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脉诊
第五章 脉 诊
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用手 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 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 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疾病,辨 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谈到中医,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老中医 神态安详地迷起眼睛,将三根手指搭在 病人的手腕部位,停留片刻后,便告诉 病人你患了什么病,应该如何进行治疗 等等。病人听后,如果说得准确,便会 连连称奇,信服有加。如果说得不准, 便会认为医生的医疗水平差。
(3)单总按
定义:三指的整体与分部运指
作用:总按——体察寸口总体特征和 三步整体关系;单诊——体察三部局 部特点。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 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 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 且易哭闹,不合作。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四)平息
指诊脉时呼吸平静、调匀,以便以 息计数;一指利于医生思想集中, 专注指下,评辨脉象。
寸(浮、中、沉)
关(浮、中、沉) 三部九候
尺(浮、中、沉)
此与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同名 实异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2.寸口脉诊病的原理: (1)寸口部位为脉之大会 (2)寸口部位脉气最明显 (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4)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脉诊方便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从目前的临床情况来看,现代生活状态中的
中医脉诊比起古人来说,更难反映人体的真实
客观情况。我们知道,一般凡是来门诊看中医
的病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慢性病和疑难病患者。
而这些病人中,有一大部分的患者是长年服药
的,尤其是一些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
等患者,他们所服的很多药物会对人体的血液
循环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这当然会直接影响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临床意义】
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 病情危重的征象。
孕妇临产时出现散脉,为即将 分娩的征候;如未至产期,便为 即将坠胎之征。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五)芤脉
【脉象特征】
浮大中空,
按之如葱
管,应指浮
大而软,按
之上下或两
边实而中间
空。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临床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 见于虚阳外越)
3、脉理分析: 邪袭肌表,卫阳抗之,脉
气鼓搏于外,应指而浮。
久病内伤,虚阳外越,则浮 而无力。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二)洪脉:
1、脉象特征
脉形宽大,充 实有力,来盛 去衰,状若波 涛汹涌。(理 解:脉位偏浮, 脉形宽大,脉 力较强)
对于这些陋习,古代的先贤早已深刻批判 过。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认为: 脉诊只是望问闻切四诊中的最后 一诊,无非是一种诊断中比较巧 妙的方法罢了,作为一个好医生 如果想全面掌握患者的情况,必 须要四诊合参,不能单凭这一项。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随着时代生活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医疗条 件逐渐改善,对于脉诊的看法更需要客观、辨 证地对待。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5、流利度——脉搏来势的流利程度,如 滑/涩。
6、紧张度——脉管的劲急或弛缓程度, 如弦、紧/缓。
7、脉力——脉搏的强弱,脉搏应指的力 量,如虚/实。
8、均匀度——①指脉动节律是否均匀。 ②指脉力是否均匀。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第二节 正常脉象
一、 正常脉象(平脉)的特点: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4.手指做弓形彎曲,以指腹觸脈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3、运指
(1) 举按寻——手指的浅深运指 定义:
轻力上举谓之举,举至皮肤谓之浮取 重力下按谓之按,按至筋骨谓之沉取 微举微按委曲求之,谓之寻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2)上下循
定义:手指的上下运指
作用: 体会脉形的长短,体会脉位的 上下。
脉诊成了某些病人衡量中医医生水平的 一架天平。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在临床上常遇到这样的病人,来 就诊后只看着医生,把手伸过来不说 话,似乎是在考验医生号脉准不准。 当你说对了其症后,他们会喜形于色 地开口大叫:“你太神啦!……”。 而当你根据其脉象判断不准时,他们 会背后说,诊断得根本不准,水平不 高。 脉诊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2、定位 (定关布指、三指定 (1)标准定位——同身寸法 。
(2) 简便定位——高骨定关法 掌后高骨定关 前后等距布指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2.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3.三指指尖保持水平
(五)五十动
诊脉时间不少于50次,脉跳时间, 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四、脉象要素:(位、数、形、势)
1、脉位——脉搏跳动显现部位的深 浅,如浮/沉。
2、至数——脉搏的频率,如迟/数。 3、脉长——脉动应指轴向范围的长
短,如长/短。 4、脉宽——脉动应指径向范围的大
小(粗细),如洪/细。
中医诊断学
(四)寸口诊法
[含义] :
寸口——手腕部桡骨茎突内侧的 一段动脉(桡动脉),又称气口 或脉口。
寸口诊法——指单独切按桡骨 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 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 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1.寸口部位:通常是腕后高骨内 侧为关,其前为寸,其后为尺。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现代常以浮脉、沉脉、 迟脉、数脉、虚脉、实脉 为六纲脉,然后再把其 他 脉象分属于六大类。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一、浮脉类
(浮、洪、濡、散、芤、革)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一)浮脉:
【脉象特征】 轻取即得,重 按稍减不空, 举之有余,按 之不足。
理解: 脉位浅表
3.寸口分候脏腑
寸——心
寸——肺
左手 关——肝
右手 关——脾
尺—肾(阴)
尺—肾(阳)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三、诊脉方法 (一)时间
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 最佳。 (二)体位 正坐、仰卧均可,心脏与寸口同水 平,直腕仰掌。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三)指法:
1、取脉:
❖选指目——指端敏感处 ❖平贴脉脊 ❖指力垂直脉心
(脾三生)血其统他血—脏—腑营与气脉养血象,形摄成血的于脉关中系。
肝肺藏血主调气血,——司供呼调吸血量,朝百脉;脾胃
为肾藏气精血化生血—化—之精源为,化血脾之统本血,合;营肝以藏生血血 , 贮血,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 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 象的形成间接有关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二、诊脉部位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临床意义】
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亦可 见于孤阳外越,浮取洪大而沉取 无根。
【脉理分析】
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 涌,故见洪脉。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三)濡脉:
【脉象特征】 浮细无力而 软。 理解: 位浮、形细、 张力低、脉力 弱
地(足少阴肾经动脉)——候肾气
中医诊断学
•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二)人迎寸口诊法
即通过诊人迎(颈总动脉)、寸口两部 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 较之遍诊法简单。
(三)仲景三部诊
诊寸口脉——候脏腑 多运用于寸口无脉 诊趺阳脉——候胃气 或危重病人。 诊太蹊脉——候肾气
2020/7/22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临床意义】
精气不藏,正气不固,气 无所恋而浮越于外的表现, 所以多见于亡血、失精、半 产、漏下等病症。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附:相类脉比较
1、相同点
浮脉、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六者,均 有脉位表浅、轻取即得的特点。
2、不同点
浮脉轻取即得;
洪脉浮大有力;
濡脉浮而细软;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二)疑难点 正常脉象之有胃气、有神、有根的特点。 〈分析〉 有胃气表现在:从容和缓流利。
脉 位 居 中,不 浮 不 沉; 脉 率 调 匀,不 快 不 慢; 脉 力 充 盛,不 强 不 弱; 脉 道 适 中,不 大 不 小; 脉 势 和 缓,从 容、流 利。
有神表现在:应 指 有 力 柔 和;节 律 整 齐
(一)有胃:指脉象从容和缓流利,具 体表现为:
1、脉位居中,不浮不沉……(位) 2、脉率调匀,不快不慢……(数) 3、脉道适中,不大不小……(形) 4、脉力充盈,不强不弱……(势) 5、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二)有神 指脉象有力柔和,节律整齐(势)。 (三)有根 指尺脉有力,沉取不绝,反映肾气之充足。 尺脉候肾,一是尺脉有力,一是沉取不绝。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临床意义】 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脉理分析】 精血不充则细弱无力,阴
虚,阳气不潜则脉浮但软; 湿遏阳气,亦可见濡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