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张宛丽高鸽内容提要:本文集中探讨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出现的“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
笔者通过我们参加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获得的第一手经验资料的分析,并引证第二手经验资料及相关统计资料,首先,验证了我们于2002年的研究发现,即一个类似于一般工业化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新中间阶层”正在崛起。
继之,我们发现:⒈受到中国社会结构双重转型——即由传统农业社会结构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结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的制约和影响,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出现的“新中间阶层”,在其阶层构成上显示出独特的异质性,即一是受到权力授予关系、市场交换关系及社会关系网络这三种社会地位资源配置关系的作用而具有的地位评价上的不一致性;二是内含了一个拥有一定私有生产资料、占有一定雇佣劳动、具有一定私有财产关系的“私营企业主”特殊阶层.⒉受这三种社会资源配置关系的影响,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来源可区分为三种进入渠道,即由权力授予关系所作用的行政型进入、由市场交换关系所作用的市场型进入和借助社会关系资本作用的社会网络型进入。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继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进的一系列体制改革,如企业制度改革、干部及人事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促进了中国社会结构向着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演进。
其结果,社会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上升;社会分工的职业专业化程度开始增强,一大批新型的现代性职业开始出现,如“办公室白领”、“私人律师”、“注册会计师”、“柜台收银员”等;随即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与重组,出现了一些新的“准阶层”——正在分化演变中,尚未完全定型的社会利益群体,“白领阶层”即是如此。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社会阶层,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报告并强调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江泽民,2002年)。
而在2004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及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培养中等收入阶层”(新华社电,2004)已成为出席两会的代表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对这一社会分化现象,笔者于本文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使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实证资料①及笔者所作的访谈资料,引证相关统计数①此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课题主持人为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陆学艺研究员)于2001年11~12月在全国12个省及直辖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黑龙江、河北、河南、江西、四川、贵州、内蒙)73个区县收集的问卷调查数据,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对象为16~70岁人口,获取的有效样本为6193。
经加权处理后,此调查数据的样本分布在基本的人口信息和主要的个人社会经济背景信息方面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布极为接近,这表明此数据有很好的代表性。
在此次调查样本中,有5.4%是在校学生。
由于对在校生无法进行职业和收入水平的归类,本文依据四个指标进行的据,分析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崛起的社会背景,在此基础上,集中探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导致的双重社会结构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社会结构变迁,是否如同世界上那些早发现代化国家出现了一个“新中间阶层”?其阶层构成特征是怎样的?中产阶层归类排除了在校生样本,因此,对中产阶层比例的估计,是指在16~70岁非学生身份的人口中中产阶层所占比例。
我们把16~70岁非学生身份的人称之为适龄社会人口,与16岁以下和70岁以上的人相比,他们在各个层面的社会生活中参与程度更高,在社会、经济、政治领域也往往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此抽样调查数据中16~70岁非学生样本的数量为5860,本文中的所有数据分析都采用了加权数据。
参见李春玲,2004,同前,第58页。
一、社会中间阶层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背景㈠“新中间阶层”的概念“新中间阶层”是和“旧中间阶层”相对立的概念。
在社会阶层研究中,“旧中间阶层”通常指产生于前工业革命初期诸如小农、店主、独立经营者等小资产者和自雇者,他们以来自己借以谋生的财产所有权独立经营(丹尼斯·吉尔伯特、约瑟夫·A.卡尔,1992:79)。
而对于“新中间阶层”的界定,在不同学派的理论中,颇有差异。
然而,研究者们对“新中间阶层”的特征在一些方面却取得了共识,可概括如下:⒈职业构成以脑力劳动职业者为主;⒉具有较高学历,接受过专业化训练;⒊以工资、薪金谋生的被雇佣者;⒋程度不同地拥有对劳动过程的直接控制权,对社会公共事务一定的发言权及影响力;⒌政治态度温和、保守,追求民主、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社会意识形态;⒍生活方式、行为教养以上层社会为马首,讲究格调、品位;⒎价值观念上强调自我成就、自我实现;⒏拥有体面生活的私有财富、闲暇时间及消费能力(如私家车、私产房、携家人旅游、度假,等等)。
其最核心的特征是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而更多依赖“组织资本”(即管理权力)和“文化资本”(即专业技能)来获得其社会地位。
归纳西方社会理论不同学派的有关认识,可见出三个分析视角:一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以下简称新马)社会阶级论的“新中产阶级”观;二是多元社会分层理论的“新中间阶层”观;三是主观分层的“新中间阶层”观①。
就新马社会阶级论观之,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或曰“后工业社会”中的“靠工资谋生”、以占有较多的知识资源为资本提供劳动的各种、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公职人员,被称为“新小资产阶级”、“新中产阶级”、“新中间阶级”。
对之,在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中,一般使用“中产阶层”、“新中间层”的分析概念。
而从主观评价的“中间阶层”认同观分析,则国民多以“中间阶层”的归属意识,认同其生活价值观及行为规范,形成对所在社会是“一个平等化程度很高”的社会认①限于篇幅,恕此不祥述这三种视角的主要论点,参见张宛丽,2002年7月,《对现阶段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江苏社会科学》第4期。
同。
新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或曰社会意义而言,不同的理论流派各有不同的认识。
基于马克思“阶级斗争”的冲突论者均坚持认为,新中产阶级是游动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一个不稳定的、不断向上下两极分化的阶级,且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维持统治阶级确立的社会秩序的一个从属阶级。
而基于“阶级竞争”的功能论者的观点则认为,这是一个促进社会发展、对社会结构具有稳定功能的社会主体力量。
“新中间阶层”的出现,映射出现代社会结构中社会地位分层系统的公平性趋势,即:一方面,在社会资源分配及结果中,由原有的社会财富、权力控制在一小部分社会上层而社会大众被控制于其下的“金字塔型”结构,转变为社会财富、权力可以为更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分享的“橄榄型”结构;另一方面,社会成员通过自身的后天的努力——如接受现代教育等,改变原有贫穷生活境遇、被控制的低下地位的可能性增加,而较普遍享有向上流动“过上体面生活”的发展机会。
因此,新中间阶层的崛起对对缓和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发展并稳定公正、有序的社会利益格局,从而为使工业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分享,具有积极的促动作用。
在此意义上,亦被称为具有现代社会“稳定器”与“安全阀”的功能意义。
㈡新中间阶层产生的社会背景当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写道,资本主义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大于其前期人类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蓄势待发时期。
但在其后的150多年间,西方社会经历了继1760-1840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二次(1840-1950年)和第三次(1950年至今)工业革命。
在现代化社会结构变迁中,各工业国都出现了左右其社会发展的社会力量——不同于资本主义初期阶段的“新中间阶层”(参见叶念先,1990,第28-30页)。
虽然他们各自的国情不同,然而随着工业化社会结构变迁,新中间阶层的崛起却有着一些相似的重大社会背景。
⒈“现代”工业的出现1909年人类第一次以相应的理论知识为指导,以合成技术制成了合成氨;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对化肥与炸药的需求,催生了第一个“现代”工业——化学工业。
自此,科学、技术摆脱了以往的“发明”的个性化、经验性、分散性,成为现代工业的直接动力,并逐步孕育、发展成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信息经济”或曰“后工业社会”中的一些主导产业,如高科技产业;并使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向着社会结构的核心方向迅速发展,开启了知识分子“精英化”的新时代。
⒉产业结构由传统工业向现代产业转移社会产业结构也相应地出现了由传统工业向现代产业的转移。
“大企业”出现了;公司得到广泛发展,遍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
如在1897-1911年间,美国4227个公司合并为257个公司,先后成立了年产百万辆汽车生产能力的福特汽车公司(1903年)、通用汽车公司(1908年)(托马斯·K·麦格劳,1999/1997:612-613)。
⒊由生产性社会转向消费性社会自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大众消费品领域出现,汽车、收音机、家用电器及电视机等耐用消费品成为日常消费品的主流。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后工业社会”,录像机、移动电话、个人电脑等“信息化产品”引领着日常消费品的潮流(托马斯·K·麦格劳,1999/1997:15-16)。
大众消费品领域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第一次由生产性社会转入到消费性社会。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下层阶级(如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导致了消费领域的阶层分化。
⒋职业结构中“白领”职业比重超过了“蓝领”从19世纪中期起,社会职业结构中的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员及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的比重迅速增加。
来自1870-1992年四个不同时点的就业构成统计,显示了日本、美国、德国、英国这四个国家职业结构均发生了农业及就业人员比例急剧下降、工业就业人员逐渐减少、服务业就业人员迅速扩大的重大变化。
这些国家均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就业结构中,现代服务业超过50%,成为主要产业(参见表1)(托马斯·K·麦格劳,1999/1997:610)。
表1 日本、美国、德国、英国职业结构构成统计单位:%1870年1913年1950年1992年农业工业服务业农业工业服务业农业工业服务业农业工业服务业日本7030 0 60 19 21 45 2510 30 60美国43 34242533 42 10 32 58 0.5 2570德国41 38 21 38 47 25253738 0.5 35.5 60英国253738 10 45 45 0.545500.525.570伴随着上述变化,世界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新中间阶层”(亦被称为“新中产阶层”,“新中产阶级”),其主干为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者、大、中小企业主构成的白领职业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