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快速反应能力培养
[摘要] 反应能力,就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刺激后,中枢神经系统本能的条件反射所引起的有意识的应答刺激行为。
在实战过程中,我们把反射过程称之为反射行为,而这种反射行为的快慢,虽因人而异,但是由于人自身的天赋条件,心理素质和训练因素等对其均有一定影响。
[关键字] 反应能力篮球运动员中学生
1.前言
随着现代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比赛的速度越来越快,对抗性和竞争性日趋增强,从而对运动员的战术水平及身体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以适应篮球运动的发展,篮球比赛瞬息万变,要想适应变化莫测的比赛环境,必须具备全面、灵活的思维和较强的反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技战术,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不仅需要培养运动员的顽强意志品质,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以及传、接、投、运、移动等篮球基本技术,同时还要培养运动员能够根据对方队和本队的具体活动情况,迅速准确和及时的运用和改善这些动作基本结构、动作方向和动作的能力。
中学生运动员的快速反应能力基本上是在比赛中无意识的自然发展,长进甚微。
实践证明,青少年在篮球运动训练中培养前者并不困难,要做到后者就不那么容易。
鉴于此,在篮球教学中系统的、有计划的提高运动员反应能力,应是篮球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2.影响反应能力的因素和提高方式
2.1理论知识的学习
2.1.1明确篮球运功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开阔视野,提高理解力和创造力。
2.1.2学习战术理论,对基础战术配合的方式特点和相互制约的原则。
2.1.3全面了解观摩优秀运动队的比赛或者观看录像,分析、讨论比赛中的情况,从中获益。
及时总结正反典型的战例,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不断积累经验。
2.2动作反应速度的培养
简单动作反应速度就是用早已熟悉的动作去应答早已熟悉的,但是突然出现的信号,例如: 球队前场断球后快速进攻,自然而然的会产生自己所熟悉的潜意识的反应动作来跑位。
这种训练表现出较明显的反射行为,蕴涵了无规则的对抗成分,所以,能有效提高反应的能力。
2.2.1叫号令练习。
这种练习是指:运用简单短促的语言信号或声响信号,让运动员去做规定好的某一个或某一组相应的动作,如:①教练报1—6,队员按号做各种基本动作;②教练报1—3位奇数或者偶数,队员快速完成各种跑和停或者各种方向的跳,短声信号同语言信号的原理相同,都是通过听觉获得信息后做出反应动作。
但应注意到运用号令练习时,应当明确规定高各种信号所规定代表的技术,发信号时要体现出重,这样才能使练习者随声音来感觉动作节奏和用力时间。
2.2.2数字、颜色变化训练。
训练时根据预先的规定,出示不同的数字 (伸手指或举数字牌等 )和不同颜色的物品,让运动员快速的作出相应的动作。
由于数字和颜色与篮球技术没有相关性,当运动员看到信号后必须经过思维才能做出判断,这样对实战中的临场思维反应速度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同时对运动员的观察力具有很强的训练作用。
注意练习时数字、颜色信号不要固定在一个位置出示。
应上下,左右,前后有所变化的出示。
2.2.3垒球 (网球 )投掷练习。
运动员相对站立。
用垒球 (网球 )投掷击打对方运动员身体得分部位(速度大小和距离远近根据具体训练对象而定 ) ,练习者应积极调整步伐,尽量躲避来球。
进行这种练习时应该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训练水平的逐渐提高可逐渐加大训练难度,如提高投掷力量和速度,缩短双方的距离等。
2.3技术训练中渗透反应意识
实践证明激烈的比赛中,仅仅掌握技术动作的规范化是不能适应现代足球运动竞技需要的,还需要在技术规范的前提下,根据队员不同的身体条件,发展个性的技术特长,是技术在复读、速率、节奏、方向、路线和真假变化上形成特点。
根据技术特点与训练设置对抗因素,使队员有意识的在对抗的条件下巩固、发展个人技术,把技术与反应有意识的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技术运用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2.4战术训练培养反应能力
每一个攻防战术都有其结构特点,配合的基本形式、方法和规律。
积极的倡导主动灵活,审时度势,鼓励有创造性的完成战术配合的方式,不断的提高实践的水平和应变能力。
2.5心理与作风训练提高反应能力
反应能力与优良的比赛作风和良好的心理状态都是运动员所必
备的素质,作风硬才敢去拼搏,反应能力强才能“智博”,心理素质好才能“得而不狂,失而不忧,身处逆境而不乱”。
让学生懂得心理因素与反应能力的关系,提高运动员的自控能力,客服和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保持适宜的兴奋水平,是运动员在各种环境下,都能正常发挥技战术。
3.结论
反应能力在篮球运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使篮球运动员有好的表现,就必须加强对运动员反应能力的训练。
提高运动员的反应能力就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的放矢的进行训练,这样才能取得可喜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金铭鑫.对跆拳道运动员反应能力的培养[j].辽宁体育科
技,2004,6.
[2]刘德芳.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科学教育,2004,12.
[3]陈美娜. 体育与人才素质[j].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6.
[4]李德祥. 体育探索之路[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1.
[5]孙民治等.篮球技术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