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规划的必要性

浅议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规划的必要性

浅议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规划的必要性摘要: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因此,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

笔者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对策;规划1、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无规可依。

如今,农村建设房的用地还不太规范,村庄没有划分具体的建设范围,所以,农民的房子都是建设在自己的土地之上,整体布局混乱。

村民在建房时也没有认真看待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少房子建设在耕地上,而且建完之后还要再修一条路以便出行,造成大量的土地浪费。

房屋的修建更是显得乱七八糟,建筑风格差异过大,还有的农村有附庸用房,如杂物房或者牲畜栏等,这些用房随意乱建,严重扰乱了农村的整体划一性。

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规划意识淡薄,规划基础薄弱,建设跟着感觉走,甚至“没有规划”的现象还存在。

二是规而不高。

主要表现为有的地方虽然有规划但水平不高,水平参差不一,内容深度不同,缺乏前瞻性、科学性、长远性。

部分地区已有的新农村规划缺乏深度,有的只是简单的平面规划,缺少控制性详规,普遍达不到城市设计的深度。

部分地区对规划的认识不全面、不科学,偏重了村居建设、基础设施规划,忽视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专项配套规划,已有的专项规划之间也缺少有效衔接。

部分地区的新农村规划缺乏差异性、个性化,只是照搬照抄、“重复模仿”,或是跟着主观走,忽视当地实际的功能定位、产业现状、生态环境等因素,导致规划与建设农村不像农村、城市不像城市,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人口、有人口难就业等现象,规划效果差导致群众满意度低。

三是有规不依。

主要表现为虽然编制了规划,但得不到执行或是执行过程中走样变形,规划和建设成了“两张皮”。

有的地区规划执行严肃性不够,规划只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或只是用于应付达标验收及领导调研视察,“只见规划、不见行动”。

有的地区以优化招商环境、简化审批程序等名义,无视已有规划要求,先建设,后审批,甚至不走规划审批程序。

有的地区规划执行连续性不强,跟着领导意愿、人事变动随意更改、任意变动,变样走型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任领导一套规划”现象较为普遍。

还有少部分地区因为规划好高骛远,在规划面积、空间布局、人口规模等方面盲目求大求全求高,超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现阶段实际承受能力,实施起来战线长、困难大、阻力多,导致规划落实难度过大,可操作性不强,影响了规划的执行效果和权威性。

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

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对违规项目难以处理,执规不严、违规不纠、缺少执规执法队伍等。

有的地区对出现的违规现象不能及时按规纠正、坚决取缔,规划在违规项目面前“弱声”、“失声”,使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丧失。

“以罚代拆”产生连锁负面效应,导致乱搭乱建屡禁不止。

有的地区对建设项目监督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人,对违规的项目监管存在慢一拍、缓一步现象,直到工程竣工才发现违规问题,导致事后查处陷入拆了浪费、不拆违规的两难境地,增加了查处成本。

同时,多数乡镇建设管理站人员编制少、工作经费少,执法手段少,面对面广量大、居住分散的农村新房建设,发现、查处违规行为人手不足、力不从心。

五是人才短缺。

主要表现为基层规划和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规划人员和编制人员,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

专业人才在新农村规划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承担着描绘农村蓝图、引领农村发展的重任,关乎城乡规划编制和执行的成败。

据调查,目前乡镇普遍未设专门规划机构,多以建管所代行职责,人员以兼职为主,经费多为自筹。

据相关研究,每万人口应配备1—2名城乡规划技术人员,但现有的基层乡镇规划人才队伍总量偏少,难以满足现实需要;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结构不优,从事规划人员多数非规划专业出身,专业不对口,有的甚至是转岗的村干部,只能边学边干边探索,技术储备和专业经验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水平亟待提高。

2、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一)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老百姓的主体作用。

①广泛宣传。

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把党和国家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精神进一步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方针政策、总体目标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广大农民群众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消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从而使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

②尊重老百姓的主体性,充分发挥老百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使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坚持以人为本,从老百姓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做起,确保老百姓从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

(二)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复杂而庞大、非常迫切的任务。

因此,要坚持统筹好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渐缩小和消除城乡差距,严格按照党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要求,统筹兼顾,立足长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三)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模仿,就新农村规划建设而言没有统一模式,只有参考模式。

因为自然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经济基础和文化发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即便是同一个县,农村的发展程度也会有很大的差距。

这些都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式、内容和发展途径都必须是多样的。

所以在具体实施时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要办力所不及的事。

要在类似的环境里寻找参考对象,并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自己地区特点和实际情况的发展方案。

(四)节约资源和能源,坚持可持续发展。

农村规划一定要体现集约型发展。

农村的道路不宜太宽,布局不宜太分散,住宅面积要适宜,农村的小广场不要追求气派。

建筑用地宜满足日照、通风、交通、安全等要求外,还应注意集中建设以节约用地、方便管理和统一配置基础设施。

住宅组团应避免单一、呆板的布局形式。

应结合地形灵活布局,空间围合丰富,户型设计多样。

同时,要坚持保障公共安全的原则,全面建设防洪、防火、防疫、防污染、减灾的公共安全体系。

(五)新农村规划与建设在管理体制上要有所突破。

多年来,对农村建设工作的管理一直是比较松散的,很多地方仅仅限于对住宅基地规模的控制,结果导致农村建设的无序化和诸如空心村、城中村等问题的出现。

如今,我国既然已经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确定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势必在农村规划建设工作的管理方面加强,作为新农村规划,应当首先对此进行适当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既是规划的内容也是规划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

(六)要正确把握规划工作集体参与的尺度。

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新农村规划决定了一个村在今后很长时间里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等各个方面,理应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并加以吸收利用,尤其是当地村民的意见,因为规划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

但是还应当注意一个倾向,那就是很多人在发表对规划的意见的时候所持的立场往往是非常本位的,而很少能够从宏观方面去把握村庄建设发展的走向。

(七)提高村镇规划的编制水平。

村镇的规划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工作,必须要时刻了解和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精神,来制定与新农村建设任务相协调的村镇规划编制方式,为村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蓝图和依据。

村镇规划的编制工作一定要建立在城乡协调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原则,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制定出乡村规划编制的原则和工作方法,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作到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和实际需要为工作前提,把村镇居民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改善当作核心问题来考虑。

同时,必须要对村镇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重视卫生整治和环境保护。

3、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性新农村建设规划并不是将城市规划进行复制和临摹,更不是将农村城市化,而是要实现农村园林化,促进农村生活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不能将原有的风土环境全部抛弃,关键还是要建设有特色的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不仅要体现乡土气息,更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

推进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规划是龙头,也是基础。

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切实把规划编制和执行工作抓紧抓好。

搞好村庄规划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引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新要求,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构成的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规划作为先导和引领。

规划是对未来的设计,规划定位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决定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布点,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只有定位准、标准高,才能充分发挥好村庄规划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和统筹配置空间资源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搞好村庄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

村庄建设如何布点布局、何处着色着力,才能最美丽动人、最科学合理、农民群众最满意,基础就在于规划的编制。

规划不仅管当前,更关系长远。

只有搞好了规划,才能保障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循序渐进地开展,避免低效投入、重复建设,节约物力财力,最大限度、最高效率的用好每一笔来之不易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和资源。

很多村庄都有着自己的地理环境、自然风貌、人文风俗等景观,我们必须挖掘其中的精髓,因村制宜,尽全力保护村庄的生态环境,延续村庄与山水田园相互映衬的格局。

在建筑材料使用方面,要使用具有风土特色的材料,并保护好村庄中具有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构筑物,通过协调设计,使之与现代农村环境相匹配。

村庄内原有的地形、地势应保持,充分挖掘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心理与社会生活等地域文化和文脉,体现人文与生态的和谐之美。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必须结合当地的自然概况、历史风貌、人文习俗等实际,科学的规划,充分利用土地现状,节省环境资源,因地制宜的进行建设,保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居住房;农村的道路管网、水电、通讯等基础建设要完善;让农村拥有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的全新生活环境。

搞好村庄规划符合广大农民的利益愿望。

长期以来,许多地方的农民饱受村庄无序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无法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环境恶劣之苦。

随着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逐年提高,要求整齐划一的房屋建设规划,盼望改变农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提高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就医入学入托等民生事业,已经成为新时期广大农民的共同诉求和愿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