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造法式》课程讲义教学提纲课程名称:中国传统营造技术类别:非学位课程学分:2考核方式:论文适用专业:建筑历史及理论、建筑设计及理论以及城市规划、园林等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
预修课程:中国建筑史(本科)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及其理论水平:了解本课程及其相关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对古建筑木构架体系的发展、宋代以来的大木作制度有初步认识,为调查、测绘、修缮、设计和历史研究提供基础。
书目一、目录与文献检索类1 《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1900-1990》,科学出版社20002 王镇华《中国建筑参考书目初编》,台湾《建筑师》1980(3,4)3 黄健敏《中国建筑研究书目初编》,台湾《建筑师》1981(10)4 王其明《中国建筑图书书目初编》,(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古建专业讲义)注:2-4见《古建园林技术》合订本四附录《中国建筑文献的三个书目》5 刘敦桢郭湖生等辑《中国古代建筑史参考书目(初稿)》注:/二、通史、综合类书目1刘敦祯《中国古代建筑史》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3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4《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5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6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7中国民族建筑(一-五)8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三、重要的连续出版物书目1《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一-七卷)2《建筑历史研究》(1-3辑)(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建筑历史研究所)3《建筑史论文集》(1-14辑)(清华大学建筑学系)4《建筑历史与理论》(1-7辑)(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5《建苑拾英》(一-三辑)四、文集书目1《梁思成文集》(一-四)2《刘敦祯文集》(一-四)3《梁思成全集》(一-九)4《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7《罗哲文建筑史论文集》8《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东南大学建筑学系)9《建筑史研究论文集1946-1996》(清华大学建筑学系)10龙庆忠《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11《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论文集》(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12《王世仁建筑历史理论文集》文献一、建筑史学综述文献1陈明达《古代建筑史研究的基础和发展》,《文物》1981(5):69 ~ 74页;2郭湖生《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发展概况》,见:《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论文集》1986;3萧默《当代史学潮流与中国建筑史学》,《新建筑》1989(3);4陈薇《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中的前导性突破-近年来中国建筑史研究评述》,《华中建筑》1989(4);5陈薇《天籁疑难辨历史谁可分-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谈》,见:《建筑师》(69);6常青《世纪末的中国建筑史研究》,见:《建筑师》(69);7王贵祥《关于建筑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见:《建筑师》(69);王贵祥《方兴未艾的中国建筑史学研究》,《世界建筑》1997(2)80页;8吴良镛《关于中国古建筑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建筑学报》1999(4);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引论部分(1999);9杨鸿勋《中国建筑考古学概说》,见:《建筑史论文集》第12辑,2000(4),152页。
二、《营造法式》相关文献1李诫《营造法式》(商务版或中华书局版)2《工程做法则例》(《古建园林技术》连载)3姚承祖《营造法原》4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5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6王璞子《工程做法注释》7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8陈明达《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战国-北宋)》9陈明达《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南宋-明、清)》,见:陈明达《陈明达古建筑与10雕塑史论》,235页。
10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11潘谷西《〈营造法式〉初探(一)》,《南京工学院学报》1980(4),第35页;12潘谷西《〈营造法式〉初探(二)》,《南京工学院学报》1981(2),43页;13潘谷西《〈营造法式〉初探(三)》,《南京工学院学报》?;14潘谷西《关于〈营造法式〉的性质、特点、研究方法-〈营造法式〉初探之四》,《南京工学院学报》1990(5)15张十庆《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东方建筑研究》上)16张十庆《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见:郭湖生《东方建筑研究》(上册),30 ~ 52页。
17张十庆《〈营造法式〉变造用材制度探析》,见:《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122页。
18张十庆《〈营造法式〉研究札记—论“以中为法”的模数构成》,见:《建筑史论文集》第13辑,111页。
19张十庆《古代建筑的设计技术及其比较―试论从〈营造法式〉至〈工程做法〉建筑设计技术的演变和发展》,《华中建筑》1999(4),92页。
20徐伯安《营造法式斗栱型制解疑、探微》(《建筑史论文集》7辑)21徐伯安、郭黛姮《营造法式术语汇释-石作、壕寨、大木作制度部分》(《建筑史论文集》6辑)22朱光亚《探索江南明代大木作法的演进》(《南京工学院学报》1983)23王贵祥《√2与唐宋建筑柱檐关系》(《建筑历史与理论》3-4辑)24王贵祥《关于唐宋建筑外檐铺作的几点初步探讨》,《古建园林技术》1986(4),8 ~ 12页;1987(1),43 ~ 46页;1987(2),39 ~ 43页。
25王贵祥《唐宋单檐木构建筑比例探析》,见:《营造》,226 ~ 247页。
26何建中《营造法式材份制新探》,见:《建筑师》1991(43),118 ~127页。
27王其亨《〈营造法式〉材份制的数理涵义和审美观照探析》,《建筑学报》1990(3),50 ~54页。
28杜启明《宋〈营造法式〉大木作设计模数论》,《古建园林技术》1999(4),39 ~ 47页。
29韩寂,刘文军《对〈营造法式〉八等级用材制度的思考》,《古建园林技术》2000(1),18~ 21页。
第一讲导论一、概念辨析1、中国营造法式:中国古代建筑(城市、园林)的设计法则、规律。
2、《营造法式》:北宋官修的建筑设计、加工、管理的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包括设计、工料、劳动定额、标准图)。
3、跟建筑一词有关的几个汉字语源义:1)建,设立,竖立,树立,建造(后起义,北魏)2)筑,版筑3)营,经营,料理,谋求,建造4)工,工艺,工匠,手艺5)建筑,连用为一词,始自近代(日本?),古称营造(含策划、设计、建设之全过程)6)建筑师,古称匠人,百工之一;若官职,称将作监等7)法、式、律、令8)造、样、作二、中国建筑史的历史发展1、几个重要的年代:1)(1929)1933:乐嘉藻《中国建筑史》(分类史)2)1937,2:(日)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商务,东洋建筑,至隋)3)1929-1945:朱启钤,中国营造学社4)1944: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编年史)5)1959-1978:刘敦祯主编《中国建筑史》2、“三阶段”说:1)一般以1945年中国营造学社的解散,1980年刘敦祯主编《中国建筑史》的出版为标志,客观上和政治时代重合;2)起源时期的背景:五四运动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民族主义,三十年代本土考古学的兴起,文献与实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内容上:以官式大木建筑为主(后期,城市、住宅和园林)。
方法上:旧学根基和新方法结合;3)80年代以后,内容的扩大和深入:民族和地方。
方法的不成熟:边缘学科的学术范式难以确立。
三、中国建筑史的学科知识体系现状基本上是类型学体系。
编年史教科书仍是按朝代划分的类型学体系。
1、现有的一般类型学体系:1)功能类型(形式一致性):宫殿、王府、衙署、坛庙、寺观、住宅、陵墓、长城、桥梁、书院、会馆、祠庙等;2)形式类型(技术一致性):宫室、楼阁、亭台、廊、桥梁、塔幢、牌坊、小品等;4)技术、材料类型(木构为主):木、土、石、砖、金(铜)、帐幕等;5)细部处理:装饰、装修、工艺6)艺术设计(造型和空间):比例、尺度等;7)技术:结构的力学性能,防灾8)制度与风俗:法律、官制、风水尺法与工匠体系、民俗。
9)文化、美学、艺术、哲理。
2、现有类型学体系的问题:1)内容上:作为古建筑研究核心内容之一的木构架体系,其发展演变的规律没有彻底解决;2)形式框架上:稳定性问题,主体(民族)及其时空(历史和地域)的变迁,类型的演化;3)解释系统上:社会文化与建筑活动、建筑形象的具体关联问题。
3、建立建筑史学新学术范式:1)局部性:从地域的深入研究开始;讨论:理论化的官式和大一统的模式。
例:明清家族制度和明清合院式民居的简单化对应模式。
2)历史性:引入时间因素;讨论:不受断代的限制。
3)开放性:面向解释;讨论:实例的有限性(和考古学不同)。
4)互动性:建筑史学与人文历史学科双向建构。
讨论:新学术和新材料、新方法。
四、营造法式研究的历史、意义与知识体系1、历史成果(1949年以前):主要反映在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成果上,如1)整理出版《营造法式》、《营造法原》等;2)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3)大量报告和测绘资料。
2、历史成果(1949年以后):整理出版主要在1980年以后,1)出版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2)陈明达《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战国-北宋)》和《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3)王璞子《工程做法注释》4)徐伯安、潘谷西、傅熹年、张十庆、王贵祥等。
3、研究意义:广泛意义上的营造法式,作为设计规律,作为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全面研究建筑文化现象,不能缺少中间这一环。
讨论:营造法式的非技术性:意识形态化数理关系反映等级制度;空间造型反映生活方式等。
古建筑的技术实现:经验修正;等级系列的拟合(等级—规模—荷载—构件截面)4、营造法式的知识体系:1)现有教材的特点:以木结构的单体设计规律为主,以大木作制度为主,以宋代以后为主,以汉族官式,文化核心区(中原-江南)为主。
2)现有教材的简单化的三分模式:平面:间-院-群;立面:台基-屋身-屋顶;空间:穿斗-抬梁-井干。
四、本课程对营造法式的研究1、仍以木结构的单体设计规律为主,群体、园林、城市待研究;2、在木构架体系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唐宋以来的大木作制度;3、注重概念和知识体系的辨析;4、结合实例、实践(测绘、修缮、鉴定)进行分析。
第二讲古建筑木构架体系发展一、概念辨析1、木结构:作为现代建筑学术语的结构,指维持强度或稳定性的力学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有多种结构类型:木、砖、石等及其混合结构类型,从历史上看,以木结构和木混合结构为主,其共同点是有具支配地位的木构架体系;2、木构架:主要作为形态学术语的木构架,指木构件(结构或构造)的空间组合体系。
区分这二者,为了行文方便,也为了突出古建筑大木作研究的形态学意义;无论是传统建筑的三分法(穿斗-抬梁-井干,刘敦祯),还是唐宋殿堂建筑三分法(佛光寺式-奉国寺式-海会殿式,陈明达),都主要是在形态学意义上使用木构架、结构形式这些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