18岁-35岁,人生的黄金时期)一、青年期的一般特征生理与心理达到成熟水平;承担社会义务;生活空间扩大;恋爱、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