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课程综合实习
实习报告
(XXXXX学院XXXX)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实习内容和任务 (1)
实习仪器和技术规范 (1)
第一章概述
实习目的与要求
1、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全站仪、水准仪)的检校与使用。
2、掌握导线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3、掌握小区域的大比例尺数字地图的成图过程与测绘方法。
4、了解国标测量规范、地形图图式的使用。
5、了解数字测图的基本程序及相关软件的应用。
6、通过此次实习,达到巩固和加深《测量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测绘问题的能力。
实习内容和任务
1、每组施测一条约的四等水准(附合或闭合)路线。
2、每组施测2条,每条不少于8个控制点的经纬仪(附合或闭合)导线。
3、每组完成一幅测绘面积为150m×150m的数字地形图(1:500)。
4、水准仪i角的检校。
人员组成
组长:
组员:
实习仪器和技术规范
1、测量仪器:全站仪一台套、水准仪一台套
2、《城市测量规范》CJJ8-99,《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
时间安排
测量实习时间安排表
第二章控制测量
测区情况介绍
我们测区原本位于16号测区,该测区位于国际软件学院内,位于学校最西南端,部分地区已经不在学校范围,且测区过于简单,在老师的要求下我们将测区向上以及向北移了一部分,将原本不属于测区的国际软件学院教学楼纳入测区内。
测区大致为一个150m×150m的正方形,测区内含国际软件学院操场、学生宿舍、以及教学楼的一部分。
部分道路为国软学生上课主要通道,测图时需要注意仪器安全,但整体地形较为平坦。
测区百度地图
采用作业方法
我们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点到低级点”的基本规则,先采用图根导线测量确定各个图根点的坐标,然后采用高程控制测量确定各个图根点的高程,接下来以图根点为基础进行碎部测量,最后进行内业成图。
技术要求
图根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n为测站数)
图根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S为导线边长,[S]为导线全长,均以Km为单位)
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L为以Km为单位的水准路线的总长)
基本原理
导线测量
在地面上选定一系列点连成折线,在点上设置测站,然后采用测边、测角方式来测定这些点的水平位置的方法。
导线测量是建立国家大地控制网的一种方法,也是工程测量中建立控制点的常用方法。
设站点连成的折线称为导线,设站点称为导线点。
测量每相邻两点间距离和每一导线点上相邻边间的夹角,从一起始点坐标和方位角出发,用测得的距离和角度依次推算各导线点的水平位置。
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是利用一条水平视线,并借助水准尺,来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差,这样就可由已知点的高程推算出未知点的高程。
导线点的布设
根据实地观察,在了解了大致地形并考虑了通视情况后,我组分别设置了两条道线。
在已知点208、209和已知点201、202之间布设了有8个图根点的附合导线,没有设支导线。
另一条在同样的控制点布设了6个图根点的附合导线,同样没有设支导线。
我们在设置图根点时是充分为了方便仪器安置且通视良好利于导线测角和
测距,周围视野开阔能观测测区的绝大多数地物,便于碎部测量。
选定点后,我们在在地面上做好特有标记并编号。
图根导线点分布图
测量施测情况及遇到事件
1、我组在导线点施测时由于全站仪仪器问题,很难做到精平,经过老师指导,学习到了调平的经验技巧,使得导线测量得以顺利进行。
2、水准测量前我组首先进行i角误差的检验,发觉超限后,由于当时是周日,仪器室没有老师,我们便自行进行了i角的校正,经过共同努力,将i角误差调制13″这样的可接受范围。
3、我组我组根据已选图根导线点,将这些图根点和已知控制点用合适的线路连起来,组成了一条长约2km的水准路线,在水准测量后发现误差超限,经过检验发现是第一条水准路线出了问题,便立即进行了重新返工施测,最终得到在限差范围内的水准点高程数据。
计算成果及评价
导线测量:
布设2条导线
第一条导线:
坐标方位角闭合差为:32″限差为:±126″坐标x的闭合差为:,坐标y的闭合差为;
导线全长为:;
故相对闭合差 K=1/17555≤1/4000
第二条导线:
坐标方位角闭合差为:80″限差为:±113″坐标x的闭合差为:,坐标y的闭合差为;导线全长为:;
故相对闭合差 K=1/20390≤1/4000
水准测量:
路线全长:,测站39个,闭合差为≤±29mm。
第三章碎部测量
测区情况介绍
我组测区位于国际软件学院内,包含国软操场,2栋学生宿舍楼,室外花圃以及国软教学楼的一部分等地物,测区大致为一个150m×150m的正方形。
测区内部分道路为国软学生上课主要通道,测图时需要注意仪器安全,但整体地形较为平坦。
测区内树木、停靠车辆很多,通视情况较差,需要把站点设置在尽量合适的地方和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同时应选取合适图根点对不同的区域进行碎部测量。
作业方法
1、将控制测量测得的坐标数据带在身边,使用全站仪和单杆棱镜测量碎部点。
2、事先绘制好草图,并带在身边,便于选取碎部点。
3、把全站仪架设在相应的控制点上,对中整平后,量取仪器高和读取镜高。
4、输入测站信息以及后站信息,照准后视棱镜,观测是否超限,若超出则要校
正。
5、在测量碎部点的同时,在草图上标明各点点号。
6、每测20个碎部点,必须转动照准部再次瞄准后视方向,测后视点坐标进行检查是否超限。
技术要求
1、仪器对中误差不能大于2mm
2、设站时,注意仪器的中心固紧螺旋、脚架固定螺旋一定要拧紧。
3、注意检查测站坐标、后视点坐标的输入,注意功能键的次序。
一定要检查定向的结果。
4、所有碎部点的高程都是采用三角高程的测量方法,因此要特别注意站标高的改变。
5、碎部点的高程注记点应测设在道路中心线,道路交叉中心,建筑物墙基角及地面,路面的坡度变换处。
基本原理
碎部测量是以控制点为基础,测定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并将其绘制成地形图的测量工作。
在碎部测量中,地物的测绘实际上就是地物平面形状的测绘,
地物平面形状可用其轮廓点和中心点来表示,这些点被称为地物的特征点(又称碎部点)。
由此,地物的测绘可归结为地物碎部点的测绘。
数字地图成果
室内数字地图 1:500
数字地图个人制作部分
第四章实习总结
个人感想
为期三周的《测量学》课程综合实习已经结束,虽然实习过程中大家都感到比较累,但是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实习成果时,心中都感到十分满足。
通过实习中对很对问题的解决,我对于测量学的理解更加深刻。
首先是导线点如何选取的问题,选点的时候一定要尽量该点能够覆盖其周围的碎部点,不然不仅会增加测量、计算和绘图的劳动量和多费时间,而且会因点多而杂乱产生较大的误差。
然后在控制测量的过程之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准确快速的架设仪器,当然了全站的架设由于要考虑到对中整平的反复调试,比水准仪要复杂一些。
整平方面,由于一开始对于仪器不熟悉以及仪器自身问题,我们很难整平,后经老师指导,我们不再纠结于一个方向的完全水平,而是考虑整体的水平,这样整平便快多了。
而后水准测量时由于i角误差过大,我们不得不自己进行校准,通过旋钮一点一点试验,最终成功校准i角,这件事也让我们体验到一起解决问题的满足,同时也加强了我们团队的凝聚力。
而在内业成图部分,一开始对软件都不熟悉,作图效率很难提高,我们便积极向其他组“取经”,向其他组学习,经过一些指导,最终我们顺利作出了成果图。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组分配工作主要是平均分工,从一开始的选点到后来的测量中的仪器整平、观测、记簿等都是每人轮流做,这也使得我们对于各项工作比较熟悉,对于整体的测量实习有比较好的把握。
整个实习,遇到困难时我们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果断揪出错误,有不懂的主动联系老师,在水准测量发现数据超限后果断重新测量,充分发挥了我们团队合作以及不畏艰难的精神,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同时在实习过程中老师的积极指导也使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
通过老师的细心解说,我们更好地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方法与诀窍。
总之,通过此次实习,我觉得自己收获颇丰。
这次实习是很有意义的一次实习。
综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