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学院、专业班级、姓名、指导老师、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1.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前景分析与预测摘要2.【摘要】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气候变化、资源制约、经济危机等多重背景下,一系列与能源变革有关的新能源、智能电网等话题引起热议,媒体报道力度空前,在政府和企业层面也引起了相当的关注。
可以预见,一场能源变革的潮流正在兴起。
能源变革将会引发我国电力工业生产及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整体构建未来新型电力工业体系。
本文通过对电力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以及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预测中国电力工业未来的发展【关键词】中国电力工业;智能电网;新能源技术;电网运行;高温超导电缆;电力企业管理;新型电力;发电成本;分布式电源;电力技术;电力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1.电力经济发展趋势综述电力行业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对电力产业也是加倍关注。
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对近年电力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宏观的基本了解和判断。
1)电价:电价上涨。
面对煤价上调和排污费增加所导致的成本增加,国家发改委已意识到电力行业没有利润是不利于其稳定和发展的。
但中央要求的电价上调在地方却可能未必完全执行。
而上游的煤炭在电价上调的激励下可能会再抬高煤价,下游的耗电工业成本也会受很大影响。
2)电荒:毫无疑问,电荒在短期内仍将继续存在。
但随着国家对协调发展的重视和对“惟GDP论”的抛弃,在宏观上电力需求的增速将有所下降。
从供应端看,如果近年大江大河的来水正常,则水电出力一定比上年大增,同时大批新建电源开始并网发电,电力供应将比上年增加。
从需求端看,由于侧管理逐渐推广,电价上涨使高耗能产业发展受限以及居民用电对价格的敏感,需求的增长也会理性些。
因此,缺电未必会持续比上一年严重。
电价上涨并不会激发电力投资过热,相反,电力“跑马圈地”会回归理性。
3)煤电联营:不论是煤强电弱,还是电强煤弱,也不论是以煤炭垄断对付电力垄断,还是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煤电之间的顶牛只能是两败俱伤。
在多次呼吁政府部门协调而不可得的时候,各种形式的煤电联营将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稳定煤价,打造完整的电煤供应链。
煤电联营将是最好的稳定电源安全的方式之一。
4)产权多元化:现在,电力企业无论是电厂还是电网基本上是国家资本,但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电力企业吸引战略投资者,吸引外资、民营等各类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产权多元化已是箭在弦上。
同时,加快重组步伐,积极谋划集团一级上市也是各大集团心照不宣的计划。
产权多元化必然带来投资、融资的多元化,更多的资金将源源不断流入电力领域,规范投资、加强立法已是刻不容缓,电力投资体制改革也是大势所趋。
5)年薪制:2004年起,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同年也是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实施业绩考核的第一年。
电力企业有成为国资委重点培养的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雄心,年薪制将会激发电力企业间的竞争。
6)多种产业剥离:据悉,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已成为国资委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件大事之一。
既然剥离不可避免,那么电力身上多出的这一根“筋”怎么剥离,就是考验各电力企业智慧的大问题了。
既要减员增效做强主业,又不能甩包袱,漠视多种产业职工的电力情结,还要让企业好好地活下去,剥离后的多种产业和主业关系成为较大关注点。
7)区域电力市场:2003年,东北、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北5家区域电网公司相继挂牌亮相。
新组建的5大区域电网公司和先期成立的南方电网公司,共同构成我国电力市场的骨干平台,为下一步电力竞价上网机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有了平台,年度区域电力市场的运作方案或许就在争论中出笼了,这一步就是关乎电力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一步。
2.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1)国民经济经过"九五"“十五”的调整,已开始了更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期。
2)近几年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改造,促进了农村市场的开拓,改善了经济发展的环境,同时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也进一步成熟。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北京申奥成功和加入WTO,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巨大商机,带来投资增长对电力的进一步需求。
4)从国内市场消费情况看,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增加工资,农村费改税,住房、汽车和教育等个人消费信贷持续增加,将带动电力需求进一步增长;5)按近年电力弹性系数小于1.0的情况看,用电增长速度将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电力需求预测及分析1、电力需求将保持稳步增长“十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
分析、综合各方面的研究结果,预计“十五”期间中国电力需求的平均增长速度为5%,实际增长速度可能略高一些,但相对“九五”各年的增长速度,“十五”期间将比较平稳,电量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
预测到2005年中国年发电量将达到17,500亿千瓦时以上。
2、用电构成将继续发生变化经济结构调整使得电力需求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第二产业用电比重减小,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比重相应提高;工业内部高耗电行业(冶金、化工、建材等)和传统行业(纺织、煤炭等)用电比重减小,低电耗、高附加值产业的用电比重相应提高。
综合考虑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逐步推进,预计第一产业用电将稳定增长;第二产业随着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单位产值电耗将进一步降低,在全社会用电中的份额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用电在全社会用电中的份额将逐步上升;城乡居民用电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3、各地区供需平衡的差异将逐步缩小在总量基本平衡的同时,当前各地区的电力供需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东北电网、福建电网和海南电网电力装机过剩较多。
华中电网和川渝电网由于水电比重较大、调节性能差,丰水期电力过剩。
华北电网、华东电网、山东电网和广西、贵州、云南电网电力供需基本平衡,电网中的局部地区存在短时供应不足的情况。
广东电网2000年以来,在用电高峰期出现了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十五”期间,随着进一步实施宏观调控和电网之间的互联,各电网之间的供需平衡差异将逐步缩小。
初步分析,东北电网、海南电网供过于求的情况还将延续一段时间;广东、浙江、河北南部等局部地区供应不足的问题在“十五”初期有可能加剧;其他地区将基本保持供需平衡。
4、电价对电力需求的影响将趋于明显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各行各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价对电力需求的影响日趋明显。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影响企业的用电水平。
电价高于企业的承受能力时,用电量明显减少;二是影响高耗电产业发展的地区分布和现有布局。
高耗电产业将纷纷由电价高的地区转移到电价低的地区,致使各地区电力需求增长格局发生明显变化。
随着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电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将更多地受到电价水平的影响。
5、负荷增长速度将持续超过用电量增长速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电力负荷特性发生了较大变化。
特别是随着空调拥有量的不断增加,气温对用电负荷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部分省份全年最高负荷逐步由冬季向夏季转移,导致年最大负荷增长的波动性增大。
今后负荷的增长将继续高于用电量的增长,调峰矛盾日趋突出,电网需要的调峰容量逐年增加。
“十五”电力供需的矛盾将主要表现在调峰能力不足,或是调峰的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电网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的需要。
∙[1] 中国电力工业大重组[J]. 能源研究与利用. 2003(01)∙[2] 中国电力工业重组实现厂网分开[J]. 中国能源. 2003(04)∙[3] 张安华. 中国电力工业能效问题分析[J]. 中国能源. 2006(07)∙[4] 孙瑜. 中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1(13)∙[5] 辉煌的成就——新中国电力工业五十年[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1999(10)∙[6] 新中国电力工业50年成就图表[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1999(10)∙[7] 陆延昌,姜绍俊. 21世纪初期中国电力工业的展望[J]. 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0(03)∙[8] 姜绍俊. “十五”期间中国电力工业发展趋势──以发展为主题加大结构调整力度[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1(04)∙[9] 朱成章. 世界看好中国电力工业[J]. 中国能源. 2001(04)∙[10] 唐仲南. 改革开放的中国电力工业[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2(11)∙[1] 肖鹏. 中国电力工业变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9(19)∙[2]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电力[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8(24)∙[3]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及装备需求[J]. 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07(05)∙[4]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两大趋势[J]. 变频器世界. 2006(08)∙[5] 林伯强.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改革进程与配套改革[J]. 管理世界. 2005(08)∙[6] 唐仲南. 改革开放的中国电力工业[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2(11)∙[7] 吕伟业,汪建平.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思考——电力产业结构调整[J]. 电力建设. 2002(11)∙[8] 新中国电力工业50年(之二)[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1999(10)∙[9] 新中国电力工业50年(之四)[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