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一、抗贫血药
贫血分类及治疗
1.缺铁性贫血:血液中铁元素缺乏,导致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血色素性。
治疗措施:补充铁剂。
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血液中叶酸或维生素B12 缺乏,导致红细胞呈大细胞、高血色素性。
治疗措施: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
3.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或衰竭引起,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治疗措施:骨髓移植。
(一)铁剂
口服铁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枸橼酸铁铵注射铁剂:葡萄糖酸亚铁右旋糖酐铁山梨醇铁
【体内过程】
. 吸收部位及形式:部位——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形式——Fe2+离子形式吸收
吸收入肠粘膜的Fe2+, —部分氧化成Fe3+与去铁蛋白结合成铁蛋白而储存,另一部分与转铁蛋白结合成复合物,再与胞浆膜上的转铁蛋白受体结合,通过受体介导胞饮入胞,而转铁蛋白被释放入胞外。
【作用机制】
铁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某些组织酶的重要原料。
Fe2+吸收到骨髓,进入骨髓幼红细胞,在线粒体内Fe2+与原卟啉结合形成血红素,再与珠蛋白结合成为血红蛋白,促进红细胞的成熟。
【临床应用】慢性失血性贫血的防治、缺铁性贫血的防治
(二)叶酸
【药理作用】食物中的叶酸被还原成N5-甲酰四氢叶酸,作为甲基供体,使维生素B12转变成甲基B12,而自身转变为四氢叶酸(FH4。
FH4作为一碳单位(-CH3 -CHO =CH2转移酶的辅酶,传递一碳单位,形成嘌呤和嘧啶而合成核苷酸。
【临床应用】
(1)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补充疗法,与VB12合用效果更好;但甲氨蝶呤、乙胺嘧啶、甲氧苄啶等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需用甲酰四氢叶酸钙治疗,因FH2还原酶被抑制,应用叶酸无效。
(2)VB12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大剂量叶酸可纠正血象,但不能改善神经症状。
(三)维生素B12
【体内过程】口服维生素B12需与“内因子”结合才能在回肠吸收。
VitB12 缺乏的主要原因:营养不良、肠道吸收功能障碍。
【药理作用】
1.促进四氢叶酸的利用:维生素缺乏时, 活化型四氢叶酸转化与利用受
阻受阻,表现为叶酸缺乏症状,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2.促进脂肪代谢:促进脂肪酸中间产物甲基丙二酰辅酶A 变成琥珀酰辅酶A,参与三羧酸循环。
维生素B12缺乏时,导致甲基丙二酰辅酶A堆积,合成异常脂肪酸,与神经鞘的类脂结合,造成鞘膜病变,引起周围神经炎。
【临床应用】
1.恶性贫血(维生素B12+十酸);
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神经炎、神经萎缩、神经痛等;
4.肝炎、肝硬化及造血系统疾病的辅助治疗。
二、抗凝血药抗凝血药:是一类通过抑制凝血过程的某些凝血因子而阻止血栓形成的药物。
主要用于防治血栓形成和已形成血栓的扩大。
主要药物有:肝素及香豆素类
(一)肝素(Haparin)
【药动学】口服无效,常静脉给药。
为带大量负电荷的大分子物质,不易过生物膜,在肠道破坏失活。
【药理作用】
抗凝作用:激活抗凝血酶皿(AT M),使AT皿与多个环节的凝血因子
n a、X a X a、幻a、刈a的丝氨酸活性部位结合,使这些凝血因子灭活产生抗凝作用。
肝素能与AT M赖氨酸结合,使AT M变构,更易与凝血因子结合,从而加强抗凝作用。
肝素在体内、体外均有强大的抗凝作用。
作用特点强大、迅速、持续时间短。
【药理作用】
1.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形成和扩大, 对已形成血栓无溶解作用。
2.D IC 早期治疗:防止各种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消耗而发生的继发性出血。
3.体内、外抗凝:用于心血管手术、体外循环、血液透析、心导管检查等。
【不良反应】剂量过大易引起自发性出血。
对抗剂:鱼精蛋白。
【禁忌症】肝素过敏者,肝、肾功能不良,胃十二指肠溃疡、脑出血、严重高血压、先兆流产、血友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外科手术后等。
【药物相互作用】
肝素为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合用,抗凝活性下降;肝素与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右旋糖酐、双嘧达莫合用会引起出血危险;
肝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依他尼酸合用导致胃肠道出血;肝素与胰岛素或磺酰脲类药物合用引起低血糖。
低分子量肝素(LMWH是肝素分子经化学或酶降解的片段。
选择性抑制X a活性,对H a及其他凝血因子抑制作用弱,因此抗栓作用强,抗凝作用弱。
【临床应用】静脉注射:用于血栓形成和预防高危病人术后血栓形成,对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也有效。
(二)香豆素类抗凝剂
华法林(苄丙酮香豆素)、双香豆素、醋硝香豆素、新双香豆素(双香豆素乙酸乙酯)口服易吸收,作用缓慢而持久:对已形成的凝血因子无效, 需待原有凝血因子耗竭后方显效。
【药理作用】
抗凝机制:与维生素K结构相似,对抗维生素K作用,从而在肝内抑制凝血因子H (凝血酶原)、%、/°X的合成,从而产生抗凝作用。
但对已经羧化的凝血因子无影响,故体外无抗凝作用。
【临床应用】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
如静脉血栓栓塞、肺栓塞等. 【不良反应】过量易引起自发性出血;有致畸作用,早孕禁用。
特殊对抗剂:维生
素K。
【药物相互作用】
1.降低其抗凝作用药有: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肝药酶诱导剂。
2.增强其抗凝作用药有:
(1 )保泰松、消炎痛、乙酰水杨酸——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能置换并与血浆蛋白结合。
(2 )广谱抗生素--- 抑制肠道维生素K合成。
枸橼酸钠(sodium citrate )——体外抗凝剂
其酸根与Ca2+形成一种难以解离的可溶性络合物,降低血中Ca2+ , 使凝血过程受阻。
三、纤维蛋白溶解药物
纤维蛋白溶解药能激活纤溶酶,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对已经形成的血栓也有溶解作用,故此类药物也称为溶栓药。
链激酶
【药理作用】
与纤溶酶原结合形成复合物,激活纤溶酶原使其转化为纤溶酶,促进纤维
蛋白溶解。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急性肺血栓、深部静脉栓塞及心梗早期治疗等。
尿激酶作用机制类似链激酶
蛇毒溶栓剂:蛇毒抗凝酶蝮蛇抗栓酶
四、促凝血药
促凝血药:能促进血液凝固过程或抑制纤溶过程,达到止血目的的药物。
常用药物:维生素K 、氨甲苯酸、氨甲环酸
维生素K
脂溶性的K1、K2 : K1由植物合成,K2由肠道细菌产生
水溶性的K3、K4 :人工合成
【药动学】K1、K2需胆汁协助,K3 K4从肠道吸收不需要胆汁协助,肌注时均很快被吸收。
【药理作用】
1.参与凝血因子和x在肝脏合成。
2.缓解平滑肌痉挛作用【临床应用】
1.用于维生素K缺乏或低凝血酶原所致的出血——维生素K缺乏的原因:
(1 )吸收障碍:
阻塞性黄疸和胆瘘引起胆汁分泌不足导致维生素K吸收障碍应选用
注射型K1 或K3、K4
(2)合成障碍: 肠道细菌缺乏或受抑制:如新生儿出血和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 前者宜选用K1 或K2。
2.. 缓解胃肠道平滑肌引起的疼痛,如胆石症、胆道蛔虫引起的绞痛。
五、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氨甲苯酸(PAMB,A 止血芳酸)
氨甲环酸(AMCH,A 止血环酸)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因子从而抑制纤溶酶的形成, 不能溶解而止血。
【临床应用】适用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导致的出血,如DIC后期、产
后出血及肺、肝、胰、前列腺等手术后出血。
【不良反应】用量过大可产生血栓、诱发心肌梗塞。
六、血容量扩充药
右旋糖酐高分子的葡萄糖聚合物
常用:中分子右旋糖酐70 低分子右旋糖酐40 小分子右
旋糖酐10 【药理作用】提高血液的胶体渗透压而扩充血容量,维持血压。
降低
血小板的粘附、凝集及血液粘稠度,阻止血栓形成和改善微循环。
作用强度、维持时间依分子量由大到小逐渐减弱。
七、抗血小板药
抗血小板药:能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释放功能,阻止血栓的形成。
常用的药物:阿斯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前列环素、噻氯匹啶等。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