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现代农业发展概述

广西现代农业发展概述

广西现代农业发展概述翁乾麟覃海珊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发达农业。

传统农业是人类农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的生产工具是铁木制农具,以人畜力作为动力,实行手工劳作,生产者根据累世相承的经验和技能组织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传统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一直很低,只能维持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发展水平。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指出,传统农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

其主要特点有,一是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二是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亦长期变化甚微;三是人力资本稀缺。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作用,更加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依靠多种功能的不断开发。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对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进行了长期而艰辛的探索,认识不断发展、深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本文结合广西的人口、资源等基本情况,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作一论述。

一、广西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1. 广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按农业部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制定的《农业现代化的参考指标体系与标准》,广西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是(见表1):社会人均gdp实现了61.23%,与标准值相差38.77个百分点;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2.24%,不到标准值的1/3;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为18.20%,不到标准值的1/2;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0.00%,达到标准值的一半;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比重达到了92.65%,相差7.35个百分点;农业劳均gdp59.70%、农业劳均生产农产品量(粮食产量)为7.31%,不到标准值的10%;每公顷耕地农业产值为87.25%,与标准值相差12.75个百分点,基本实现目标,说明广西耕地产出率较高;农业机械综合耕作率约为30%,也不到标准值的1/3;森林覆盖率远远超出指标值,这是广西作为山区的特有优势。

从表2可知,达到或超过标准值90%的指标只有森林覆盖率和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比重;超过标准值80%低于90%的指标只有每公顷耕地农业产值;介于50~60%之间的只有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劳均gdp;介于30~40%之间的有农村人均纯收入;介于10~20%之间的有科技贡献率;介于10~20%之间的有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低于10%的有农业劳均生产农产品量(粮食产量)。

表1 农业现代化的参考指标体系与标准************从上面分析可知,广西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较低,但由于投放了大量化肥、农药,广泛应用农业科学、生物技术、化工技术等,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新的农业生物技术体系,土地产出率、生态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许多生产环节应用了农业机械。

因此,目前广西的农业,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农业,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农业,而是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

而且各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较快,经济落后地区则较慢。

后者在相当多的生产环节上,仍然沿用传统农业的方式进行操作,特别是大石山区,深山区和边远山区,以传统农业的操作方式进行生产还占相当大的比重,有的还占主导地位。

因此,广西建设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2. 广西现代农业进程在全国的位置根据农业部《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课题组采用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区、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进行的评价,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特征是东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2005年我国省级农业现代化水平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综合发展指数≥20的为ⅰ类地区,依次为北京、上海、福建、浙江;综合发展指数在15~20之间的为ⅱ类地区,依次为天津、广东、江苏、山东;综合发展指数在10~15之间的为ⅲ类地区,依次为海南、河北、辽宁、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吉林、广西、新疆、安徽等11个省份;综合发展指数≤10的为ⅳ类地区,依次为内蒙古、黑龙江、四川、重庆、山西、宁夏、陕西、云南、青海、甘肃、西藏12个省份(见表1)。

从表2可以看到,广西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属于ⅲ类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指数为10.53,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在全国第17位。

其中投入指数为12.28,排在全国第21位;产出指数为11.78,排在全国第17位;社会发展指数为7.0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27个指数,在全国排位为第22位;可持续发展指数为3.0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3个指数,排在全国第10位。

表2 2005年我国部分省(区、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指数*********资料来源:(农业部课题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上述研究和分析表明:广西现代农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和积累,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农业生产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都有较大幅度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条件明显改善,已总体跨入起步阶段,开始向初步实现阶段迈进;但与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及中部地区相比,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依然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的问题,广西现代农业建设任重道远。

二、广西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区的现代农业建设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从目前来看,我区的现代农业水平同自治区成立之初相比,同改革开放前相比,已经有了质的提高,但是与区内外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相比,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

主要表现在: 1. 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增长缺乏后劲从长远看,农业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

一是农业投入资金逐年增加,但投资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减少的。

图5是1995年以来广西农业支出及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图,从图中可以看到,2006年我区农业支出金额是1995年的4倍多,但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比1995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

其次,农业支出比例不均衡。

2006年我区农业支出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个是农业生产支出,另一个是农林水气部门事业费,两项支出占了82%。

而基本建设支出、科技三项费用等支出占的比例非常小,不到20%。

从第二次农业普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2006年我区水利投资资金来源中,仅有12%的行政村的资金来源是国家,同时有73%的村是没有资金来源的。

而当前我区农业发展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即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质量不高及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不高等,资金投入不足,这些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也必将制约我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2. 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足,农业比较效益依然偏低首先,当前产业化经营所覆盖的地域和农户范围还十分有限,尚未实现农业产业化所达到的经营一体化、利益共同体的目的。

同时,中介组织的规模普遍偏小,大多只是涉及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部分内容,运作也不规范。

其次,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工业发展滞后,产品增值低。

与发达国家甚至是我国发达地区相比,我区农副产品深加工存在很大差距。

第三,在农产品零售的组织方式方面,还没有达到以现代连锁超市为龙头的纵向一体化产业组织方式,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十分松散。

第四,围绕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产品分级、信息标识、采集和传递以及质量控制体系发展十分缓慢,导致不能形成优质优价的产品质量特征差别,农产品的同质化程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或地区。

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基础设施仍是当前制约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因素之一,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我区现有的41223813.1亩实际耕地面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低产田。

全区商品农产品大部分来自有灌溉设施的土地,还有一半多的农田是靠天吃饭,抗灾能力很弱。

二是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十分低下,基于家庭承包基本经济制度的农户小型水利、农机具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受到农户自身资金的制约以及从银行融资的制约,一些农田小型水利设施甚至在逐步萎缩,导致农业生产活动在水资源利用和耕地资源利用方面,效率仍十分低下。

三是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近年来,我区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增加。

在一些地方,由于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农民为维持农田生产能力,更加依赖于增施化肥,“饮鸩止渴”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农业的可持续性以及农村生态环境面临新的挑战。

四是农业用地经营规模小。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土地由农户分散经营,使土地经营规模缩小。

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种田大户”,对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但就总体情况来说,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是小的。

农业用地经营规模小,不仅难以使农民走上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之路,而且还会形成小规模与大市场的矛盾,使农民无法获得规模经营效益,制约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4. 农业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作用尚待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农业的发展确实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程度较低也是由技术供应不足引起的。

一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二是农业物质装备水平较低同时,机械化程度仍然很低,全区机耕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3.5%,机电灌溉面积占3.8%,喷灌面积占0.2%,滴灌渗灌面积仅占0.1%,远远不能满足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此外,从需求情况看,超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加大了农户的经营风险,降低了农业科技的使用效率,加之近年来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的不断增加所导致的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都增加了农业技术扩散和使用的难度,也是影响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5.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仍然薄弱尽管我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是总体来看目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还是比较薄弱的。

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不强。

二是重视产前产中服务,忽视产后服务。

三是服务的内容与农民的需求相差甚远。

在现有的服务模式中,综合配套的服务少,大部分农业生产活动由自发服务组织和农民自己完成,服务体系的功能不强。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让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逐步解放出来。

但大多数服务组织离这一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6.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我区农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虽有所提高,但据2006年的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统计,我区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构成为:未上学的占4.5%,小学程度40.55%,初中程度占50.8%,高中程度占4.66%,大专及以上占0.22%。

未上学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农业从业人员占所有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高达45.05%。

特别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增加,出现了“老年”农业、“妇女”农业现象,如图7所示,2006年我区农业从业人员中21-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仅占了43%,5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了53%。

大量低素质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不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