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考化学总复习(人教版)基础课时练22 Word版含答案

2019高考化学总复习(人教版)基础课时练22 Word版含答案

基础课时练(二十二)化学平衡状态及其移动1.(2018·上海闵行区模拟)反应2A(g)2B(g)+E(g) ΔH=Q kJ·mol-1(Q>0),达到平衡时,要使正反应速率降低,A的浓度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A.缩小体积加压B.扩大体积减压D.降温C.增加E的浓度答案:D 2.(2018·石家庄模拟)恒温恒容条件下,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H2(g)+I2(g)2HI(g),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容器内总压强不随时间改变B.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C.单位时间内生成2 mol HI同时消耗1 mol H2D.H2的体积分数不随时间改变答案:D 3.(2017·浙江高考选科4月考试改编)已知:X(g)+2Y(g)3Z(g) ΔH=-akJ·mol-1(a>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0.1 mol X和0.2 mol Y充分反应生成Z的物质的量一定小于0.3 molB.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C.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放出的总热量可达a kJD.升高反应温度,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也增大答案:C 4.(2018·银川市模拟)某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在t0时刻改变条件,其反应速率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图像对应各点的正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A.mB.nD.fC.e解析:选D根据图像知,t0时改变条件,逆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平衡向左移动,当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最大,即f点对应的正反应速率最大。

5.(2018·黄冈中学月考)反应NH4HC2O4(s)NH3(g)+CO(g)+CO2(g)+H2O(g)在200℃下达到平衡状态,下列各种情况中,不会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保持温度和容积不变,充入HClB.其他条件不变,移去一部分NH3C.保持温度和体积不变,充入一定量CO2D.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充入一定量N2解析:选A审题时抓住200℃,在该温度下,氯化铵分解成氨气和氯化氢,故充入氯化氢,上述反应中各气体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A项正确;分离氨气,平衡向右移动,B项错误;充入二氧化碳,平衡向左移动,C项错误;压强不变,充入氮气,体积增大,平衡向右移动,D项错误。

6.(2016·四川卷)一定条件下,CH4与H2O(g)发生反应:CH4(g)+H2O(g)CO(g)+3H2(g)。

设起始错误!=Z,在恒压下,平衡时CH4的体积分数φ(CH4)与Z和T(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焓变ΔH>0B.图中Z的大小为a>3>bC.图中X点对应的平衡混合物中错误!=3D.温度不变时,图中X点对应的平衡在加压后φ(CH4)减小解析:选A由题中图像看出,随温度升高,甲烷的平衡体积分数减小,说明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ΔH>0,A项正确;Z越大,甲烷的平衡体积分数越小,故b>3>a,B项错误;起始时错误!=3,反应一旦开始,则消耗等物质的量的H2O和CH4,即错误!的分子、分母同时减小相同的数值,故图中X点对应的平衡混合物中错误!的值一定不等于3,C项错误;温度不变,加压时平衡逆向移动,图中X点对应的平衡混合物中甲烷的体积分数增大,D项错误。

7.(2018·陕西安康市月考)向Ⅰ、Ⅱ两个体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各充入2 molNO2气体,发生反应:2NO2(g)N2O4(g) ΔH=-56.9 kJ·mol-1,达到平衡后,Ⅰ、Ⅱ两个容器中NO2的转化率分别为α1和α2。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ⅠⅡ恒温容器绝热容器A.转化率大小有:α1<α2B.Ⅱ中混合气体颜色较浅C.Ⅰ中混合气体密度较大D.Ⅱ中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较小解析:选D开始只投入NO2气体,NO2显红棕色,N2O4呈无色,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在容器Ⅱ中,随着反应进行容器内温度升高,相当于容器Ⅰ达到平衡之后加热,平衡向左移动,容器Ⅰ中NO2的转化率较大,A项错误;容器Ⅱ中NO2的浓度较大,颜色较深,B项错误;两个容器的体积相同,气体总质量相等,故密度相等,C项错误;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分数越大,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相对于容器Ⅰ,容器Ⅱ中NO2体积分数较大,故Ⅱ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较小,D项正确。

8.(2016·天津卷,10(3)改编)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某储氢反应:MH x(s)+y H2(g)MH x+2y(s)ΔH<0达到化学平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容器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B.吸收y mol H2只需1 mol MH xC.若降温,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减小D.若向容器内通入少量氢气,则v(放氢)>v(吸氢)解析:选A MH x(s)+y H2(g)MH x+2y(s)ΔH<0,该反应属于气体的物质的量发生减小的反应。

A平衡时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压强不变,正确;B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吸收y mol H2需要大于1 mol MH x,错误;C因为该反应正反应方向为放热反应,降温时该反应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的平衡常数将增大,错误;D向容器内通入少量氢气,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v(放氢)<v(吸氢),错误。

9.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3X(g)+Y(g)3Z(g)达到平衡时,X、Y、Z的物质的量分别为6 mol、2 mol和6 mol。

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向左移动的是( )B.均减小1 molA.均增加1 molC.均减半D.均加倍解析:选B在等温度、等压强下,增加各物质的量与起始投料量成比例,达到的新平衡与原平衡为等效平衡,平衡不移动。

A项,均增加相等的量,根据化学计量数和平衡时各物质的量,相当于Y的量增加多了,平衡向右移动;B项,相当于Y减少多了,平衡向左移动;C项和D项,均减半或均加倍,平衡不移动。

10.(2017·北京丰台区期末)某同学研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已知:Cr 2O 2-7(aq)+H 2O(l)2CrO 2-4(aq)+2H +(aq)(橙色) (黄色)ΔH =+13.8 kJ·mol -1步骤:.该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B .待试管b 中溶液颜色不变的目的是使Cr 2O 2-7完全反应 C .该实验不能证明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D .试管c 中的现象说明影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温度解析:选C Cr 2O 2-7与CrO 2-4中铬元素均为+6价,没有化合价改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 错误;待试管b 中溶液颜色不变的目的是使反应达到平衡而不是使Cr 2O 2-7完全反应,故B 错误;试管b 中加入NaOH 溶液,OH -和H +反应使平衡正向移动,而溶液体积增大使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减小,也会使平衡正向移动,故不能确定是减小生成物浓度导致的平衡正向移动,C 正确;试管c 中加入浓硫酸,浓硫酸中存在H +,使平衡逆向移动,溶液颜色加深,该反应是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溶液颜色变浅,根据现象可知试管c 比试管a 颜色深,所以说明影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H +浓度,D 错误。

11.(2018·黄冈第一次调研)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发生反应:H 2(g)+CO(g)C(s)+H 2O(g)。

初始时加入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5的H 2、CO 混合气体,一段时间后测得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气体的压强之比为2∶1B .反应前后气体的密度之比为15∶16C .此时CO 的转化率为50%D .若反应继续向正反应方向 进行,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将减小解析:选C 设初始时加入H 2、CO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mol 、y mol ,据H 2、CO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5可得2x +28yx +y =15,解得x ∶y =1∶1。

令初始时加入H 2、CO各1 mol ,按“三段式法”计算:H 2(g)+CO(g)C(s)+H 2O(g)起始量/mol 1 1 0 0转化量/mol zzzz 某时刻量/mol1-z 1-zzz一段时间后测得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6,则有错误!=16,解得z =0.5。

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前后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2 mol ∶(2-0.5) mol =4∶3,A 错误;恒温恒容的容器中进行反应,反应前后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气体的质量之比,故反应前后气体的密度之比为(2×1+28×1)∶(2×0.5+28×0.5+18×0.5)=5∶4,B 错误;此时CO 的转化率为0.5 mol1 mol×100%=50%,C 正确;若反应继续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会生成更多的H 2O(g),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将增大,D 错误。

12.(2018·唐山联考)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3A(g)+B(g)x C(g)。

Ⅰ.将3 mol A 和2 molB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平衡时C 的体积分数为a ;Ⅱ.若起始时A 、B 、C 投入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 (A)、n (B)、n (C),平衡时C 的体积分数也为a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Ⅰ达平衡时,A 、B 、C 各增加1 mol ,则B 的转化率将一定增大B .若向Ⅰ平衡体系中再加入3 mol A 和2 mol B ,C 的体积分数若大于a ,可断定x >4 C .若x =2,则Ⅱ体系起始物质的量应满足3n (B)>n (A)+3D .若Ⅱ体系起始物质的量满足3n (C)+8n (A)=12n (B),则可判断x =4解析:选D 恒温恒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无论如何进行配比,只要把反应一端按化学计量数之比完全转化为另一端的物质后,相当于完全等同的起始量即可。

A 项,A 、B 、C 各增加1 mol 时,A 与B 不可能完全转化为C ,加入的B 相对量大,A 的转化率增大,而B 的转化率将减小,错误;B 项,在Ⅰ平衡体系中再加入3 mol A 和2 mol B ,相当于增大了体系的压强,C 的体积分数增大,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方向体积缩小,x <4,错误;C 项,假设C 完全转化为A 、B ,则n (A)+23n (C)=3,n (B)+12n (C)=2,即3n (B)=n (A)+3,错误;D 项,设C 完全转化为A 、B ,则xn (A)+3n (C)=3x ,xn (B)+n (C)=2x ,即2xn (A)+3n (C)=3xn (B),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