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朗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体现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使学生常常保持新鲜感,激起学生对朗读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朗读的质量。
在学生刚刚接触一篇新课文时,利用多媒体进行范读,通过让学生倾听,先入为主听到正确、流利的文章。
用教师的示范读,感染学生。
教师以自己饱满热烈的朗读很快就能传递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朗读,然后师生共同入情诵读,让课堂出现“忘我”的境界。
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一、学会品读,领悟语言艺术美。
品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好的课文语言优美、音乐性强,朗读起来很动听,会使学生自然进入课文创造的意境,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音韵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如教《桂林山水》这一课,在激发朗读兴趣的同时,指导朗读,针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播放音乐与之同步,使读与赏并驾齐驱,收到了良好的朗读效果。
学生读课文时,轻柔、婉转、缓慢、袅袅回萦的乐曲响起,学生从声音里领略到了桂林优美的自然风光。
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其境,入其神,真正体味咀嚼到桂林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
采用音乐手段“助读”,为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声世界。
指导学生朗读时,还应该逐步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
即句子里的声音的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
一篇文章的基调是什么;朗读速度怎样;一个句子读什么样的语调,一个句子中哪个词读重一些,哪个词读轻一些;哪里该停顿,停多长时间等等,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语句,要采取相应的手段,要有不同的读法。
二、适时诵读,升华语言艺术美。
诵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精妙之处,培养学生语感,学习作者的语言,同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升华情感。
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
三、整合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
语文学科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可以结合教材特点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不知不觉中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让
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在学生、老师、作者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缤纷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