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与经济政策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就是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的隐患,发展的背后我们付出了太多的代价,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就业困难、贫富差距……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不能够持续,能不能成功转型?近来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议论的热点。
中国经济能不能够持续发展和怎么样才能持续发展的问题,就成为一个不但关系中国自身的兴衰,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今后走向的世界性问题。
面对现实,我国应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呢?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第一性的,是基础的、充分的、经常的;而政府宏观调控则是第二性的,是有限的、高层次的、相机的。
因此,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总是相辅相成的。
政府宏观调控最主要的工具和手段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就是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和工具,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目标的过程。
应如何通过加快财政改革,加大市场体系的构建力度,实现制度创新,同时又在加快体制改革中完善财政政策体系,使之与经济转型相互促进?
财政政策应以推进根本性经济结构转变为重点。
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若干根本性的经济结构转变,而这也决定了财政政策的重点。
首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供给结构;必须增强科技创新、生产率提高以及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高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的总量和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重,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其次,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现代化;使金融、技术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成为支柱产业,并在全球产业链中稳固地占据高端环节。
再次,必须调整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使国内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为均衡;在现有基础上必须显著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四,必须促成不同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经济更为均衡地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显著的地区差异。
第五,必须保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六,必须在效率基础上,通过制度化的再分配调节,实现收入财富分配的相对公正,使社会公众共享经济发展的福利。
最后,推动高、低能耗
部门资源配置结构调整,如果单纯采用放开能源价格的手段,资源配置于各个部门的回报水平都会降低,其结构调整效应是由高、低能耗部门回报率降低幅度不同来实现的。
采取结构化的财政政策,在放开能源价格同时进一步对低能耗部门实施补贴,会显著地提升低能耗部门相对高能耗部门的资源回报水平,从而有效引导资源配置于低能耗部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财政政策对消费和投资的调控。
总体看,我国国民经济总需求结构不均衡,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不足,扩大消费是财政调控在长期内必须坚持的目标。
扩大消费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社会整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二是扩大边际消费向较高阶层的可支配收入。
我国社会较高的储蓄倾向是由较大规模的预期保障性支出以及较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所决定的,因此提高消费倾向的最主要措施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再分配体制,包括在制度上消除城乡、地区间收入差距。
财政政策的运用,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对各市场参与者决策和交易行为形成诱导和激励,而不是以政府决策和收支取代个体在市场中的决策和收支。
政府直接就资源配置进行的决策和相关财政收支往往缺乏效率约束,而且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会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或者形成政府和企业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格局,造成资源浪费。
比如在推动全社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时,政府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应更多地进入基础研究领域,与企业对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投入形成互补关系。
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是通过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等政策工具,影响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股价等中介目标,间接作用于产出、物价水平等最终目标。
转型期的中国经济面临着许多难题,中国的经济改革又具有典型的“渐进式”特点,在改革、转型的复杂宏观背景下,我们不应该奢望能通过一个简单的“规则”来实施货币政策操作,中国的货币政策规则不应该失去“相机抉择”的特征。
而通货膨胀目标制规则正是这种能使“相机抉择”和“规则”型货币政策并存、并以“规则”型货币政策成分为主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第一,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体制,明确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主从地位。
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应避免由于过多关注汇率波动而造成以汇率取代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名义锚的问题。
第二,提高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分析预测能力和水平,合理选择通货膨胀盯住目标。
为了有效地推行通货膨胀目标制,首先必须能准
确地预测通货膨胀水平。
第三,进一步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以稳定社会公众的市场预期。
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大力发展中国的金融市场。
完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技术准备工作,加强和完善我国的通货膨胀统计和金融统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