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客一危智能监管平台解决方案

两客一危智能监管平台解决方案

目录背景及需求 (1)应用背景 (1)业务现状 (2)发展趋势 (2)需求分析 (3)总体目标 (3)系统总体思路 (5)设计原则 (5)设计思路 (5)设计依据 (6)系统总体设计 (8)总体架构 (8)业务流程图 (8)系统架构图 (9)系统组成 (9)车载终端子系统 (9)网络传输子系统 (10)可视化监管平台 (10)系统功能 (10)支持多模定位 (10)高清车载视频监控 (10)司机人脸考勤 (10)驾驶行为分析预警(DBA) (11)高级驾驶辅助功能(ADAS) (12)右侧盲区监测(BSD) (14)360°全景环视功能 (15)报警与状态提醒 (15)信息采集与发布 (15)交互功能 (16)支持多种通信方式 (16)系统特点 (16)部标规范 (16)AI深度智能 (17)高度集成 (17)深耕业务 (17)前端系统设计 (18)设计思路 (18)系统结构 (18)结构说明 (18)车载视频监控 (18)主动安全预警 (19)360°全景环视 (19)系统部署 (19)车载视频监控 (19)主动安全预警 (20)360°全景环视 (20)无线网络设计 (22)网络性能分析 (22)网络带宽计算 (22)无线通信流量计算 (23)可视化监管平台 (26)平台总体架构 (26)平台标准与接口 (26)平台开发相关标准 (26)平台相关接口 (27)平台模块 (27)中心管理服务(WEB) (27)数据库服务(DB) (28)设备注册服务(PPVS) (28)流媒体服务(RSM) (28)报警服务(ALARM) (28)存储管理服务(VRM) (29)中心级存储服务(CVR) (29)云存储服务服务组件(HCS) (29)电视墙服务(TVMS) (29)报警录像备份服务(VBS) (30)指挥中心控制系统 (30)系统结构 (30)系统效果 (31)系统功能 (31)产品参数 (37)表1 视频图像流量计算表 (23)表2 GPS流量计算表 (24)表3 心跳发文计算表 (25)表4 二次开发与对接方式 (27)表5 46寸LCD显示屏技术参数 (37)表6 49寸LCD显示屏技术参数 (38)表7 55寸LCD显示屏技术参数 (39)发展趋势图 (3)业务流程图 (8)系统架构图 (9)司机人脸考勤逻辑图 (11)驾驶行为分析效果 (12)车道偏离预警(LDW) (13)前向碰撞预警(FCW) (14)右侧盲区监测(BSD) (14)360°全景环视效果 (15)前端系统组成图 (18)车载视频常规部署方式 (20)主动安全预警部署方式 (20)360°环视部署方式 (21)平台技术架构 (26)指挥中心控制系统架构 (30)指挥中心控制系效果图 (31)单屏显示示意图 (32)整屏显示示意图 (33)单屏任意分割显示示意图 (33)图像叠加示意图 (34)全屏任意分割显示示意图 (34)任意组合显示示意图 (35)图像半透明显示示意图 (35)图像漫游显示示意图 (36)图像拉伸显示示意图 (36)OSD显示示意图 (37)网络抓屏显示示意图 (37)背景及需求应用背景首先明确“两客一危”所指的车辆范围:两客一危,是指从事旅游的包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

其中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包括一类、二类和三类客车,一类客运班线:指地区所在地与地区所在地之间的客运班线或营运线路长度在800公里以上的客运班线。

二类客运班线:指地区所在地与县之间的客运班线。

三类客运班线:指非毗邻县之间的客运班线。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道路交通一直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每年的道路交通事故、特大交通事故频频发生。

其中由于客运车辆超载、超速、违章操作等等引起的事故占了很大比重,为此交通管理部门加大执法力度、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进行治理。

道路客运安全生产事关运输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职工、群众的生命健康,以及人民群众家庭幸福和和谐稳定,是运输企业能否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

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各类安全隐患,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是运输企业当前义不容辞的责任。

两客一危车辆导致的特大交通事故频频发生:2017年7月6日13时03分,揭阳市一辆从广州驶往揭阳的大客车因超速驾驶在广河高速惠州龙门永汉河口发生碰撞护栏侧翻事故,造成造成19人死亡、3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152.17万元。

2017年8月10日,陕西省安康市境内京昆高速公路秦岭1号隧道南口处一辆大客车因疲劳驾驶、超速行驶等原因撞上隧道洞口发生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造成36人死亡,1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33余万元。

2018年6月29日20时41分,河南省驻马店汽车运输公司一辆大型客车,由南往北行驶至京港澳高速衡东段1602KM处时,穿越中央隔离带与对向行驶的一辆半挂车相撞,造成18人死亡,14人受伤。

每一起重特大事故的发生,都是大量生命的消逝,交通安全不能有半点疏忽大意。

特别是客运车辆,发生事故危害更大、后果更加严重。

据统计,客车事故占据了群死群伤特大事故的主要部分,接近70%,尤其是大型客车事故居多。

行业相关数据表明,80%的道路安全事故直接或间接有驾驶员的危险驾驶导致。

故车辆驾驶员及行车的管理更多成为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除此以外,作为运输企业尤其是长途运输企业,在铁路运输高速发展的当下,如何提高企业自身的运营效率,科学合理的安排车辆及人员,准确掌握客运量的变化趋势等都成为迫切的需求。

业务现状两客一危车辆的运营缺乏有效的管理、监控,运营效率较低,形成了车上路无法监控的局面,虽说随着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2014】5号令在全国的实施,要求“两客一危”重点营运车辆必须全部纳入企业监控和政府监管平台,很大一部分道路运输车辆已经安装了GPS定位设备,建立了监控体系,但在使用过程中只能解决客运企业车辆管理方面的位置监管、超速监管、实时信息查询等功能,特别是在类似于“三超”超速、超载、超时疲劳驾驶等问题上无法提供强有力的监管监控手段。

发展趋势两客一危车辆的监控监管,通过GPS/北斗监控平台实现的了对车辆位置信息的实时掌握,但并不能掌握在行驶途中车内的状况,通过车载视频监控系统的扩充,实现了车内可视化的监控,对于车厢内发生的突发事件、中途的上下车行为做到实时的可视化监管,有效的监督驾驶员的行为,不仅保障了运营的安全问题,同时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益。

在可视化的基础上,面对更复杂的车内环境和安全要求,监管监控的方式需要从被动向主动的、智能的监管方式转变,基于视频的智能分析成为更加有效的管理辅助手段,比如机危险驾驶行为分析、高级驾驶辅助、驾驶员身份核验等。

未来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整体的应急预案系统。

整体的发展趋势如图:发展趋势图需求分析1) 通过车载视频监控系统,掌握在行驶途中车内的状况,实现了车内可视化的监控。

对于车厢内发生的突发事件、中途的上下车行为做到实时的可视化监管,有效的监督驾驶员的行为。

2) 监管监控的方式需要从被动转向主动、更加智能。

基于视频的智能分析成为更加有效的管理辅助手段,比如司机危险驾驶行为分析、高级驾驶辅助、驾驶员身份核验等。

3) 满足政府监管部门对营运车辆安全运营的监控需求。

车载终端实时上传车辆位置数据、车辆运行数据等至企业监控平台,企业监控平台接入到政府监管平台,主要通过对车载设备的控制,实现对营运车辆安全运营的监控,并实时上报各项数据给政府平台。

4) 提高企业自身的运营效率,科学合理的安排车辆及人员,准确掌握营运量的变化趋势等运营上的需求。

总体目标总体目标归结为两个主题:保障安全、提升效益,具体的目标有以下几点:保障安全:方案为行业监管部门提供车载定位、视频、智能驾驶辅助等信息化手段,提升车辆运营安全性。

前端可针对危险驾驶行为实时预警,后端平台统计分析,同时关联企业及驾驶人的考核与培训,实现了从前端预警到后端分析、考核的全方位监管。

提升效益:有效防止和监督在长途客运过程中出现的“三私”,即私自组客、私收票款和私拉乱运,此类行为对客运公司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以及形象上的损害,需通过信息化手段辅助客运公司进行管理和监督。

系统总体思路设计原则1)先进性系统建设遵循先进的设计理念,在进行系统设计时,从系统性能、功能、产品稳定性、经济性能等方面考虑系统的先进性。

完全采用目前业界主流技术和系统产品,保证前期所选型的系统与今后系统性能提升在技术先进性方面的可延续性。

2)开放性系统设计遵循开放性原则,能够支持多种设备终端和网络系统,并支持二次开发。

3)可扩展性对系统的终期容量和网络发展设想进行方案设计,实现平滑扩容。

采用智能接口和容器技术,能够满足将来系统终端设备功能扩展和中心管理功能的扩展。

同时设计考虑兼容以后网络、存储等技术更新。

4)系统安全性在互联网中,防止非法用户享受服务,防止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在系统的运维管理中,实现对网络的实时监控,在车辆终端接入中采用设备和用户接入的双重认证,保证接入用户的合法性。

5)经济性在技术方案中,在设备和技术选型时,在性价比最好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最低成本。

在考虑机器设备价格的同时,还考虑系统通讯费用和系统运营的费用。

设计思路建设车载终端系统及可视化监管平台。

车载终端通过运营商网络将前端采集的数据、监控视频等实时上传至企业监控平台。

通过对车载设备的控制,实现对营运车辆安全运营的监控,并实时上报各项数据给政府平台,提供对三超等问题上的强力监管手段。

同时辅助企业实现对车辆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分析等,提高企业营运能力及效率。

设计依据《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JT/T 794-2011《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技术要求》JT/T 796-2011《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终端通讯协议及数据格式》JT/T 808-2011《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数据交换》JT/T 809-2011《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视频终端技术要求》JT/T 1076-2016《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视频平台技术要求》JT/T 1077-2016《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视频通信协议》JT/T 1078-2016《营运客车安全技术条件》JT/T 1094-2016《汽车行驶记录仪》GB/T 19056-2012《营运车辆行驶危险预警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JT/T 883-2014《智能运输系统车道偏离报警系统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GB/T 26773-2011《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JT/T697—2016《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16《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 17859—1999《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08《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定级指南》GB/T 22240—2008《软件工程术语》GB/T 11457-2006《软件维护指南》GB/T 14079-1993《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交通行业信息标准体系》《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 74-2000《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民用闭路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198-94《中国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2-90.92《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报警图像信号有线传输装置》GB/T16677-1996系统总体设计总体架构业务流程图2014年交通运输部5号令颁布,政策明确要求两客一危运营车辆需安装车载定位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