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地1号线建华路站至彭埠站区间隧道及折返盾构推进监测方案编制:审核:二00八年十二月目录一、工程概况 (3)二、监测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3)三、监测范围及内容 (4)(一)监测范围 (4)(二)监测内容 (4)四、监测点的布设 (4)(一)区间隧道左、右行线地面沉降点布设 (4)(二)区间隧道周围地下管线监测点布设 (6)(三)区间隧道两侧20米范围内建(构)筑物及沪杭高速监测点布设 (7)(四)进出洞段监测点的布设 (7)(五)隧道内变形监测 (8)(六)地层有害气体的监测 (9)五、监测作业方法及流程 (9)(一)基准点的布设与检验 (9)(二)地表垂直沉降监测 (10)(三)监测作业流程图 (12)六、监测相关技术要求 (12)(一)监测精度要求 (12)(二)监测频率 (13)(三)监测控制值 (14)七、仪器设备选用 (15)八、监测施工人员组织计划(管理网络图) (16)九、质量保证措施 (16)一、精心组织 (17)二、保证落实 (17)三、配合工况,跟踪监测 (17)四、科学整理、认真分析 (17)五、严密控制,及时报警 (18)十、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管理 (18)一、作业管理 (18)二、加强与业主、施工单位、监理配合、沟通 (19)三、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19)一、工程概况杭州市地铁交通1号线建华站~彭埠站区间隧道分左行线和右行线两条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
盾构从建华路站站出发,向彭埠站方向推进。
沿途经过兴隆村、备塘路、沪杭高速路和彭埠村,所穿越建筑多为民房,结构多为低层砖结构。
针对施工线路周边情况,为了确保施工阶段沿线建(构)筑物,指导建华站~彭埠站区间隧道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对施工掘进及设计提供必要参数,必须对区间隧道盾构掘进施工进行监测。
考虑到施工线路内地表建筑物的安全质量,为确保盾构掘进对其产生沉降、裂缝、倾斜等不良影响,不但要对地面进行监测,同时还要对建筑物进行监测。
通过对工程环境变化因素的趋势分析,进行预测预报,掌握在施工中不同工况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同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施工步骤,实现信息化施工管理。
二、监测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1、甲方提供的设计图纸、技术要求以及隧道区间管线报告等资料。
2、相关技术规范、规程。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12897-91)(3)《城市测量规范》(CJ8-99)(4)《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5)《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6)《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7)其他相关规范及规程要求三、监测范围及内容(一)监测范围彭埠站~建华站区间桩号里程为右线K24+372.913~K22+830.657,右线长约1542.256m,左线K24+372.913~K22+750.342,左线长约1622.571。
彭埠站~七堡车辆段出入段线盾构区间桩号里程为C1CK0+120.521~C1CK0+770,长约649.479m。
(二)监测内容1、区间隧道左右行线地面沉降监测;2、区间隧道两侧20米范围内建(构)筑物沉降监测;四、监测点的布设(一)区间隧道左、右行线地面沉降点布设从建华路站起分别沿左行线和右行线轴线,每6米布设1点,每30米布设1个监测断面(进出洞100米范围内每5米一个监测点,每20米一个断面)。
此断面在轴线左右两侧各布设4点,间距分别为2.5米,3.5米,5米,第四点根据隧道埋深确定距离,每排断面共计9个点。
具体见下图。
建华站~彭埠站右线长约1622.571m,左线长约1542.256线,彭埠站~七堡车辆段出入段线长约649.479m。
根据现场情况计划共布设137条断面,共计1752个监测点。
监测点编号按离建华站距离(如:ZX0,ZX2,ZX3……;YX0,YX2,YX3……)编排,断面线上轴线左侧编号为ZXL10-1,ZXL10-2……;ZXL10-1,ZXL10-2……;轴线右侧编号为YXR10-1,YXR10-2……;YXR20-1,YXR20-2……;车辆出入段编号为CL101,CL102, ……;房屋编号为FS1,FS2,FS3,……。
F1至F16为四号港东侧房屋监测点,F17至F47为四号港西侧房屋,F48至F84为高速路西侧房屋监测点。
(具体房屋布置见监测图)。
沉降监测点埋方式设根据隧道推进区地质条件来确定,在软土层地表区,断面监测点宜采用砸设木桩,硬地表宜采用砸设道钉设点或布置深层孔监测点。
由于区间隧道的正上方部分建筑正处于拆迁阶段,因此实际布设的轴线监测点以及轴线断面监测点与计划布设的监测点有所偏差,最终以实地布设的监测点为准。
(二)区间隧道周围地下管线监测点布设因为业主单位没有提供隧道区间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图,根据现场排查在备塘路以及四号港附近存在管线管,现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间接或直接观测法布测监测点。
具体方法根据现场施工条件确定。
1、直接法布点对距地面较浅的管线沉降测点可直接设点,方法是将各线覆土挖开,暴露出管线,然后将Φ12mm左右的螺纹钢筋一端用机械或其它合适的方法固定在管道上,另一端垂直向上引到地面高程(顶端磨成凸球面),在其外埋设一段比螺纹钢筋略短2-3cm、内径25mm的套管(套管上口与地面平齐,但一定要比螺纹钢的凸球头低数毫米),然后回填土至原地面高度。
直接点也可布设在管线露出地面的设施上,如出入口、窨井、阀门和抽气孔等。
2、间接法布点沉降测点采用Φ16(Φ18)mm螺纹钢筋埋(打)入管线上方紧邻土层中(螺纹钢筋的端部应深入到管线上方10cm左右;顶部应磨成光滑的凸型球面并高出地表1~2cm);再在其外埋设一段长度比螺纹钢筋短20-30cm、内径25mm的套管,套管上口与地面平齐,但一定要比螺纹钢的凸球头低数毫米),这样可保证测到近管线埋设深度部分的土体沉降,并以此来表示管线的沉降。
(三)区间隧道两侧20米范围内建(构)筑物及沪杭高速监测点布设建筑物沉降观测点重点布设在外墙角、门窗边角、立柱等突出部位,随上述地面沉降监测点同方法、同线路、同时观测。
在施工前需会同施工部门在隧道沿线重要建筑物巡视、观察,若发现先期明显裂缝,应采取贴石膏饼的方法观测裂缝的后期变化,必要时拍照存档。
考虑到盾构推进轴线上方的建筑物,在沉降监测断面布设时,综合水准测量对通视的要求,可直接将点布设在建筑物上且距离轴线最近的位置上。
由于高速的特殊性,来往车辆较多,车速较快,现先按照正常的监测点布设,可在高速路两边路基上加密布设监测点;由于高速路周边环境复杂,设计的方案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具体方案实施情况根据现场条件而定。
(四)进出洞段监测点的布设根据盾构出洞相关的需要,在盾构隧道进出洞段需布设深层地表监测点以及模拟监测点共110点,具体点位详见监测点位布设示意图。
1﹑地面深层监测点的布设从盾构机出洞与进洞洞口21.5米范围内分别沿左行线和右行线轴线洞口布设54个深层点。
在地面深层沉降监测点布设时需穿透路面结构硬壳层,沉降标杆采用Φ18mm螺纹钢标杆,螺纹钢标杆应深入原状土60cm以上,沉降标杆外采用内径大于13cm的套管保护。
保护套管内的螺纹钢标杆间隙须用黄砂回填。
金属套管顶部设置管盖,管盖安装须稳固,与原地面齐平;为确保测量精度,螺纹钢标杆顶部应在管盖下方20cm为宜。
2、模拟监测点布控从盾构机出洞与进洞洞口21.5米范围内左行线和右行线洞口布设56个模拟监测点。
沉降监测点采用Φ16(Φ18)mm螺旋纹钢筋打入管线上方紧邻土层中(螺纹钢筋的段部应深入到管线上方10cm左右;顶部应磨成光滑的凸型球面并高出地表1-2cm);再在其外埋设一段长度比螺纹钢筋短20-30cm、内径25cm的套管,套管上口于地面平齐,但一定要比螺纹钢筋的凸球头低数毫米。
每点从盾构切口到达前30米开始监测,盾尾脱离该点后2天或沉降量小于±0.3mm,则停止监测。
(五)隧道内变形监测隧道内监测主要包括拱顶的沉降、收敛和上浮监测。
在隧道间隔8环管片设一断面,区间监测共设有397个监测断面。
在隧道的上部、下部各设置拱顶沉降测点和隧道上浮测点。
在隧道的左右量测设置收敛监测点。
具体详见下图。
(六)地层有害气体的监测地层有害气体的监测主要是根据测爆仪测试的甲烷浓度确定,浓度0~0.25%为正常施工作业范围;0.25~0.5开始警戒,并加强监测;0.5~1%中止作业,加强监察;1~1.5%疏散作业人员,切断电源,禁止人员入内,隧道内配置应急灯,并开启。
若施工人员重新进入施工现场,必须经检测人员检测,沼气浓度小于0.25%时,方可恢复施工。
五、监测作业方法及流程(一)基准点的布设与检验1、水准基准点布设考虑施工工期及隧道施工影响范围,本次监测基准点将沿隧道走向布设3组基准点,每组由3~4个基准点组成,编号为Y1、Y2、Y3……Yn。
基准点布设与高程测量按照国标《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的规定执行。
2、工作基准点布设与检验工作基准点是直接用于对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的控制点,其埋设位置既要考虑到便于观测,又要考虑它的稳定性,因此,本工程工作基准点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约设10个工作基准点。
为检测工作基准点稳定性,根据施工进度情况,拟每二周检测一次,检测时按国家二等水准规范观测的技术要求进行往返观测。
工作基点稳定后,四周检测一次。
(二)地表垂直沉降监测起算采用施工高程。
观测时采用水准闭合测量(对非闭合线路上的测点,从闭合线路引测必须控制在2站以内),测量监测点的高程,计算本次变量和累计变量。
在该项目中,沉降监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闭合路线或往返观测。
作业要求如下:1、水准每站观测高程中误差M0为0.3mm,水准附合路线,其附合差Fw为±0.5N mm(N为测站数);2、初始值测量必须观测两次取平均值;3、每天工作开始前检查标尺水泡、仪器气泡,发现异常应停止工作检查仪器,改正合格后方可施工;4、每次观测前应检查水准仪i角,保证其不大于5″,否则应先校正到限差范围内,定期对仪器i角进行检查;5、测站的设置视线长度不得大于40米,前后转站点视距差不得大于1米,路线转站点视距差累计值不大于3米;每次观测过程中尽量做到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固定路线,以尽量减小人工和系统误差。
沉降监测内业计算方法:考虑到沉降监测对数据及时性的要求,在方案设计时,要求单个监测点的精度小于0.3毫米,所以一般在闭合差小于0.3毫米的,不再另行平差,直接使用各点高程。
对于闭合差较大的则需要进行配赋。
一个测站的计算和检核:h中=(h基+h辅-3.0155)/2,后减前h=h 后-h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