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同人群体育卫生锻炼卫生要求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为了了解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了解运动中身体健康和机能的变化状况,检查锻炼的方法是否正确,运动量是否适宜等,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从而进一步修订体育锻炼计划和改进锻炼方法。
在进行运动时所有的人都要注意:
1.要注意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准备活动能使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迅速地进人工作状态,以适应剧烈运动的要求,减少或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整理活动可使人体更好地从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的安静状态,并可消除机体内的代谢产物,减轻肌肉酸痛和消除疲劳。
2.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 因为饭后胃肠道已开始紧张工作,大量血液流人消化器官。此时若进行剧烈运动,大量的血液就要流人骨骼肌,使消化机能减弱。长此以往,轻则可引起消化不良,重则可导致消化道慢性疾病。
3.锻炼时的饮水卫生 剧烈运动时和运动后,均不宜一次性大量饮水。运动时的饮水应以少量、多次为原则,同时应饮接近于血浆渗透压的淡盐开水或饮料,以保持体内盐分的平衡。
4.运动场地、运动器械、运动衣着都要符合卫生要求。
5.在生病的情况下不要激烈运动,适当运动时要注意不要加重病情。
体育锻炼的卫生原则
体育锻炼原则是体育锻炼过程中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人们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人们参加体育锻炼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包括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个别对待原则。
一、循序渐进性原则
1、原理:人体适应外界环境是一个渐进过程,运动技巧的形成是沿着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的过程。
2、动作:易到难;技术:简到繁;运动量:小到大
3、不循序渐进的危害:
①心血管损伤:突然加大运动量,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氨分泌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但冠状动脉扩张不全,心肌和心内膜供血不足,心肌缺氧,容易造成心肌炎/心内膜炎。
②运动伤害事故发生:未做准备活动,心理紧张,肌肉弹性低,粘滞性大,突然从事剧烈运动,骨骼肌与内脏和神经系统的不协调,会导致肌肉、肌腱、韧带、软骨损伤,以至于肝被膜受损,肝脏淤血,导致运动性肝炎等。
二、系统性原则
1、原理:技巧的形成需多次的重复巩固的结果;肌肉、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等器官、系统功能的提高是多年系统训练的结果。
2、不系统性的危害
①停训症候群(放松综合症):心跳加快、胸闷、紧迫感、多汗、多尿;内分泌失调,突眼症、易怒、吃多排多。
②易出现运动病:运动性脑病,运动性骨关节病。
三、全面性原则 1、原理: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应变反应。是以整体效应出现的。所以,只有一般身体素质提高,才会提高某项素质。
2、不全面性危害
①体操:基本体操、竞技体操、艺术体操、团体体操对神经系统作用效应大。但对心肺功能作用小,甚至有危害、对骨刺激大加快骨骺愈合。
②游泳、中长跑、超长跑、对心肺功能效应大,但对神经系统作用小。
③举重、投掷;容易出现身体局部肌肉增大,造成发育不平衡的畸形。
四、个别对待原则
不同年龄、性别、发育状况、训练水平对环境的适应和刺激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运动手段、不同的运动量、不同的运动强度和难度来达到相同的锻炼目的。
所有不同人群体育卫生锻炼卫生要求也不同
儿童少年体育卫生
一、体育锻炼对儿童少年的影响
(一)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二)对心脏血管系统的影响;
(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四)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二、儿童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一)生长发育的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
(二)生长发育的速度呈现波浪式,从出生到停止生长有两个生长加速期。
(三)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和统一:性生长发育一次或两次生长高峰的规律,一次高峰的有:神经、淋巴、生殖,两次高峰的有:循环、血液、呼吸、消化、运动等。
三、青春发育期
(一)青少儿身体的形态发育
匀速增长阶段:男生:7-11岁;女生:7-9岁;快速增长阶段:男生:12-15岁;女生:10-12岁;缓慢增长阶段:14-18岁;稳定阶段:19-21岁
(二) 青少儿身体机能发育
(三)青少儿身体素质增长
1、速度素质
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灵活性高,是发展速度素质的最佳时期,适合于动作频率快,反应迅速的练习,如短距离游泳,乒乓球等。
2、力量素质
据调查,男子的力量素质,7~19岁随年龄增长而增长,19岁达到高峰,并可保持到22岁,然后逐渐下降。 女子则表现为阶段性变化,如腹肌力增长,12~13达到高峰,14岁下降。17岁下降到最低值,18岁由开始回升,21随后又有下降。
爆发力女13~14岁、男15~16岁得到较充分的发展,一般16~17随时增长力量的最好时期,具有适应运动的能力。训练可近似于成人。
3、柔韧
对柔韧性要求高的项目,如武术、体操、游泳等,可早期进行专项训练.
4、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发展较晚,一般20岁前后,女子早一点,身体发育成熟时,耐力发展可达到高峰。
5、灵敏与素质 10~11岁提高明显,13~14岁发展灵敏素质取得好效果。
四、儿童少年的体育卫生要求
(一)根据运动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1防止儿童少年的脊柱、胸廓、骨盆及下肢骨的变形,养成正确的站、立、跑、跳姿势,防治长时间站立和负重,严格控制静力性用力活动。
2、确保儿童少年四肢发育均衡和脊柱形态正常,注意全身的均衡发展。(乒乓球、投掷、自行车)从事某些肢体非对称的运动项目时,如乒乓球、网球、投掷等要注意对侧肢体的锻炼。
3、儿童少年减少在坚硬场地上运动。脊柱缓冲小,骨骺损伤、骨膜损伤、骨化提前和骨盆发育异常。
4、儿童少年不要过早地从事专项力量练习。防止造成腿与足的变形及下肢骨化早期完成,妨碍身高的增长。此外,儿童的屈肌张力较伸肌的张力强,因而要加强伸肌的力量练习,同时也要加强深层肌和小肌肉群发展练习
5、儿童少年骨正处于生长旺盛时期,对钙、磷需求多;
6、儿童少年关节活动幅度大,柔韧性好,宜进行柔韧性练习,力量和柔韧同时练,防治骨骺损伤、关节软骨和韧带损伤。
合安排运动负荷,强度稍大,密度要小,间歇次数要多,练习时间要短。减少长时间紧张的运动,负荷过大的力量性练习,以及消耗过大的耐力性练习。
1、多采用直观教学和示范教学手段,多做模仿性练习。
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分化不完善,小肌肉群发育较迟,故不宜要求他们做过于复杂、精细动作。
2、青春发育期要适当减少要求平衡能力较高的动作,对女生鼓励运动,对男生加强防伤观念和组织纪律性教育。同时要加强保护措施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四)个别对待
四、青少年早期专项训练问题 18-20岁达到最好成绩,游泳、体操更早。
(一)早期专项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1、儿童少年的身体结构和机能上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发展潜力。
2、身体运动素质的发展存在年龄特征:
10岁前:柔韧;10-12岁:速度;12-13岁:力量;14-15岁:耐力。
(二)早期专项训练的适宜年龄
游泳、武术、体操:5-8岁;
球类、跳跃等项目:10-12岁;
长跑、举重:15-16岁。
(三)早期专项训练运动负荷的安排
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强度可稍大、密度要小些、注意间歇休息。
(四)早期专项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身体全面训练;
2、不应急于要求出成绩;
正处于身体全面发育时期,在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时,必须贯彻全面训练原则,不应片面地强调过早地从事专项训练。
女子体育卫生
一、女子发育的一般特点
女子一生可分为六个时期,即新生儿期、幼儿期、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和老年期。
在体形方面,女子肩胸部较窄,臂肌力量弱。女子体型为上窄下宽,不易承受较大重力。但女子重心较低,稳定性大,有利维持平衡。 女子全身脂肪多,耐寒能力强。但下腹部对寒冷刺激很敏感,故在寒冷季节锻炼及月经期要注意下腹部的保暖。
二、女子的一般体育卫生要求
(一)中学体育课应男、女分班(组)上课。
(二)运动负荷要小。
(三)女子肩部较窄,臂力较弱,要注意循序渐进和发展上肢力量及加强保护。
(四)根据女子身体重心较低、平衡能力较强、柔韧性较好、爱美和善于表现等体型与心理特点,女子宜于进行艺术体操、高低杠、平衡木、自由体操和健美操等项目的练习。
(五)女子不宜过多做从高处跳下的练习,地面不可太硬,并注意落地姿势。 (六)根据青春发育期女性心理特点,要注意引导和启发她们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女子月经期的体育卫生
(一)一般在月经期间身体的反应力、适应力、肌肉力量、神经调节的准确性和灵活性等可能下降。运动负荷安排应小些,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宜参加比赛,特别是对于月经初潮的女少年。
(二)月经期间还不宜游泳或盆浴。
(三)月经期应避免做剧烈的、大强度的或震动大的跑跳动作造成经血过多或引起子宫的位置改变。
(四)对月经紊乱以及痛经的女生,月经期间应暂停体育活动。
(五)对身体健康、有一定训练水平的女运动员可安排一定量的运动训练。
五、运动与妊娠、分娩
六、年期的体育卫生
(一)时时保持心情愉快
(二)加强自身医务监督:出现更年期综合症和肿瘤发病率较高,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阴道炎等也经常发生。
(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使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正常,保护机体免受外界刺激,有助于身心健康和防治更年期综合症。
中年人体育卫生
中年通常指35~60岁这一年龄阶段。
各组织器官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生理机能逐渐下降;身体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步下降,抵抗疾病的能力逐渐降低;各种疾病的患病率逐渐上升。
加强中年人的体育保健工作,是确保身心健康,延长生命,提高工作能力、效率与年限的关键。
一、体育锻炼对中年防病健身的意义
(一)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使骨骼增粗,骨皮质增厚,防止骨质疏松及骨折。
防止脊柱、胸廓的变形和椎间盘的萎缩,同时增强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和牢固性,从而有效防止颈、肩、腰、膝等骨关节的退行性病变。体育锻炼使肌肉中毛细血管增加,血液供应充分,肌纤维变粗,防止肌肉萎缩,并且增加肌肉力量。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