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
3.了解圆舞曲的音乐特点和相关知识:
(1)聆听《花之圆舞曲》
(2)揭示乐曲的音乐体裁——圆舞曲。
(3)介绍圆舞曲和作曲家
师:圆舞曲,也称为“华尔兹”,是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曲,18世纪后半叶用于社交舞会,19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它采用3/4拍,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畅,节奏明显,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了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
(2)再次听乐曲
要求:听音乐做动作,并说出乐曲共分几个部分?(3个)
(3)再次听乐曲
师:三个部分的情绪怎样?
(4)听音乐,分别用手势或肢体动作来表现乐曲三个部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介绍作品背景和内容:
师:说的很好,这首乐曲选自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舞剧《胡桃夹子》,剧本的原作是德国作家恩斯特·霍夫曼于一八一五年写下的童话《胡桃夹子与鼠王》。故事讲述了:圣诞节,女孩玛丽得到一只胡桃夹子。夜晚,她梦见这胡桃夹子变成了一位王子,领着她的一群玩具兵同老鼠作战。后来又把她带到果酱山,受到糖果仙子的欢迎,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和盛宴的快乐进、后退或旋转,称为波尔卡步;另一种是脚跟、脚尖轮流击地的动作。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课题
《花之圆舞曲》、《马刀舞》
课时
4-2
上课
时间
教学
目标
1.通过欣赏《花之圆舞曲》,学生初步了解圆舞曲的风格及特点。
2.通过欣赏器乐曲《马刀舞》,使学生对乐器的表现方式有进一步的了解,能逐步感受其音乐形象和情绪,培养学生对欣赏器乐曲的兴趣。
2.提问:请你们听一遍,然后告诉朱老师:(1)这首曲子可以分为几个部分?(2)听完音乐,你的心情怎样?(从歌词、旋律入手)
3.学习切分节奏:
(1)X X X
斯洛伐克的切分节奏,重拍在第一个半拍。
(2)X X X
(3)第一句视唱歌谱,划旋律线
(4)第二句视唱歌谱,划旋律线
(5)这两条旋律线,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一样的)
4.介绍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19世纪的俄国作曲家。他创作的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音乐作品充满内心情感和戏剧力量,深受全世界听众的喜爱。
5.分析《花之圆舞曲》
(1)再次聆听音乐,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2)你听到旋律1了吗?它是由下列哪件乐器演奏的?(小提琴、圆号、单簧管)请模仿它演奏的样子随音乐做一做。
2.谜语:
它的肚皮长得怪,
能大能小变化快,
肚里装的尽是歌,
一伸一缩乐开怀。
(猜一件乐器)
3.出示手风琴,教师进行演奏
4.欣赏乐曲《马刀舞》
(1)初听一遍
师讲解乐曲
师:此曲选自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于1942年创作的芭蕾舞剧音乐《加雅涅》中的一首管弦乐曲,后被改编为钢琴曲、小提琴曲、木琴曲、手风琴曲等等。全曲热情、豪放、气氛炽热,舞曲风格鲜明。
(3)旋律2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当听到绿色方框处旋律时,可举手示意。
(4)完整地聆听全曲
6.管弦乐合奏
师:通过刚才的聆听,同学们听出了在这首乐曲当中出现了弦乐器和管乐器,因此这首乐曲是管弦乐曲。
7.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
四、欣赏《马刀舞》:
1.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花之圆舞曲》,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器乐曲,那么这首曲子又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呢?先来猜个谜语。
教学步骤
教学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师生问好:
二、练声:
三、欣赏《花之圆舞曲》:
1.了解《胡桃夹子》的创作背景及地位:
(1)师:12月25日是什么节日呢?(圣诞节)
(2)师:圣诞节你会怎样过呢?
(3)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在国外很多人都会走进剧院欣赏舞剧来度过自己的节日,而这天所有的剧院只上演一部舞剧是什么呢?实际呀小朋友每天都在听其中的乐曲,我们一起来听听?你在哪里听到?
(6)师:这种将音符整体“搬家”的创作形式叫旋律模进。
(7)师:让我们来看看歌曲的第三乐句是怎么写的?
(8)师:歌曲的第四乐句的前两个小节稍作变化,用了一个八度音程,但后两个小节还是按照旋律模进进行的。
(9)完整的演唱前四句歌曲的旋律。
(二)学唱歌曲《跳吧!跳吧!》
1.学唱第一部分:
(1)加上歌词
(2)复习重音记号
(3)加上重音记号演唱第一部分
2.学唱第二部分:
(1)师:大家观察一下第二部分歌谱,它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两条旋律有什么特点?(两个乐句基本相同)
(2)分别视唱一下
(3)师:在第一部分中出现的切分节奏,第二部分有吗?
(4)复习附点音符:X X
(5)加上重音记号完整地演唱歌曲第二部分
3.用热烈、欢快的情绪和轻快有力的声音完整地演唱歌曲。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课题
《舞起来》
课时
4—1
上课
时间
教学
目标
1.了解波尔卡舞曲的形式及其特点,感受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必然联系。
2.引导学生在律动中感受歌曲《跳吧!跳吧!》的节奏、旋律、速度、曲式、情绪等特点,在歌唱和律动中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音乐的美好。
3.能用热烈、欢快的情绪和轻快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
3.学生能在美好的歌声中获得和表达丰富的情感体验,并能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音乐的表现及创造力得到提高。
教学
重点
教学重点:了解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了解和感受器乐曲在塑造音乐形象时表现特点。
教学
难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欣赏器乐曲的兴趣;加上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
重点
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表现歌曲。
教学
难点
切分节奏、附点音符的掌握。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步骤
教学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师生问好:
二、练声:
三、精讲探究:
(一)听赏歌曲《跳吧!跳吧》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歌曲是以民间波尔卡舞曲节奏写成的,它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名字叫《跳吧!跳吧!》。
四、练习展评:集体舞《跳吧!跳吧!》
1.第一部分节奏:
2.跟着音乐舞蹈
3.第二部分节奏
4.跟着音乐舞蹈
5.集体舞《跳吧!跳吧!》
五、反思拓展:
六、小结下课!
总结波尔卡?
师:波尔卡是十九世纪起源于波希米亚的一种民间舞。波尔卡在波希米亚语中是“半”字的意思,说明这种舞的舞步比较碎,是以半步为基础的。从这点上,也可以想象出波尔卡是一种活泼欢快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