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辨证
湿邪郁阻气机——胸脘痞满;
湿热积滞内阻肠道,气机不通——腹痛,便溏不爽
舌赤,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湿热内盛之象
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以身热,腹痛,大便溏垢,
苔黄腻、黄浊为辨证要点。
(6)湿阻大肠证:
指在湿热性温病过程中,湿浊闭阻于肠道,
湿浊之气不得下降而蒙上的证候。
本证多因湿热之邪流连气分,阻滞肠道,传
汗出、口渴、咳喘气促为主要表现
(3)湿热阻肺证:
湿热性质的病邪亦可犯于肺,出现卫受湿遏, 肺气失宣的病机变化。 主要症状: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
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
以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辨
证要点。
主要病机变化:湿郁卫表,肺失宣降
• 即吴鞠通所说:“肺病湿则气不得化。”
① 对温病病位的概括:三焦主化气行水,将五脏六腑 划入三焦,以此说明病机演变,能正确辨别病位。 ② 揭示温病传变的规律:三焦辨证虽然具有脏腑辨证 的性质,但与内科的脏腑辨证不尽相同。三焦辨证 反映了温邪的传变,“始上焦,终下焦。” ③ 指导温病的治疗:“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 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理论的产生:
•吴鞠通倡导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历取前贤精妙,考之《内经》,
参以心得” ,仿《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体例, 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把温病病位从上、中、 下三焦进行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一纵一
横,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温病的病变本质,形成
了较为完整的温病辨证体系。
Q:三焦辨证有何意义?
另外,还有因邪热损伤肠络,血溢肠间,而
致肠腑蓄血者,症见身热夜甚,神志如狂,大便
色黑等
吴又可说:“尽因失下,邪热久羁,无由以泄,
血为热搏,留于经络,败为紫血,溢于肠胃”。 该证病位虽也在肠腑,但属邪热与瘀血相结, 与阳明热结之证邪热与燥屎相结不同。
(3)湿邪困脾证:
•多为气分湿热类温病初起湿重热轻的病变。
虚风内动是在肾精虚损的病理基础上发展而形成——
有肾精虚损的基本表现;
肝为风木之脏,肾水受劫,肝失涵养,筋失濡润,风
从内生——手指蠕动,甚或瘛疭。
肾水枯竭,不能上济心火,心神不能内舍——心中极
度空虚而悸动不安,即所谓心中憺憺大动。
王夫之 通释:“憺憺,犹言荡荡,动而不宁貌。”
虚风内动病机示意图:
神倦 脉虚 舌绛 手指蠕动 甚或瘛疭 舌萎
间痰鸣,舌绛苔垢等。
其夹瘀者,多系邪热与瘀血互结,瘀热闭塞心
窍所致,症见神昏谵语或神志如狂,唇黑甲青,
舌质紫晦等。
(5)湿蒙心包证:
湿蒙心包指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心包
络的病理变化,又称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
主要症状:
身热,神识昏蒙,时清时昧,似清似昧,间
有谵语,舌苔垢腻,舌质不绛等。
主要病机:
痰湿蒙蔽心窍,心神困扰——神志昏蒙
比神志昏谵轻
邪留气分,未入营血——舌质不绛
湿热上泛——舌苔垢腻
不伴四肢厥冷
湿蒙心包证以神志昏蒙,舌苔垢腻为辨证要点。 主要病机: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包络
(6)上焦温病的转归
上焦温病一般多见于发病初期。
① 邪从表解。 ② 邪热犯肺,严重者导致化源欲绝而危及生 命。 ③ 邪陷心包,甚至导致内闭外脱而死亡。
里热结聚于肠道,而下午阳热较盛——发热日晡益甚; 胃肠邪热扰乱心神——谵语; 肠道热结津伤,传导失职——大便秘结不通, 或热迫津液从燥结旁流——下利稀水,其气臭秽;
肠道中燥屎热结阻塞,气机不通——腹部硬满疼痛;
腑实津伤——舌苔老黄而干燥,甚则可见黑燥之苔。 脉沉实有力——肠腑热结之征。
阳明热结证以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实 有力为辨证要点。
3、下焦证: 下焦主要指肝、肾,温邪深入下焦, 是指肝肾的病变,属温病的后期阶段,多 为邪少虚多之候。
下焦证常见的病证有:
(1)肾精耗损证:
肾精耗损证指邪热深入下焦,耗伤肾精,形
体及脏腑失于滋养的证候,又称真阴耗伤证。
主要症状:
低热,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
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绛不鲜干枯而痿,
指热入阳明,里热蒸迫而盛于内外的证候,
又称胃热亢盛证、胃经热盛证、阳明经证。
• 主要症状:壮热、大汗出、心烦、面赤、口渴
引饮、脉洪大而数等。
• 邪热入胃,正气奋起抗邪,邪正剧争,里热蒸 迫,外而肌肉,里而脏腑,无不受其熏灼。
里热亢盛,蒸津外出——壮热、大汗出;
邪热扰心——心烦,邪热上蒸——面红赤;
舌苔黄腻或黄浊,为湿热互结的征象。 湿热中阻证以身热,脘痞,呕恶,苔黄腻或黄浊 为辨证要点。
(5)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 指肠腑湿热与糟粕积滞相搏,肠道传导失职 的证候。 主要症状: 身热,烦躁,胸脘痞满,腹痛不食,大便溏 垢如败酱,便下不爽,舌赤,苔黄腻或黄浊,脉 滑数等。
肠腑有湿热熏蒸——身热,烦躁;
温煦所致;③阳气不能荣润舌本,舌淡而无华。
• 吴鞠通说:“温病死证在上焦有二:一曰
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
脱者死。”
2、 • 中焦证:
中焦所包括的脏腑主要是胃、脾、肠等.
温邪传入中焦一般属温病的中期或极期,
病变比较严重。
中焦证常见的病证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阳明热炽证:
为气分的主要病变
肝木失养
肾阴耗损
水不济火
心中憺憺大 动
以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而痿,脉虚为辨证要点。
下焦温病的转归:
下焦证一般发生于疾病的后期,一般属邪少虚
多。
病情虽已缓解,但因阴精已大衰,所以病情
仍然较重。
若正气渐复,驱除余邪外出则可逐渐向愈。 但若阴精耗尽,阳气失于依附,则可因阴竭 阳脱而死亡。
(二)三焦证候的关系及其传变
• 化源欲绝:指肺不主气,生气之源衰竭的 病机变化。
• 肺吸纳天气,并与水谷精气结合,积于胸中,名 曰宗气。宗气上出喉咙以司呼吸,通过心脉而布 散全身。百脉皆朝宗于肺,脏腑、经络、形体均 受其荣养。
• 若肺受邪乘,生气之源告困,清气难入,浊气难 出,脏腑失养,则可危及生命。
• 肺化源欲绝症见喘促、鼻扇、汗出如涌、 脉搏散乱,甚则咳唾粉红血水,面色反黑,
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咽干
舌绛不鲜干枯而萎
吴鞠通说:“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
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或已下而阴伤,或未下而
阴竭”。如肾阴耗伤过甚,导致阴竭阳脱,可
危及生命。
肾精耗损证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痿,脉虚神倦为辨证要 点。
(2)虚风内动证: 虚风内动是肾精虚损,肝木失养,风从内生 的病理变化,即所谓“水不涵木”,又称为“阴 虚风动证”。是肾阴耗损病变的发展和继续。 主要症状: 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动, 手指蠕动,甚或瘛疭,脉虚弱等。
• 中焦病机总的特点:病邪虽盛,正气亦未大伤,
故邪正斗争剧烈,只要治疗得当,尚可祛邪外出而
解。
• 但若邪热过盛或腑实严重,每可导致津液或正气
大伤,甚则引起真阴耗竭殆尽,或湿热秽浊阻塞机
窍,均属危重病证,可以危及生命。
另外,湿热久在中焦,若素体阳气不足
则往往可以从湿而化,进一步损伤阳气而形
成湿胜阳微或寒湿之证。
湿犯太阴 肺
肺失宣化
(4)热陷心包证:
心主神明,而心包代心行令,所以在温病过程
中出现神明失常多责之于心包。
邪陷心包是指邪热内陷,引起心包络机窍阻闭,
心不能主神明的病理变化,又称为邪闭心包证。
主要症状:
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等。
病机分析:
热陷包络,逼乱神明——神志异常(神昏谵语,甚 或昏愦不语); 心窍为邪热所闭,气血周行郁阻,不能布达四肢 ——四末厥冷不温,一般冷不过肘膝; 心主血属营,邪乘心包,营血受病——舌质红绛。 邪陷心包证以神昏,肢厥,舌绛为辨证要点。 主要病机:邪陷包络,机窍阻闭
以身热,咳喘,苔黄为辨证要点。 主要病机: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咳喘并见与单纯咳嗽不同:
咳嗽——肺气失宣
喘促是肺气壅塞的重要征象 与肺气不宣之咳嗽不同
咳喘——肺气壅盛,闭郁失宣 邪袭肺卫与邪热壅肺的异同:
同:病变部位都在肺
异:邪袭肺卫-属表证,故有发热微恶风寒
邪热壅肺-已至气分,无微恶风寒之症,而以发热
脉虚。
• 邪热深入下焦,耗伤肾阴,机体形质及脏腑失于 滋养是其主要病机变化。
①肾精耗损 精不养神——神惫萎顿、乏力、脉虚 形失精养——消瘦 其脏腑、四肢百骸形质失于濡养 耳聋(脱精者耳聋) 阴精亏乏不能上奉清窍 ②阴虚内热 低热持续,入夜较盛 其阴精耗损,不能维系阳气,虚阳上亢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
(一)三焦的证候与病机
上焦主要包括在胸部的手太阴肺与手厥阴心包;
中焦主要包括腹部的阳明胃、肠及太阴脾;
下焦主要包括下腹部的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
1、上焦证: 上焦病证包括了肺及心(心包)的病 变,其中肺,特别是肺卫的病变多见于新
感温病的初期。
上焦证的常见证候类型有以下几种:
(1)邪犯肺卫证:
发生于温病初起,“温邪上受,首先 犯肺”。
肺合皮毛而统卫,其气道与鼻窍相通,
故温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使肺卫同 时受邪。
主要症状: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
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等。
该证候又称为邪袭肺卫证。
该证候类型实属卫分证,以发热,微恶风寒,咳 嗽为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风寒——卫受邪郁的标志 咳嗽———————肺气失宣
主要病机
(2)肺热壅盛证:
如犯于肺卫的温邪进一步由表入里,肺 热亢盛,可造成邪热壅肺,肺气闭阻。
主要症状: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