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讲解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讲解

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第一节地震波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反射地震波的运动学第三节地震折射波运动学第二章地震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地震波的频谱分析第二节地震波的能量分析第三节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第四节地震记录的分辨率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野外采集第一节野外工作方法第二节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第三节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第四节检波器组合第五节地震波速度的野外测定第四章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第一节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第二节多次反射波的特点第三节多次叠加的特性第四节多次覆盖参数对迭加效果的影响及其选择原则第五节影响迭加效果的因素第五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第一节提高信噪比的数字滤波第二节反滤波第三节水平迭加第四节偏移归位第五节地震波的速度第六章地震资料解释第一节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工作概述第二节时间剖面的对比第三节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第四节各种地质现象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和解释第五节地震剖面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假象第六节反射界面空间位置的确定第七节构造图、等厚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第八节水平切片的解释一、名词解释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1、波动(难度90区分度30)2、波前(难度89区分度31)3、波尾(难度89区分度31) 4、波面(难度89区分度31) 5、等相面(80 、 33) 6、波阵面(81 、 34)7、波线(70 、 33) 8、射线(72 、 40)9、振动曲线(75 、 42) 10、波形曲线(76 、 44) 11、波剖面(65 、 46) 12、子波(60 45)13、视速度(80 、 30) 14、射线平面(60 、 47)15、运动学(70 、 55) 16、时距曲线(68、 40) 17、正常时差(60 、 45) 18、动校正(60、 60) 19、几何地震学(70 、 35)第二章地震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1、动力学(70 、 40)2、物理地震学(71、 35)3、频谱(50 、 50)4、波的发散(90 、 30)5、波散(90 、 31)6、频散(80、 35)7、吸收(70 、 40 )8、纵向分辨率(60、40)9、垂向分辨率(60、40)10、横向分辨率(60、40)11、水平分辨率(60、40)12、菲涅尔带(50、45) 13、主频(65、40)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野外采集1、规则干扰波(90、30)2、不规则干扰波(90、30)3、观测系统(80、35)4、多次覆盖(65、50) 5、共反射点道集(70、45)6、检波器组合(90、30)7、方向特性(75、30)8、方向效应(90、30)第四章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1、共中心点迭加(70、40)2、水平迭加(60、40)3、剩余时差(60、50)第五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1、偏移迭加(75、30)2、平均速度(85、30)3、均方根速度(80、30)4、迭加速度(70、40)第六章地震资料解释1、标准层(50、40)2、绕射波(40、50)3、剖面闭合(30、60)4、三维地震(70、30) 5、水平切片(45、60) 6、等厚图(65、40) 7、构造图(80、30)二、填空题第一章1、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是()。

(90、30)2、在地震勘探中把入射线、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三者所决定的平面称为()。

(70、50)3、反射波振幅的大小决定于(),极性的正负决定于(),到达时间先后决定于()。

(40、60)4、倾斜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形状(),极小点坐标()。

(70、40)5、地震反射界面是指()。

(70、35)6、折射波形成的条件(),盲区半径()。

(75、35)7、射线总是()波面。

(70、40)8、地面与地下反射界面都是平面,界面以上介质为均匀介质,则地面上纵直测线观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为()。

(65、40)9、在V(Z)=V0+(1+βZ)连续介质中,反射界面深度为H,如果要观测到该界面的反射波,那么入射波的最大穿透深度为()。

(30、50)10、当地面和地下反射界面为平面时,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处的视速度为()。

(35、45)11、如果地震波以临界I入射到倾角为φ的折射界面时,地面上若能观测到该界面的折射波,需满足( )。

(65、40)12、在介质中任取一点P,再找出介质中和P点同时开始振动的那些点,将这些点连成一个曲面,就是通过P点的()。

(70、35)13、两种介质分界面情况下,下部介质的速度比上覆介质的波速()时,在这个分界面上才能行成折射波。

(75、30)14、界面埋藏越深,反射波时距曲线越()。

(80、35)15、反射系数()。

(50、50)16、直达波时距曲线方程()。

(90、30)17、当地震测线垂直界面走向时,射线平面()界面,()地面。

(70、40)18、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时,沿所需时间()的路径传播。

(70、45)19、折射波时距曲线形状()。

(80、30)20、折射波与同界面反射波在()处相切。

(70、35)第二章1、波的动力学特征( )。

(82、55)2、垂直分辨率是指(),它的极值是()。

(85、45)3、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简谐分量(),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和初相,就叫那复杂的振动信号的()。

(83、51)4、频带宽度()。

(90、32)5、菲涅尔带半径()。

(76、47)6、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成分容易衰减。

(78、45)7、岩石的选频吸收性质,损失了()成分,()了地震分辨地层的能力。

(63、70)8、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遇地下的不均质体,会发生波的()。

(79、40)9、信号越宽,频谱越()。

(66、35)10、低频地震波的分辨率比高频地震波的分辨率()。

(61、70)11、地震界面的稳定性是指地震界面的()。

(90、35)12、地震波的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

(91、30)13、波在一种介质中传播时,波速依频率而变得现象叫()。

(78、35)14、频散现象对地震波影响()。

(81、35)15、同一类型的地震波,在炮检距大的道上频率()。

(65、35)第三章1、检波器组合是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不同,压制干扰波的。

(70、35)2、在压制随机干扰方面,多次叠加比组合()。

(65、35)3、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所有道的记录的集合称为()。

(65、40)4、多次覆盖是通过()和()同时搬家,使其()不变来完成的。

(50、50)5、对有效波来说n个检波器组合后振幅增加了()倍。

(70、30)6、对随机干扰来说n个检波器组合后随机干扰对有效波相对缩小了()。

(90、30)7、在最有利条件下,检波器个数越多,信噪比越()。

(91、31)第四章1、多次叠加压制()波效果最好。

(66、42)2、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形状()。

(63、36)3、多次波的旅行时间是同界面一次反射波的()倍,它总是校正()。

(55、37)4、对CDP道集记录的某个反射波作动校正时,速度用大了则校正()。

(56、38)5、倾斜界面总是校正()。

(57、39)6、多次波一般是()速异常。

(54、35)7、绕射波一般是()速异常。

(57、38)8、用()办法压制多次波最有效。

(61、41)9、共中心点叠加是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之间()不同压制干扰波的。

(62、43)10、倾斜界面的剩余时差()。

(63、44)11、地面是倾斜的,地下反射界面为水平的,对水平多次覆盖方法观测的原始数据抽道集后可获得()。

(66、46)第五章1、一维正演模型()。

(75、38)2、一维滤波方程()。

(78、30)3、进行动校正时,要用()速度资料。

时深转换时,要用()速度资料。

(55、55)4、DIX公式()。

(50、80)5、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孔隙压力成(),与孔隙度成()。

(60、75)6、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密度成()。

(80、40)7、时间平均方程()。

(70、38)8、水平迭加剖面上绕射波(),回转波不()。

(66、50)9、在强烈褶皱地区,经常观测到速度的()。

(65、46)10、岩石中含气时,地震波传播速度()。

(68、43)第六章1、绕射波极小点坐标()。

(62、42)2、回转波形成的条件()。

(61、44)3、凸界面的能量是()。

(77、45)4、地下介质含气时会出现()现象。

(70、38)5、亮点是指振幅()的同相轴。

(30、50)6、每一张水平切片是地下不同层位的信息在()的反应。

(30、45)7、两个同向构造之间不能存在()。

(66、38)8、当测线为任意方向时,界面的真深度与法线深度的关系为()。

(56、42)9、真倾角、视倾角和测线方位角三者关系是()。

(55、55)10、异向构造构之间不能存在()。

(57、43)11、断层上升盘某点的等值线的数值()断层的落差,等于下降盘等值线的数值。

(25、70)12、构造图上对于正断层,上下盘断点投影到地面上的水平位置()。

(50、36)13、构造图上对于逆断层,上下盘断点投影到地面上的水平位置()。

(56、42)14、构造图上在单斜上不允许出现()。

(66、36)15、一些断点很清晰的断层,在平面连接时不能穿过()显示的剖面。

(68、38)16、断面不可穿过()反射波同相轴。

(69、39)17、断面波是()反射波。

(78、32)18、在时间剖面上,利用()确定断点。

(76、50)19、当测线垂直于界面走向时,界面的法线深度()真深度。

(77、48)三、判断题第一章1、地震波是弹性波。

(95、30)2、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射线垂直于波面。

(92、31)3、振动曲线是波剖面。

(88、32)4、每个检波器记录的便是那个检波器所在点的地面震动。

(91、32)5、岩性界面一定是地震反射界面。

(68、45)6、地下界面埋藏越深,反射波时距曲线越平缓。

(90、30)7、当地面和地下反射界面为平面时,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处的视速度为零。

(75、46)8、地面与地下反射界面都是平面,界面以上介质为均匀介质,则地面上纵直测线观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

(80、35)9、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时,沿所需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95、31)10、在V(Z)=V0+(1+βZ)连续介质中,反射界面深度为H,如果要观测到该界面的反射波,那么入射波的最大穿透深度为H。

(78、35)11、上覆为非均匀介质,单一平界面,纵直测线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光滑的双曲线。

(98、31)12、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正常时差只随炮检距的变化而变化。

(88、34)13、只有测线方向与地层走向垂直时,射线平面与铅垂面垂直。

(67、44)14、对折射波来说只要有高速层存在,就产生屏蔽现象。

(68、43)15、近炮点观测的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乎双曲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