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南大学东门路边摊的整治策略

东南大学东门路边摊的整治策略

“城市—人类文明的目标还是终结?”结课论文论题3:东南大学东门路边摊的整治策略姓名:吴啸辰学号:06010240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同组成员:徐娇娇华建军指导老师:何志宁时间:2012年4月至5月东南大学东门路边摊的整治策略姓名:吴啸辰学号:06010240 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摘要】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东门一带为校园社区餐饮业的主要活动区,除了固定的餐馆外,还有独具特色的夜市“东门路边摊”,生意火爆。

但由于缺乏管理,食品卫生不能保障,对校园周边环境也有破坏,而且也与城市管理有矛盾,造成多种不便。

因此,本课外研学小组对于东门路边摊展开了调查,并且提出了部分政治策略与方案供管理者参考。

【关键词】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夜市边缘文化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城市管理1.背景资料1.1东门路边摊简介2006年,东南大学将大部分本科生迁至九龙湖校区,在这之后的几年中,江宁区殷巷一带以东南大学为中心,逐渐发展出了一套集饮食、娱乐、服务、医疗于一体的商业体系,逐渐形成一个“东大社区”。

虽然还不完备,但已初具规模。

其中,东门一带为餐饮业主要活动区,除几家餐厅外,还有最具特色的“东门夜市”,及我们所研究的“东门路边摊”。

目前,已有近30家摊贩,包括了各地风味小吃以及水果摊位。

其中如“东北熏肉卷饼”、“老侉子炒饭”等摊位吸引了大批学生,每晚都有大量学生、教职工排队购买。

东门夜市整体来说生意兴隆,部分摊主表示,人流量大的时候生意极好,几乎忙不过来。

东门路边摊每天出摊时间为下午五点,而城市管理员大概于六点至六点半之间前来驱逐,此时至晚九点之间夜市在校园以东600米左右燕湖路的“裕鑫”宾馆处营业。

九点之后回到东门处。

11:45左右开始有摊贩陆续收摊,12点之后夜市基本结束。

主要高峰期:下午5:00-6:00 晚饭时间晚上9:00-10:00 下自习时间晚上11:00-11:30 学生活动、会议结束时间1.2东门路边摊的形成原因要想对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东门路边摊”的现状做出整改,必须要了解它为什么才会产生,因此,我们对其进行了调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消费者方面消费者大概有三类:东南大学学生、学校教职工、附近居民。

而这三类中,以东大学生占了绝大多数,因此以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从消费者方面来讲造成“东门路边摊”形成的原因有三:第一,众口难调,食堂无法满足。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人的口味都不一样,虽然学校食堂提供了较为丰盛的餐饮,但是品种基本是不变的,时间一长仍然难以满足学生对于饮食的需求(此处指口味上的需求,食物供应量是充足的),因此“东门路边摊”就应运而生了。

而且“东门路边摊”,首先本来摊主就来自全国各地,有着各不相同的手艺,可以让众学生吃到各色小吃。

另外,由于是开放性市场,东门夜市的小吃也不断翻新,不断有新的摊贩加入,更加大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因此,“东门路边摊”在校园东门附近迅速发展。

第二,食堂定时关门。

学校的食堂每天有固定的关门时间,同学难免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延误而导致没能赶上正常的吃饭时间,而超市的冷餐或方便食品又难以作为真正地主食。

这时,在校外进餐是最有可能的做法。

而校外的餐馆较之食堂一般价格较高而且耗时较多,更适合多人聚会,所以此时恰恰须要“东门路边摊”这一类便捷且廉价的小吃,有需求自然就会产生相应的供给,夜市也就发展并扎根了。

第三,下自习或活动结束吃夜宵。

不论是下晚自习还是参加完学生活动,正值年少的同学似乎都不太愿意直接回去休息。

逛逛超市、散散步、顺便购买夜宵也是许许多多同学都会作出的选择。

虽然按照中国传统的饮食方式,夜宵并不像三餐一样是必要的,但是购买“东门路边摊”的小吃做夜宵的同学也逐渐发展为夜市消费的主力,而且还有增加之势,这无疑也促进了“东门路边摊”的发展。

(2)经营者方面经营者的人员构成比较复杂,下文中会作分析。

从消费者方面来讲造成“东门路边摊”形成的原因也有三:第一,餐馆位置不佳,增大消费面。

部分摊主在学校附近有店面,但是由于远离主要餐饮区——东门,所以消费面太小,生意受限,因此通过在夜市经营,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有利于其经营利润。

第二,白天有工作,赚外快。

大多数路边摊摊主都属于这一种情况。

他们在九龙湖校区附近的殷巷一带或者同仁医院工作。

白天上班晚上休息,由于收入偏低,缺乏晚上的文化娱乐活动,许多人选择了晚上在东南大学附近摆摊,卖小吃,赚点外快,慢慢形成了规模。

第三,有手艺,乐于传播。

此种情况比较少,而且大都伴着第二种情况。

附近部分居民继承了一些特色小吃的手艺,晚上如果有空余时间他们就会出来经营小吃摊,赚钱的同时可以把家乡的风味传播出去。

(3)管理者及其他方面江宁地处偏僻。

江宁地区在南京最南边,远离市中心,无疑是城市管理的一大问题区域。

同时是影子经济的最好滋生场所。

外来人员在这里生存,利用城市管理的漏洞,或干脆和管理人员达成某种共识,从而在这片土地上发展。

当地居民收入偏低。

收入偏低,因此需要额外的收入来养家糊口,而制作简单,成本较低的小吃摊生意,自然成了他们的首选。

1.3东门路边摊存在的主要问题见下表:2.研究过程2.1人物访谈(1)消费者:人物一:刘畅是一名大二的男生,来自重庆的他直到现在还是不太习惯学校的饭菜,认为口感偏淡。

因此,“东门路边摊”是他经常光顾的场所。

问起对于“东门路边摊”的看法,他毫不犹豫的说“东门丰富了我们物质生活”。

说道卫生问题,他表示并不担忧。

他认为:现在社会上每天都会曝光一部分食物有卫生问题,其中不乏一些我们吃了许多年的品牌,既然避无可避,那就干脆不在意了。

“至少东门好吃”,他说到。

按照他的习惯,无论在晚饭还是夜宵的时间,路边摊都在东门口营业,而它搬到燕湖路去的时间段里,他也正好有别的事情要做。

因此,路边摊来回的搬迁对他的影响并不大。

人物二:孔笛是一名大二的女生,对她来说,“东门路边摊”并不陌生,但是她去购买的次数却有限。

“看起来很不干净的样子,”她说“马路边的灰尘什么的肯定都落到食物上了。

”而且似乎路边摊的食物也并不是很和她的胃口,“有的还不错,但是许多都非常油腻,吃不太习惯。

”而且据她所言,女生中和她持同样看法的人还有不少。

问及是否同意将路边摊迁入校园、纳入校园的统一管理时,她认为对学生来说是好事,但是摊主们却要降低利润,所以她对于摊主是否能答应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怀疑。

(2)经营者:人物一:中原烩面的摊主来自河南,现在在同仁医院工作。

白天工作完以后,晚上并没有太多的事情要干,加上他恰好会做家乡的特色产品“烩面”,所以选择晚上出来摆摊,“让这里的人常常不一样的风味,顺便也赚点外快。

”而他对于迁入校园管理并不看好,“要进入学校,还要管理,就太麻烦了,毕竟我也有工作。

”人物二:酸辣粉摊主白天在殷巷一带工作。

繁重的工作量加上晚上出摊,让他很疲惫。

“凌晨两点才能睡觉,早上四点就又要出去进酸辣粉,白天还要干活,就中午下午能休息一会。

”他一度选择放弃了酸辣粉生意,但是这边生意实在太好,咬咬牙就又坚持了下来。

他提到了躲避城市管理人员“挺麻烦,平常没事,就那几个时间点,被追的满街跑。

”但是提到迁入校园,他表示,租金是问题,小本生意没得赚。

(3)管理者:保卫处接待人员的态度很明确:必须要过卫生这关。

“学校一旦支持,就要对其食品安全负责,食堂的质检是非常严格的,而东门摊位的卫生不能作保证,所以要想进入校园,就要先过卫生这关。

”(4)竞争者:我们访问了同窗阁店主,她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2.2问卷调查为了掌握更普遍的观点,我们还发放了调查问卷,如下所示。

共发放了250份问卷(电子形式为主),回收了203份,其中有效的有197份。

调查的结果将在我的方案中体现。

3.方案构想3.1方案一:迁入东门里侧,将原先支付保护费的钱汇集起来作为对东门内部环境的清理费用。

此方案的优缺点对比如下:由于方案一的问题较多,可实施性有限,所以我们提出了方案二。

3.2方案二:联系社会上有意投资承包者(如梅花、中快)对此进行承包并对其负责(类似原梅园Jack’s place 西餐厅),迁入原西餐厅位置,成为学校餐饮的一部分。

此方案的优缺点对比如下:3.3方案三:维持现状,或仅仅尝试与城管交流此方案的优缺点对比如下:保持现状也被当做一种方案提了出来,而且在之后的调查中发现它很有价值。

4.方案调查我们针对以下方案,对消费者、经营者、以及管理者进行了民意调查,得到的结果如下:5.研究总结此次研究,总结了目前东门路边摊出现的各类问题,调查了夜市的背景,对也是的形成原因也做了一定的调查研究,对于“社区”理论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对于“东大东门路边摊”的政治策略,我们共提出了三个方案,而根据民意调查,最受欢迎的居然是方案三——保持现状。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一是可能我们提出的整改方案还不够成熟,让大家无法做出选择,二是可能大家安于现状认为可以接受而不愿意在花力气作出调整,三是也许在“东门路边摊”的发展过程中,消费者、经营者、管理者三个利益方面真的已经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

不管怎么样,总之我们将三个方案的利、弊分析给出,给大家作为参考,希望能为未来某一天解决东门路边摊做出贡献!【参考资料】Seminar课程“城市—人类文明的目标还是终结?”授课PPT,以及相关讲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