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岔病害分析与整治

道岔病害分析与整治


(1)整治方案(5条)
④精确测量计算岔前、后曲线拨量,大机捣固作业前 补足道砟,作业后及时恢复安装道岔地锚拉杆。对过 车较多的侧向道岔,转折部位加密地锚桩,严格控制 道岔方向变化。 ⑤日常拨道作业时,有定位观测桩首先测量线路横向 位移量,利用测量结果确定拨道方向和拨道量;无定 位观测桩的,首先要从线路前后两个方向来确定拨道 方向,然后根据方向偏差,确定各部位拨道量并合理 确定回弹量。
(7)“卡阻”问题—整治措施
①更换滑床板(或前后调换滑床板),上紧基本轨水平 螺栓(为防止松动而造成尖轨不密贴,螺栓均采用穿销 螺杆)。(风动道岔如发生前三块滑床板水平螺栓松动, 可导致“四开”现象)。 ②适量进行起道捣固作业,达到每块滑床板受力均匀。 ③对钢轨肥边进行打磨。 ④处理尖轨拱腰的临时措施是打磨尖轨上部卡阻部位, 必要时更换尖轨。
而造成反弹现象也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指尖轨尖端先于第一 根拉杆连接杆与基本轨密贴,而这种密贴在现场通常叫做“假密 贴”。另一种是指第二第三连接杆处先于基本轨密贴。 ①尖轨有硬弯或被挤过。 ②连接两根尖轨的三根连接杆长度不符合标准,则在尖轨框架间将 产生内部作用力。 ③尖轨跟端过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头螺栓过紧,另外一种是 跟端轨缝过死);台螺栓损坏或不标准;间隔铁孔眼大,造成台螺 栓不起作用。 ④尖轨中后部滑床板过硬,造成尖轨在波动时,尖轨后部带不过来。 ⑤道岔岔头不方(转辙部),直基本轨不直,曲基本轨不标准。
(2)预防整治病害
①做好道岔前后50m线路的维修,经常保持轨面平、方 向顺; ②做好直股基本轨方向,拨好道岔位置; ③弯好曲基本轨弯折点,做好轨距加宽递减; ④检查确认基本轨既有弯折量,按照标准做好弯折长度 和矢度; ⑤加强捣固作业,除按规定捣固外,还应根据道岔构造 的特点进行适当加强; ⑥补充夯实道床,道岔转辙部分设置有转辙杆、连接杆, 各轨枕孔道碴应比岔枕顶面底20~30mm,并夯实道床; ⑦加强各部分联结零件的养护维修,充分发挥各种扣件 固定钢轨位置的作用。
(2)尖轨跳动—原因
①尖轨跟端轨缝过大,间隔铁和夹板磨损,螺栓松动, 过车时加大了冲击; ②跟部桥型垫板或凸台压溃; ③捣固不实,有吊板; ④尖轨拱腰。
基本轨
尖轨
(2)尖轨跳动—防治措施
①焊补或更换间隔铁、夹板,更换磨耗的双头螺栓; ②增补整修跟部桥型垫板和防跳卡铁,进一步采取尖轨 防跳措施,如在基本轨轨底增设尖轨防跳器,或将尖轨 连接杆两端安设防跳补强板,使其长处部分卡在轨底, 以防尖轨跳动; ③加强转辙部分枕下的捣固,尤其是加强接头及尖轨跟 端的捣固; ④调直拱腰的尖轨。
防磨 护轨
(4)尖轨扳动不灵活—原因
①尖轨、基本轨爬行,两股前后不一致; ②拉杆或连接杆位置不正确; ③尖轨跟端双头螺栓磨损或间隔铁夹板螺栓磨损严重, 螺栓上紧后影响扳动; ④基本轨有小弯,滑床板不平直; ⑤拉杆、连接杆、接头铁螺栓孔壁磨耗扩大,螺杆磨细。
基本轨爬行
(4)尖轨扳动不灵活—防治措施
更换双 头螺栓
(3)尖轨轧伤与侧面磨耗—原因
①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或假密贴; ②尖轨顶铁过短; ③基本轨垂直磨耗超限; ④尖轨前部顶面受车轮踏面和轮缘的轧、挤、辗作用。
(3)尖轨轧伤与侧面磨耗—防治措施
①防止尖轨跳动及确保尖轨竖切部分与基本轨之间的密 贴; ②加长顶铁,使尖轨尖端不离缝; ③将垂直磨耗超限的基本轨及时更换; ④必要时安装防磨护轨,减少尖轨侧面磨耗。
若基本轨接头方正:检查尖轨爬行的简单方法是测量 尖轨尖到第一轨缝的距离(43kg/h9#单开道岔为例: 长度为2650mm;50kg/h12#AT型长度为2850mm)。 克服爬行的简单方法:加强转辙部日常保养工作,加 强基本轨锁定,拧紧转辙部分联结螺栓。严格按眼孔 直径配带标准螺栓,严禁以细代粗。
道岔病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析及整治
道岔方向不良
(2)病害分析
①忽视对道岔的整体维修,造成道岔前后方向 不顺; ②铺设位置不正,随弯就弯; ③钢轨及其联结零件磨损,作业方法不合理, 硬性凑合支距和轨距,造成各接续部不圆顺; ④曲股基本轨弯折点位置不对,造成转辙器部 分轨向不良; ⑤捣固不实,使线路出现坑洼; ⑥道碴不良、夯实不好,降低道床阻力; ⑦钢轨及其零件联结不好,导致方向不正等等。
(6)尖轨拱腰—原因
①尖轨跟部各联接零件磨耗; ②转辙器拉杆弯曲; ③尖轨尖端捣固不实; ④尖轨跟端捣固不实; ⑤滑床板软硬不均。
(6)尖轨拱腰—整治措施
整治尖轨拱腰,根据病害情况,可采取更换尖轨跟部 严重磨耗联接零件,矫直弯曲拉杆,对尖轨尖端和尖 轨跟端不实的道床加强捣固,捣匀滑床板道床。 对于拱腰尖轨可采用气体火焰矫正法和机械矫正法进 行整治。
(9)“螺栓松动”分析
“松”主要是指“丁”字铁螺栓松动,第一连接杆与 “丁”字铁的联结螺栓松动,第一连结杆鸭嘴上下旷 动等。 这些螺栓松动,随时可能使密贴调整杆的动程变化, 丁字铁 密贴力不稳。
(7)“卡阻”问题—原因
“卡”主要是指转辙部分前三块滑床板部位基本轨卡阻 尖轨,至使尖轨不能与基本轨顺利密贴。 ①在普通单开道岔的第一块滑床板处,尖轨卡阻轨底的 现象较多,原因是由于使用时间较攻造成滑床板磨耗严 重变形,基本轨与滑床板下形成槽状或尖轨尖端处因水 平螺栓松动,而阻挡尖轨密贴。 ②AT型道岔尖轨上部卡基本轨头部下瑞现象较多,主要 原因是尖轨中部、后部滑床板过硬。 ③尖轨作用边与基本轨作用边存在肥边。 ④尖轨拱腰使第三块滑床板处尖轨上部卡基本轨头部下 鄂。
(5)尖轨扳动后反弹—防治措施(5条)
⑤方正岔头接头,拨直直股方向。 测量调整基本轨控制点的距离,以60kg/m钢轨12#道岔 为例:第一连接杆处为1441mm;第二连接杆处为 1499mm,尖轨跟端为1642mm;曲基本轨第二弯折点处 为1506mm。 在检查曲基本轨弯折量,用2米弦测量,第一弯折点矢 度为5.7mm,第二弯折点矢度为4.1mm。当误差超过1mm 时,应重新弯折。在弯折过程中,因钢轨有回弹特性, 在实际操作中应保持一定的回弹预留量(具体预留量 视轨温而定)。
(5)尖轨扳动后反弹—防治措施(5条)
①弯直尖轨或更换一根尖轨。把尖轨从线上拆卸下后, 可用弯轨器弯直。如尖轨弯度较小或为事故抢修时,可 在线上作业;齿条压机横向放置,在尖轨与基本轨之间 塞木撑,选择好受力点后用压机弯直。以上两种方法轨 温必须在25°C以上时方可操作,低于次温度时,应对其 加热后处理。 ②如三根连接杆长度不符时,应对其进行调整。方法是 采用加垫片或打磨的方法调整。 ③更换失效螺栓,保持跟端轨缝在6mm左右。 ④进行起道捣固,使每一块滑床板受力均匀。对木枕个 别过硬垫板处可采用锛砍削平木枕的办法来解决。
①串动尖轨、基本轨使之处于正确位置,将尖轨跟端螺 栓方正,锁定爬行; ②调整拉杆或连接杆位置; ③焊补或更换磨损超限的双头螺栓、间隔铁和夹板; ④整正滑床板; ⑤保持尖轨跟端轨缝符合设计规定,不允许挤成瞎缝。
(5)尖轨扳动后反弹—原因
当道岔尖轨从一侧向另一侧拨动时,尖轨出现“反弹现象”,也就 是“抗劲”。
道岔病害 分析及整治
普通单开道岔
道岔病害分析及整治
道岔与前后线路衔接不良, 线路方向和高低超限
(1)病害分析
①渡线道岔线路的设计线间距与实际线间距有误差, 道岔发生纵向位移,造成铺设后线路方向不良。 ②道岔大修及道岔换填施工过程中,岔区前后及道岔 夹直线未换填或挖砟换填深度、宽度、长度不符合要 求,捣固不实,造成道岔不均匀沉降,岔区出现高低 偏差。 ③大机捣固安排线路多,道岔少,未提前测量标注起 道量,造成岔区与前后线路不平顺。 ④大机作业前未提前测量岔后线路拨量,大机自动拨 道,造成线岔结合部方向不良。 ⑤线路缺砟,曲股线路捣固不实,道岔侧向过车冲击 大,形成岔区水平或方向偏差。
(6)尖轨拱腰—整治措施(机械矫正法)
机械矫正法即为通过机械力的作用矫直尖轨拱腰。 它 必须根据尖轨的构造,制作专用的矫直机械。 在轨道上进行矫直,不需拆开尖轨。 在电务人员配合 下,向车站办理要点手续,设置移动停车信号防护后 即可进行作业。 矫直前应清除轨底部分石砟,拆除道 岔拉杆以外的道岔连接杆,以便于矫直器的安装。 矫 直时应根据尖轨的拱腰长度,逐段地进行矫直。 使用机械矫直法时,一要控制尖轨的轨温,在气温较 低时,应将尖轨预热至60℃,防止拉伤尖轨;二要 保证在矫直过程中不出现尖轨扭曲,即在矫直器的制 造上,要设置防止出现尖轨扭曲的衬垫。
道岔病害分析及整治
转辙部分常见病害
(1)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原因
①加工制造时50mm范围内刨切长度不够; ②尖轨顶铁过长,补强板螺栓凸出; ③转辙机位置与尖轨动作拉杆位置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④曲股基本轨弯折点有误; ⑤基本轨工作边及尖轨非工作边有“肥边”造成假密贴; ⑥基本轨横向移动; ⑦基本轨或尖轨本身有硬弯; ⑧基本轨、轨撑、滑床板挡肩之间存在“三道缝”; 肥边假密贴 ⑨第一、二连接杆与尖轨耳铁连接的距离不合适。
(1)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防治措施
①对刨切不足的尖轨再进行刨切; ②打磨焊补或更换顶铁和补强板螺栓; ③调整转辙机及尖轨拉杆位置,使其在同一水平线上; ④拨正基本轨方向,矫正弯折点位置和矢度; ⑤打磨基本轨和尖轨的“肥边” ⑥打靠道钉,消除假轨距; ⑦调直尖轨或基本轨,拨正方向,改好轨距; ⑧调整连接杆长度,改变尖轨耳铁的孔位或加入绝缘垫 板,误差较大时,可更换耳铁或方刚; ⑨焊补或更换磨损挠曲不平的滑床台、轨撑、滑床板挡 肩;或用螺旋道钉将轨撑、滑床板与枕木连结成一体, 并用水平螺栓使轨撑与基本轨牢固第联结在一起,消灭 “三道缝”。
道岔不能 正常锁闭
(8)“尖轨爬行”问题—危害
指转辙部分道岔爬行,或尖轨前后串动。 如果尖轨串动量和道岔爬行大于20mm时,就很容易造 成转辙机表示杆位置改变。 如果各部销子再有一定的旷量,当道岔爬行时,势必 改变原来的状态,可能造成原本设定位置不正确,而 造成无表示,导致道岔故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