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小熊购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12页“小熊购物”及“试一试”练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能准确用递等式准确计算两步式题。
过程与方法:
结合解决问题的情景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练习。
(课件出示)
二、设疑自探
1、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
师:今天,我们的小熊胖胖和乐乐来到一家超市,准备来一次大购物,瞧,超市里东西可真多呀!它们都不知道买些什么好,最后它们还是来到了他们最爱的食品专柜前,看,它们都看到了什么呢?
2、看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
3、引出问题,学生试独立解答。
(板书学生提出来的问题)
胖胖要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应付多少元?
分步解答:
3×4=12(元)
12+6=18(元)
(1)第一步先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4个面包的价钱?
(随机板书:先算4个面包的价钱)
(2)第二再算什么?(随机板书:一共的价钱)怎么算?
(3)同桌再次交流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再算什么?
刚刚,同学们用分步的方法计算的,能不能合成一个算式来计算呢?
三、解疑合探
综合解答:
胖胖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应付多少元?
1. 展示学生列式3×4+6 6+3×4
2、理解算式
师:小朋友,你们理解这个算式吗?谁来介绍一下。
4个面包+1瓶饮料=应付的钱或者1瓶饮料+4个面包=应付的钱3、比较两个算式
○13×4=12(元)12+6=18(元)
○23×4+6
师:仔细观察:○1中的哪一步跟○2中的哪一步关系最密切?
12+6中的12用3×4代替就成了3×4+6
4、出示算式,理解运算顺序:
6+3×4 3×4+6
这样列式能够吗?说说你的理由?
5、学习脱式计算
3×4+6 6+3×4
学习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师:在数学上,两步以上的计算能够用递等式来计算,递等号写在算式的下面,且在算式的左边。
(1)第一步先算什么?也就是谁的价钱?得数12写哪里?后面算的局部照抄在后面,第二步算什么?=18 继续写在下面。
(师示范)
(2)自己尝试计算6+3×4
(3)反馈学生作业
6+3×4 6+3×4
=6+12 =12+6
=18(元)=18(元)
(1)说说先算什么?
(2)比较书写格式的不同?讨论前面设算局部照抄下来的位置?
小结:有乘法、有加法,先算(),再算()。
四、质疑再探
乐乐有20元,买了3包饼干应找回几元?
(一)独立解决
(二)展示作业
3×4=12(元)
20-12=8(元)
(1)第一步先算什么?3包饼干的价钱。
(2)第二步算什么?找回的价钱。
20-3×4
=20-12
=8(元)
(1)说说算式的意思?
(2)用递等式完成计算过程。
(3)反馈交流。
a、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b、书写格式前面没算的局部照抄在前面
小结:有乘法、有减法,先算(),再算()。
比较小结:
师:比一比,谁有一双会发现的小眼睛,看看上面两个算式在计算过程中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生自由发言
2、共同小结:有乘法、又有加减法、先算(),再算()
五、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
森林医生,如何救治?,然后算一算。
(1)8×5-4 (3)3+3×6 (5)8-2×3 =8×1 =6×6 =6×3
=8 =36 =18
(2)18-9×2 (4)5×3+8
=9×2 =5×6
=18 =30
b、找找错误原因
c、你想说点什么?
2、解决学生前面提出的问题。
六、谈谈收获
七、全课总结
八、作业布置
1.看图试编题,并计算。
2.课本13页“试一试”。
九、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
——混合运算(一)
先算4个面包的价钱,一共的价钱
3×4=12(元)3×4=12(元)
12+6=18(元)20-12=8(元)
6+3×4 6+3×4 20-3×4
=6+12 =12+6 =20-12
=18(元)=18(元)=8(元)
答:胖胖该付18元。
答:应找回8元。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一步运算后第一次接触乘加乘成混合运算,学好这个内容能为以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教学始终围绕小熊购物这个情境来展开。
教材创设了“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在讨论“胖胖该付多少元”这个问题时,教材列举了两个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得出结果,通过度步计算让生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发展学生解识问题的水平。
计算教学是新老教材都有的,也是很难上出新意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提倡让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本节课让我再一次感受到情境教学的优势,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结论让学生自己来总结。
一堂课下来,不难发现孩子的思维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即使有很多让我欣慰的地方,但也有让我遗憾之处:“学会等待”以前是一位老教师指导我上课时告诉我的,通过这节课我更深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当学生对6+3×4中前面没算的局部应照抄到哪个位置发生疑问时,我应该学会等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否则学生只能无奈的,稀里糊涂的接受,而未能真正让学生理解。
那么,我们何不如先放一放,当教学到20-3×4时,再来让学生讨论20-应该写在哪里?很显然前面没算局部应写在前面,再让生回首看看6+3×4的6+也应照抄在哪里?相信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解决,从而也更能表达课堂的生命力、创造力。
本节课的练习时间会比较紧张,课后须作一些补充混合计算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