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企业的实施精细化管理之路

建筑企业的实施精细化管理之路

建筑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之路
——读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有感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成就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

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包含了许多动听的小故事,列举了许多发人深思的企业成败案例,也汇集了大量的激烈的观点。

它提出一个概念,即宏伟的战略规划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取决于细节的设计与把握,而细节的疏忽意味着百分之一的错误会导致百分之百的失败。

汪中求指出,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源于态度,所谓“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即是指工作做不到位,不是做不了,而是没有去做。

基于“细节论”,就处于当前异常激烈竞争下的建筑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之路,简单谈两点意见。

一、摈弃粗放型管理模型,实施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
随着国内国际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当前我国建筑企业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型越来越成为企业进阶的桎梏。

对粗放型管理约束较少,企业通常表现出从业人员数量庞大、素质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内部资源配臵不合理,管控能力差等问题,进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大而不强。

从业人员素质在20多个国民经
济行业中,只稍高于农业、居民服务业和零售业。

在内部资源调配上,建筑企业在多项目管理中人力、资金、物资等各类资源共享度不高,统筹管理欠缺,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问题并存,不能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效率。

从企业管控能力上看,项目经理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的系统知识,创新意识、技术意识、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普遍较低,风险管理与预警、防范机制不健全。

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中,以大量案例论述了“细节”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也间接地告知企业乃至社会各界: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

他提出“微利时代”的概念,缠明改革开放30 年来,短缺经济已经转向剩余经济;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下,企业利润开始平均化并逐渐下降,微利时代开始了。

他指出,纵观国内的强势企业,都是在细节的比拼上下过很大的功夫,企业靠战略就能挣大钱的想法是极其幼稚的,不注意细节的“大企业病”反倒会拖垮许多大企业。

诸如浪费巨大而熟视无睹,人浮于事相互推诿,对市场信息不敏感,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障碍,员工创新动力不足等,每一个问题发生都会在细节上找到理由。

国内经济复苏计划效果比预期时间缩短了许多。

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显示出强劲的“V”形复苏轨迹。

随着宏观经济刺激计划的有序退出和基建投资的理性回归,建筑市场竞争必将更加残酷。

而相当一批靠着“基建盛宴”生存下来的建筑
企业,其粗放的管理模式和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必将危及企业生命,使企业站在了悬崖边上。

因此,建筑企业摈弃传统粗放管理模型,走精细化管理之路,以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和降低管理成本,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企业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已迫在眉睫。

二、积累细节,用心打造建筑企业精细化管理脊梁
用心才能看见细节,细节需要从小事做起,细节需要积累。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世界四位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被要求用一句最概括的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只说了五个字:“魔鬼在细节。

”他反复强调的是,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件好作品。

细节的准确、生动可以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细节的疏忽会毁坏一个宏伟的规划。

打造建筑企业精细化管理脊梁,需从三个方面入手。

1、从改变观念入手
中国人崇尚随意。

老子说,道法自然,又说无为而治。

于是,“随意”成为一种风范;中国人还讲求含蓄,喜欢“点到为止”。

但是,这种“成大事不拘小节”的习惯在汪中求眼中,是很不现实的。

他强调,细节需从改变观念入手,不要以为总理比村长好当,也不要总以为“杀鸡用牛刀”就是不对的。

所以,要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得先从改变观念开始。

精细化是一种认真的管理思想、一种精益求精的管理文化。

建筑企业在实施精细化管理时,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营造追求精细化的文化氛围,要向员工大力宣传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让员工树立“精益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理念和精细化管理的思维习惯,让员工真正理解、掌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宗旨、核心和灵魂。

汪中求在书中写了上海地铁二号线与一号线差距的例子,对于建筑企业可谓振聋发聩。

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设计师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其中很多的细节被二号线忽略了,结果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且对乘客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2、从制度、标准入手
《细节决定成败》的一个关键点是制度的建设,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我国建筑企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但我们可以用健全完备的制度去约束人们无度的思想,弥补失误、大意带来的恶果,避免个人的错误成为全盘皆输的诱因。

为顺利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筑企业可制定、颁布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为核心的精细标准体系及与之相配套的生产经营、安全质量、职工健康管理等为内容的保证体系。

两个体系的确立,确保企业各层次的岗位员工,开展工作有标准可依,执行标准有保证体系作保证,实现企业良性运行和提升。

着力通过实现工作流程化,使企业能够随时对自身管理进行
反思与优化,为实施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通过实现数据格式化,对流程运作过程中各环节业务用表进行规范并设计,是做好精细化管理的一个前提;通过实现分析自动化,对常规业务数据进行系统化分类,科学快速分析,产生一个良性循环,一步一步迈向精细化管理;通过实现运营网络化,缩短“跨地区、多项目”管理链条的长度,降低管理成本的急速上升,是走向精细化管理的一个现实要求。

良好的制度是企业管理至关重要的因素。

制度不是一朝建立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个有生命力的制度必定是在不断变化的,是在渐进趋向企业发展需要过程中不断完善的。

3、从过程管控入手
过程的管控即为制度的执行,而制度的执行更需要关注细节。

这是《细节决定成败》的另一个关键点。

汪中求说:“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


建筑企业过程管控集中体现在施工一线,体现在实践操作层面。

对实践操作,要准备分析判断,按照“哪里不合理,就从那里入手”的原则,找准切入点,一环一环解决问题;要实现由点到线、由点到面、由线到面全方位的优化与整改,实现工作的精细化、快节奏、高效率;要及时反馈、分析、纠偏,提升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和效果;要有再分析、再完善、再总结、再提高,持续改进,不断创新的工作机制。

集中做好施工现场的五个细节管理:一是管理好员工队伍。

要明确不同员工的工作责任、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及所实施的管理标准,并增加定性、量化、考核目标值,与劳动收益挂钩。

二是管理好工作过程。

要按标准体系细化全工程的每一项作业、每一项操作、每一项环节、每一道工序。

三是管理好物资材料。

要对施工使用的各类设备设施、材料、工具等科学合理有序地配臵,做到节俭、高效、安全可控。

四是管理好工作环境。

要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合理划分施工作业区、材料堆放区、辅助区、办公区、职工生活区,对每一处工作区域实施定臵责任标牌管理,达到文明清洁、卫生规范化。

五是管理好工作时间。

要实行一时一刻的动态责任网,对每一个所分担的作业区内,要保证全过程时时有人在,道道工序有人管。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管理方式,也是一项复杂、系统、艰巨、周而复始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

建筑企业必须遵循行业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积累细节,依靠各方力量,用心打造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脊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