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素类抗凝血药物

肝素类抗凝血药物

肝素类抗凝血药物摘要:肝素类药物是目前使用最广泛一类的抗凝血药物,并具有较好的抗血栓的疗效。

低分子肝素和合成肝素是现在最常用的一类肝素药物[1]。

但肝素类药物会有血小板减少症和出血的副作用。

如何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是目前肝素类药物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

Abstract:Heparin drugs is currently the most widely used class of anti-clotting drugs, and has good antithrombotic efficacy.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synthetic heparin is now the most commonly used type of heparin drugs.But heparin drugs has thrombocytopenia and bleeding side effects,How to reduce side effects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eparin drugs.关键词:肝素;抗凝血;抗血栓;血小板减少症;Keywords: heparin; anticoagulant; anti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一.肝素的结构肝素是硫酸化的糖胺聚糖,由糖醛酸和葡萄糖胺以1→4 键连接起来的重复二糖单位组成的多糖链的混合物[2]。

含10—30 个二糖单位不等,分子量3000—30000, 平均分子量12000.整个结构变得异常复杂因其与硫酸和羧酸共价结合,故为强酸带有很强负电荷,每个糖单位之间可产生排斥力,使肝素分子链不易卷曲和交叉连接,因此呈线形结构,称为线形阴离子聚电解质体[3]。

[4]只有部分肝素分子(约三分之一)含核心五糖[5]。

二.肝素类药物抗凝血机制肝素在体内和体外均具有较好的抗凝血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抗凝血酶Ⅲ(AT-Ⅲ)实现的[6]。

因肝素含有大量的负电荷,能与AT-Ⅲ分子上带正电的赖氨酸结合,使AT-Ⅲ分子构型发生变化,精氨酸活性部位被暴露,与含有丝氨酸的凝血因子结合,使其失活,抗凝作用加强[7]。

而受到抑制的凝血因子有ⅩⅡa,ⅩⅠa,ⅠⅩa,Ⅹa和Ⅱa。

[8]上图主要说明了,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作用机制的不同。

从图中可以发现,拥有核心五糖,就具有抗Ⅹa的作用。

由于低分子肝素的糖链较短,不能结合Ⅱa,所以不能抑制Ⅱa。

[9]该图表现的是随着肝素分子量的增加,抗Ⅹa和Ⅱa的活性的大小变化[10]。

从中可以发现,抗Ⅹa的活性不会随着肝素分子量的增加而变化,抗Ⅱa的活性随着肝素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

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化学合成肝素类药物一) 普通肝素或称未分级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来源主要由猪肠中提取分离而来◆ MW 3000-30000Da◆平均分子量 12000,相当于45个单糖◆抗Xa/ 抗IIa 比值约为1◆主要用途作为制备低分子肝素的原料历史上肝素在抗凝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药代动力学和选择性方面存在局限性1、药代动力学局限性与血浆蛋白、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结合,使肝素的抗凝效应个体差异2、易发生出血副反应与肝素抗IIa因子活性关[11]3、可能引发血小板减少症(HIT/HITS)由于肝素与血小板4因子 (PF4)结合形成了与HIT抗体结合的抗原,导致自身免疫反应[12]。

多在应用肝素5-10天后发生,发生率3-5%,具有14个糖单位以上的肝素片断具有引起HIT的潜在可能。

二) 低分子肝素LMWH[13]☐LMWH 是近30 年发展起来的新一代肝素类抗血栓药物☐是采用适当方法将肝素降解得到的具有较低分子量的肝素组分☐MW 3000——8000☐已经逐步取代了普通肝素,成为当前抗凝抗血栓的主流药物,市场份额占肝素类抗凝药物90%以上。

☐上市时间:1985年法国,1987年美国,1995年中国☐包括:达肝素钠(Dalteparin sodium)、依诺肝素钠(Enoxaparin sodium)、那屈肝素钙(Nadroparin calcium)、帕肝素钠(Parnaparin sodium)和亭扎肝素钠(Tinzaparin sodium)与普通肝素的比较低分子量肝素具有以下优点:①抗Xa/IIa值提高(抗Xa/ 抗IIa ≥ 1.5。

)②减少出血、以及血小板减少症等副作用③药代动力学:与其他蛋白结合少,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延长,抗凝活性具有可预测性[14]目前应用范围最广泛的低分子量肝素:依诺肝素(Enoxaparin),它的制造工艺系从猪肠黏膜中提取的肝素钠盐,经苄酯化碱性解聚而得,平均分子量为3800-5000道尔顿[15,16]。

其主要作用机制在于通过与抗凝血酶III及其复合物结合,加强对Xa因子和凝血酶(IIa 因子)的抑制作用[17]。

但由于依诺肝素分子链较短,对抗Xa活性较强而久,对凝血酶抑制作用较弱,抗血栓形成活性强于抗凝血活性。

因此与普通肝素相比,依诺肝素具有抗血栓作用强,出血危险性小的特点,另外依诺肝素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等优点。

三) 化学合成类肝素磺达肝癸钠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凝血酶Xa因子选择性抑制剂,它选择性作用于Xa因子,对IIa因子无作用[18], 它是在20 世纪80 年代,由Sinay, van Boeckel和Petitou等完成的一系列肝素类寡糖的合成为深入研究AT-III 特异性结合肝素寡糖片段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并最终促成了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人工合成的肝素类寡糖抗凝药物——磺达肝素(Fondaparinux, Arixtra@, GSK)的上市. 磺达肝素与近年来发展的低分子量肝素(LMWH)相比具有更好的抗凝活性和更长的半衰期(15~10 h), 同时能显著降低出血风险等副作用, 且临床使用方便. 2006 年, 全球肝素类药物的销售额达到40 亿美元, 其中LMWH 占38 亿美元. 磺达肝素自从2002 年在欧美上市以来销售额逐步上升, GSK 的年报显示, 其2010 年销售额达到4.8 亿美元. 然而, 作为迄今合成步数最多(大于50 步)的上市药物, 磺达肝素也成为最贵的肝素类药物, 这极大的限制了其更为广泛的应用与LMWH,UFH比较[19]优点➢只有抗Xa活性,而没有抗IIa活性,可避免出血副反应➢选择性高选择性作用于Xa因子,而不与体内其它因子相结合,减少了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单一化学实体成份,无病菌污染危险➢靶位高度选择性➢一天一次快速起效➢不经肝脏代谢➢不结合蛋白 (除凝血酶)➢没有 HIT 发生的报道➢老年病人无需调整剂量缺点化学合成很复杂,是迄今合成步数最多(大于50 步,收率约0.1%)的上市药物, 磺达肝素也成为最贵的肝素类药物,价格是伊诺肝素的2-3倍 ,这一局限性极大的限制了其更为广泛的应用四.存在的问题与展望1质量控制是难题过去70多年来,肝素主要从猪小肠黏膜中提取。

采用这种生物提取法获得的肝素,分子大小不一、结构各异,因质量较难监控曾出现致人病、死的污染问题。

尤其是在2008年,肝素污染事件曾震动全球,有报道称共有254名美国人因使用问题肝素致死。

出口肝素原料药物的中国企业一度成为中美药物管理部门的调查对象。

低分子肝素质量标准的一般要求:英国药典:1、平均分子量在8 000 以下,小于8 000 的组分不少于60%2、每1mg 的抗Xa因子效价不得少于70 国际单位,抗Xa因子与抗IIa因子活性比不小于1.5对杂质的控制也不是很严格,检测方法不够专属灵敏。

发展单一化合物的肝素药物是趋势避免原料的污染结构明确、单一更易建立严密的质量控制标准2.口服肝素类药物的开发肝素类药物一直都是胃肠外给药(静脉滴注或皮下注射)肝素类药物由于分子质量较大并带大量负电荷,口服不易被胃肠道吸收,且不能耐受胃部的低pH 值口服制剂的研究肝素类药物的口服制剂研究,大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口服制剂的研制方法主要是含有脂质的分散系统和各种吸收促进剂Eg. 以去氧胆酸修饰肝素促进口服吸收利用肝素与去氧胆酸以共价键连接,通过去氧胆酸增强肝素的脂溶性,并制成微乳而促进吸收。

在兔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为1.5%,在非人的灵长类的动物中的生物利用度达16.6%。

将其制成固体口服制剂,在兔的最大生物利用度可以达到24%。

3 化学合成类肝素发展的瓶颈1.)肝素(寡糖)化学合成困难,步骤十分繁琐,制约了其发展2.)有赖于寡糖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4 另辟蹊径——类肝素药物的开发1.)构效关系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2.)寻找与肝素结构相似的天然产物3.)作用机制可能不一样PSS在褐藻酸钠分子的羟基和羧基上分别引入磺酰基和丙二醇基而成的海洋药物,具有降低血液粘度、抗凝血、降血酯、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参考文献[1]张天明, 王凤山, 凌沛学. 低分子肝素研究进展[ J] . 中国生化药学, 1998, 19( 4) : 194[2]郭东风, 秦琳. 低分子肝素和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对照研究[ J ] . 中国医刊, 2002, 37( 2) : 21.[3]姬胜利, 张天民. 肝素与低分子肝素的研究进展[ J ] .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1996, 12( 5) : 216-219.[4]王振义, 等主编血栓与止血,第2 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400一401[5]倪根珊. 肝素临床应用的进展.临床荟萃. 1993, 8 (3) : 105[6] 抗凝血酶因子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 2000(01)[7] 任红媛,何泼,李红心. 猪小肠粘膜中肝素钠提取与精制工艺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7(01)[8]石峰,姬胜利,迟延青,张天民. 低分子肝素的制备方法及其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3(02)[9]廖劲松,郭勇. 低分子肝素研究进展[J].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4(02)[10]姬胜利,张天民. 肝素与低分子肝素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1996(05)[11]缪京莉,刘颖萍,刘波. 血栓形成及抗凝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思考[J]. 医学与哲学(B). 2012(03)[12] 张丽.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形成1例[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2(04)[13] 董伟,毛庆录. 低分子肝素钠与普通肝素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效果比较[J]. 实用临床医学. 2010(09)[14]邢强. 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J]. 海南医学. 2002(06)[15]曹苹,张麟生. 低分子肝素的抗凝与抗血栓作用[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1(05)[16] 张兆蓉. 低分子肝素口服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1998(05)[17]何旭. 依诺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0(25)[18]杨雪松,喻卓. 磺达肝癸钠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中的研究现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23)[19]缐萍. 几种抗凝血化合物的合成及抗凝血机理的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20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