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著作权案件类型及管辖

著作权案件类型及管辖

著作权案件类型及管辖董世连一、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类型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主要包括以下类型:(一)著作权及与著作权有关权益权属案件,主要包括:(1)著作权权属纠纷;(2)邻接权权属纠纷;(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权属纠纷。

(二)著作权及与著作权有关侵权案件,主要包括:(1)侵犯著作人身权纠纷;(2)侵犯著作财产权纠纷;(3)侵犯出版者权纠纷;(4)侵犯表演者权纠纷;(5)侵犯录音录像制作者权纠纷;(6)侵犯广播组织权纠纷;(7)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

(三)著作权合同纠纷案件,主要包括:(1)委托创作合同纠纷;(2)合作创作合同纠纷;(3)著作权转让合同纠纷;(4)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纠纷;(5)邻接权转让合同纠纷;(6)邻接权许可使用合同纠纷;(7)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纠纷;(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转让合同纠纷;(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纠纷(四)其他著作权、与著作权有关权益纠纷案件。

二、著作权案件地域管辖人民法院的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权力所涉及的范围。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首先要明确该诉讼应当由哪一地区哪一级人民法院管辖人民法院才会受理,否则,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起诉时管辖的选择,一般涉及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两方面。

(一)著作权权属案件对于著作权权属纠纷案件主要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二)著作权侵权案件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9条规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根据《民诉意见》第28条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

”对于因侵犯著作权行为提起的民事诉讼,一般由侵权行为的实施地、侵权复制品储藏地或者查封扣押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侵权复制品储藏地,是指大量或者经营性储存、隐匿侵权复制品所在地;查封扣押地,是指海关、版权、工商等行政机关依法查封、扣押侵权复制品所在地。

对涉及不同侵权行为实施地的多个被告提起的共同诉讼,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被告的侵权行为实施地人民法院管辖;仅对其中某一被告提起的诉讼,该被告侵权行为实施地的人民法院有管辖权。

(三)著作权合同纠纷案件对于著作权合同纠纷案件,合同有约定的,由合同约定地法院管辖,合同没有约定的,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合同约定管辖,主要是指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但是约定不得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三、著作权案件级别管辖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原则上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

但是根据最高院的有关规定和精神,各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可以确定若干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

以下以北京为例,讲述北京著作权有关案件的级别管辖。

根据《关于北京市各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级别管辖的规定》:一、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普通著作权纠纷案件、上级人民法院指定或者交由其审理的著作权纠纷案件。

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以标的额界定,诉讼标的额在1000万元以上不满2亿元的涉及著作权的合同纠纷、权属、侵权、因申请临时措施损害赔偿、申请诉前停止侵权、诉前财产保全、诉前证据保全的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或者上级人民法院指定或者交由其审理的著作权纠纷案件。

三、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以标的额界定:诉讼标的额在2亿元以上的著作权纠纷案件,以及诉讼标的额在1亿元以上,且当事人一方住所地不在本辖区或者涉外、涉港澳台的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或者最高人民法院指定或者交由其审理的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或者认为有必要由高院审理的下级法院管辖的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或者下级法院报请移送并经批准的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

四、互联网著作权侵权案件管辖网络时代资源共享造就了互联网的繁荣,然而,资源共享的理念与著作权制度中保护著作权人利益之间更是存在着重大的冲突。

因此互联网上的侵权案件也随之产生。

在我国,与互联网相关的著作权案件占了与互联网相关的侵权案件中的相当比例。

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不论是被告所在地还是侵权行为实施地或是侵权结果发生地的确认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2月19日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了管辖问题,“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

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

”这一解释确定了网络著作权案件以被告所在地、侵权行为实施地为主,侵权结果发生地为补充的管辖原则,即当著作权人发现有人在网上抄袭他的文章时,著作权人应当首先向该抄袭人的住所地或者该抄袭行为所运用计算机的所在地法院起诉,如果难以确定,则可向发现该抄袭行为的计算机终端设备所在地法院起诉。

视听作品“制片者”的认定陈锦川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十五条的规定,视听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

所谓视听作品的制片者,是指为制作该作品而首先采取行动并承担财务责任的人[1];是采取主动行动和负责完成作品的自然人和法人[2]。

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四款规定: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

据此,在视听作品上署名表明其为“制片者”的,如无相反证明,其即为视听作品的著作权人。

因此,制片者的认定对于确定视听作品著作权的归属非常重要。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设有八一、北京、长春、珠江、峨嵋、西安、广西等电影制片厂专事拍摄电影工作,电视剧也主要由中央电视台、各省、市、自治区等地方电视台制作,因此当时的“制片者”即各电影制片厂、电视台。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简单、清晰的状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除了上述制片厂、电视台外,各种市场主体也参与到电影、电视的拍摄和制作中,从而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状态。

影视业作为一种高投资、高风险、高度市场化的产业,有其自身的制作、运作规律;我国对视听作品的制作、放映的管理体制也有其特殊性,导致在实践中“制片者”的署名非常混乱,“制片者”难以准确认定。

结合影视产业的运作实际、我国相关管理制度的要求,在以署名确定视听作品的“制片者”时,应当注意到以下情况[3]:1、关于制片者如何称谓、如何署名没有规范性要求,也没有形成为业界所公认并执行的统一的习惯和做法;而且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变化,署名方式还会发生变化。

2、通常情况下,“出品单位(或者出品方)”为“制片者”,是著作权人。

“出品单位”即呈现作品的单位。

原来我国的影视行业并没有“出品”的概念,而是使用“摄制”这个词。

因为当时拍摄电影、电视剧不是为了通过影视的著作权来挣钱,而完全是为了给电影院、电视台提供放映的内容和播出的节目,完成宣传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没有著作权的观念。

但是随着影视行业的市场化和市场的发展,影视的著作权与商品、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再简单的用“制片”或者“拍摄”就不能满足需要了,因此行业使用了“出品单位”来表明其作为投资人和著作权人的身份。

所以,行业内通常认可“出品单位”即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享有著作权的“制片者”。

但是即使如此,实际也有不同的做法,如有的既有“联合出品方”,又有“出品方”,而且两者不完全一致。

与此相联系的“出品人”实际上是“出品单位”的代表,主要是指其法定代表人。

由于我国影视制作实行许可证制度,影视制作又需要大量资金,因此会出现两家以上单位共同投资的情况,此时“出品单位”为多家,就通称为“联合出品单位”。

2、通常而言,摄制单位是受出品方委派拍摄、制作影视的人,因此如果说出品方是出资方的话,摄制则是出品方的“工程队”,负责影视产品的“具体施工”;因与影视制作、运作有一定关系,或者为了发行的需要,某些视听作品会把相关单位、电视台等署名为联合摄制单位,从而出现几家、十几家“联合摄制单位”的情况,实际上跟著作权没有任何关系,故“摄制单位”并非“制片者”,并非著作权人。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行业还没有足够规范化,也存在“摄制单位”为著作权人的情况。

制片人,也称制片主任,是影视拍摄期间的管理者,并非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制片者”。

3、根据我国相关电影、电视法律法规的规定,影视的制作、播放实行许可证制度,即持有许可证才能摄制、放映影视。

国有的电影制片单位等可以获得许可证,法律法规也允许电影制片单位以外的单位向有关部门领取《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个人或者企业可以通过资助、投资的形式参与摄制电影,从而获得视听作品的著作权。

因此,有的电影、电视剧可能由持有许可证的单位摄制,有的可能由持有许可证的单位和出资的单位合作摄制。

在后者的情况下,既可能是由持有许可证的单位与合作单位共同出资,也可能是持有许可证的单位只是挂名,投资方则是其他合作方,持证单位仅署名,其他著作权完全归投资方。

4、著作权法并不禁止通过合同约定著作权的享有和分配,因此,当事人之间可以通过合同约定视听作品著作权的归属。

这样就可能出现视听作品上署名的“制片者”、许可证上的制作方与实际著作权人不完全一致的情况,此时应以当事人就视听作品著作权归属和分配的约定为优先,而不以“署名”确定权利人。

由此,在确定视听作品的“制片者”时,可以按照以下方法:1、如无相反证明,在视听作品上署名为“出品单位”、“联合出品单位”的单位为制片者,享有视听作品的著作权;2、在有证据证明其为出资方或合同约定的情况下,“摄制单位”、“联合摄制单位”为制片者,享有著作权;3、影视许可证可以作为确定制片者的参考;4、当事人就视听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和分配有合同约定的,依合同确定制片者及其著作权。

[1] 刘波林译,《著作权与邻接权法律术语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149页[2]德利娅·利普希克,《著作权与邻接权》,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7月第1版第63页[3] 2008年7月17日,中国文联、中国电影界协会、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共同组织了“影视作品版权座谈会”,就当前影视作品署名情况及著作权保护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