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与肥料课件

土壤与肥料课件

17
1.2土壤化学性质与林木生长
土壤酸度
土壤养分元素
土壤有机质
18
土壤酸碱度
酸性或碱性环境直接伤害林木组织
pH值小于3.5或高于9,多数植物根细胞的原生质受到损 害。 针叶树:3.7~4.5;阔叶树5.5~6.9;大于8.5多数树种难以 生长。
影响矿质盐分溶解度,从而影响植物养分的有效性
土壤酸度一般在pH6~7时,养分的有效性最高。
花岗岩上发育的土壤呈沙壤质或壤质,通透性能好, 呈微酸性反应 石灰岩上发育的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质地细。
母岩影响森林树种的优势程度
我国华北山地,砂岩、页岩形成的酸性土上,油松占 优势;石灰岩形成的微酸至碱性土壤上,油松渐少而 以侧柏占优势
7
母质
冲积母质:常见母质类型,在该母质上 发育的土壤,土层深厚,养分适中,土壤 理化形状好,适应于多种植物的生长。 坡积母质:指山坡上的岩石经风化而成 的岩屑,受外力作用(重力、雨、雪、水) 由高处搬运至山坡的中下部而成。在该母 质上发育的土壤,通透性较强、淋溶性强, 盐基不饱和,盐基离子多以二、三价居多, 适于林果类植物的生长。
8
母质
湖积母质:由河流汇流作用,携带细小颗粒至 湖洼, 以及湖水中的水生藻类及动植物遗体经湖水泛滥后,静 水沉积而成。特点:质地粘重,腐殖质含量高。 黄土母质:黄土多为第四纪沉积物,在干旱及半干旱 条件下,由于风化作用,细小颗粒经风力搬运沉积而成。 特点:颗粒磨圆度高土层厚,CaCO310~15%。 黄土性母质(次生黄土):是黄土经水流侵蚀搬运沉积 而成。特点:土层厚、无层次、颗粒细小。
影响微生物活动而影响养分有效性和植物生长
如细菌在酸性土壤中的分解作用减弱;固氮菌、根瘤菌 等不能在酸性土壤中生存,使许多豆科植物的根瘤在土 壤酸性增加时死亡,它们只能生长在中性土壤中。
19
树木对养分元素的适应
耐瘠薄:马尾松、油松、樟子松、侧柏、 蒙古栎、刺槐; 不耐瘠薄:白蜡、榆、槭、 杉木; 中等:落叶松、山杨等。
23
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或还原者,使有机物 质腐烂,释放出养分,促成了养分循环 某些细菌、真菌与某些植物形成根瘤和菌 根,可以改善土壤营养状况 微生物残体增加有机质; 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构成腐生食物链的营 养级。 某些细菌和真菌是森林病害的病源。
24
根围区
指微生物种群数量和种类受根影响的那一
土壤水分不足影响幼苗的存活和树木高、径生长; 土壤水分过多,引起有机质的嫌气分解,产生H2 S及各种 有机酸,对植物有毒害作用,并因根的呼吸作用和吸收作用 受阻,使根系腐烂
13
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主要来自大气。 土壤中,植物根系、动物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和 有机质的分解,不断消耗O2,放出CO2,使土壤空 气中O2和CO2的含量明显不同于大气。土壤中O2 浓度一般为10~12%,CO2一般在0.1%左右,这些 浓度随季节、昼夜和深度而变化。 土壤中的高CO2,一部分以气体扩散和交换的方式 不断进入地面空气层,供植物叶利用,另一部分 直接为根系吸收。如果土壤中CO2积累过多,达到 10~15%时,将会阻碍根系生长和种子发芽;若 CO2浓度进一步增长会阻碍根系的呼吸和吸收,甚 至因呼吸窒息而死亡。
剖面中根系和石砾较多,含有大量依赖于森
林生存的土壤生物。
树木根系是森林土壤区别性的组成成分
36
土壤形成
各种 风化 作用
母质 地形 地形 生物 生物 气候 淋溶层 气候 腐殖层 时间 淀积层 时间
A层 B层 C层
母质层
母岩层
石头
母质
自然土壤
37
森业土壤
有机体 微生物 分解 绿色植物 合成
土壤形成的 实质是地质 大循环和生 物小循环的 矛盾与统一
钙质土壤指示植物蜈蚣草 (Pteris vittata Linn.)
30
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
盐碱土植物和沙生植物
大多数植物和农作物适宜在中性土
壤中生长。 生活在盐碱土中的植物和沙基质中 的植物,分别归为盐碱土植物和沙 生植物。
31
盐土 植物 分类
盐节木 (1)聚盐性植物 这类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 生长,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可 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 体内而不受伤害。 该类植物原生质对盐的抗性强, 极高的渗透压。 黑果枸杞
22
1.3土壤生物
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根系。
土壤微生物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 和藻类。
土壤动物通常分为大、中、小型三种。
综合作用为机械粉碎:纤维素和木质素经嚼食后分解为排 泄物,可供微生物再分解利用。
林木根系死亡后增加土壤下层的有机物质和阳离子 交换量,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根系腐烂后其孔道可 改善土壤通气性,利于重力水下排;根系分泌物、 根际周围的微生物均能促进矿物和岩石分化。
20
土壤有机质
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遗体、分泌物、 排泄物以及它们的分解产物组成的。 森林中植物的地上、地下凋落物是土壤 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土壤养分的保存、土壤结构、质地的改良、
土壤酸度等。
21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土壤有机 质可分成腐殖质(humus)和非腐殖质。 非腐殖质是死亡动植物组织和部分分解的组织。腐 殖物质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 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 腐殖质是植物营养的重要碳源和氮源。还是异养微 生物的重要养料和能源,能活化土壤微生物。土壤 微生物活动旺盛,给植物提供丰富的养料。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保水、供水、 通气、稳温也有重要作用,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 酸性土植物(pH<6.5)、中性土植物(pH6.5-7.5)和 碱性土植物(pH>7.5)。 根据植物对土壤中矿质盐类(如钙盐)的反应分为 钙质土植物、嫌钙植物。
根据植物对土壤含盐量的反应分为:盐土植物
和碱土植物
27
树种对酸碱度的适应
酸性土:马尾松、映山红、赤
养料元素土壤体 风化 作用
淋溶 作用
岩石 沉淀作用
38
江海
土壤剖面
从地面向下挖掘的一段垂直切面。土壤剖面 的构造(或土体构型),是指从上到下不同土 层的排列方式。
39
土壤层次
大致与地表平行的土壤层次---土层。在土壤形成过 程中所产生的土层叫发生学土层(河滩地的土壤层 次只叫土层,流水携带因重力分离沉积下来)。可 用下列基本图示予以说明 。
土温过高,也会使根系或地下储藏器官生长减弱。
土壤温度高低还影响根系形态
土温影响了矿物质盐类的溶解速度、土壤气体交换、水 分蒸发、土壤微生物活动以及有机质的分解,而间接影 响植物的生长。
16
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影响植物的吸水力和水
分在土壤中的粘滞性
植物从温暖土壤中吸水要比冷凉
土壤中吸水更容易。 生理性干旱
部分土壤。
根向周围土壤分泌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
氨基酸,使根微微生物的数量大大增加。
根围微生物含有大量的固氮菌。
有些根围微生物还能分泌生长调节物质,
改善根的生长状况。
25
影响根系分布的因素
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湿度和通气性 土壤温度 土壤养分 根系竞争或相互作用
土壤化学性质
26
1.4植物对土壤的适应类型
14
土壤空气
土壤水分过多,尤其是地下水位过高,会使土壤缺 乏O2和提高CO2含量,阻碍根呼吸和吸收养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积水和透气不良的情况下,土壤空气含量可降到 10%以下,抑制植物根系呼吸。
土壤通气程度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动 情况,进而影响植物的营养状况
通气不良,抑制土壤中好气微生物活动,减慢了有机物 的分解与营养物的释放;通气过分,使有机物分解速度 过快,养分释放太快,而腐殖质形成减少,不利于养分 的长期供应。
度、坡向、坡位
10
土壤质地
根据土壤质地,土壤可分为三大类
砂土土壤颗粒较粗、土壤疏松、粘结性小,通气 性能强,但蓄水性能差,易干旱,因而养料易流 失,保肥性能差 壤土质地较均匀,土壤不太松,也不太粘,通气 透水,是适宜性较好的土壤 粘土颗粒组成细,质地粘重结构致密,湿时粘, 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透水透气性能差
土壤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
土壤中既有空气,又有水分,正好成为生物进化过 程中的过渡环境。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
土壤提供了植物生活的空间、水分和必需的矿质元 素。
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
土壤中大量的微生物和小型动物,对污染物都具有 分解能力。
3
土壤位于陆地生 态系统的底部, 具有营养物传递 系统,再循环系 统和废物处理系 统,是陆地生态 系统的基底或基 础。在土壤中进 行的两个最重要 的生态过程是分 解和固氮过程。
32
盐穗木
(2)泌盐性植物
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 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
它们吸进体内的盐 分不积累在体内, 而是通过茎、叶表 面上密布的分泌腺, 把所吸收的过多盐 分排出体外,这种 作用称为泌盐作用。
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
33
(3)不透盐性植物
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 所以他们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上,但在一定 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几乎不吸收或很 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抗盐植物)。 如盐地紫菀、盐地凤毛菊等 植物细胞的渗透压也很高。
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4
1土壤对林木的影响
土壤物理性质与林木生长 土壤化学性质与林木生长 土壤生物与林木生长 植物对土壤的适应类型
5
1.1土壤物理性质与林木生长
母岩 土壤厚度 土壤质地 土壤结构 土壤水分 土壤空气 土壤温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