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营养学复习参考

动物营养学复习参考

动物营养学复习参考名解1.动物营养学:研究营养物质摄入利用与动物生命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

2.养分:食物中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

3.消化:食物(饲料)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过程。

分为a,机械性消化b,化学性消化(最重要的环节)c,微生物消化(生物学消化).4.吸收:消化道内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的过程。

(以胞吞,胞吐,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为机制).5.概略养分:饲料常规分析方案中饲料养分概略的六大成分。

6.NDF:中性洗涤纤维,饲料中不溶于中性洗涤剂的部分物质,即植物细胞壁组成成分。

7.ADF:酸性洗涤纤维.8.EAA:必需氨基酸,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需要的氨基酸。

9.NEAA:半必需氨基酸,对于猪和家禽Met, Phe、对于家禽Gly的部分需要量可分别由Cys、Lys、Ser代替,因此,Cys、Lys、Ser又被称为半必需氨基酸。

A:限制性氨基酸,饲料中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量相比不足的氨基酸,由于它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他氨基酸的利用。

11.第一限制性氨基酸:(饲料含量/动物需要量)的值最小的必需氨基酸。

12.RDP:瘤胃降解蛋白质,进入瘤胃后被微生物作用而降解为多肽和氨基酸的饲料蛋白质。

13.UDP:瘤胃非降解蛋白质,进入瘤胃后不发生变化而直接进入真胃和小肠进行消化吸收的饲料蛋白质。

14.瘤胃氮素循环:瘤胃中产生的氨除部分被用于合成微生物蛋白外,其余的经瘤胃壁吸收入血液,并随血液流入肝脏而被合成尿素。

合成的尿素一部分经唾液或直接通过瘤胃壁返回瘤胃而被微生物再利用。

这种氨和尿素的循环称为瘤胃氮素循环。

15.理想蛋白质:各种氨基酸的比例与动物所需比例完全吻合的蛋白质。

16.氨基酸平衡:饲料中各种氨基酸的数量与比例与动物维持生长、繁殖、泌乳等需要相符合。

17.氨基酸不平衡:由于添加第二限制性氨基酸而加重了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的缺乏程度的现象。

18.氨基酸互补:不同饲料原料在氨基酸含量和比例上存在很大差异,通过两种或多种饲料原料搭配,取长补短弥补个别原料在氨基酸组成上的缺陷,改善饲粮氨基酸平衡,提高整体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19.氨基酸颉颃:某些氨基酸在过量的情况下,可能在肠道或肾小管吸收时与另一种或几种氨基酸产生竞争而增加机体对这些氨基酸的需要的现象。

20.蛋白质周转:描述蛋白质在体内的动态变化,泛指在特定的代谢库内,蛋白质被更新替代的过程。

21.饲料蛋白降解率:22.脂类(lipids): 对溶于脂溶性溶剂的所有物质的统称,包括脂肪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和固醇脂)。

23.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增效作用):饲料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糖类和蛋白质,能提高饲料代谢能,降低热增耗,增加饲料净能的效应,当植24.25.5. 反刍动物的蛋白质营养过程是一种饲料蛋白质的营养过程,它所吸收的氨基酸种类和数6. 很大在饲料所含的养分中,作为有机营养物质并能产热的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三类。

7. 饲料的真消化能=(总能—(粪能—代谢氮化物的能))。

8. 代谢能=(消化能—(尿能+甲烷气能)。

9. 为提高饲料的净能值,必须提高饲料的(代谢能值)和(降低饲料的食后体增热)。

10. 影响净能值的主要因素有(代谢能值)和(体增热)。

11. 影响代谢能值的主要有:(消化能值)、(尿能)、(可燃气体损失)等因素。

12. 影响体增热的诸因素为:(动物种类)(饲料水平)、(生产性能)、(饲粮配合)、13. 粗纤维为一组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等组成的混合物。

14. 饲料中粗纤维含量愈高,其本身的(消化率)愈低。

15. 碳水化合物分为(粗纤维,无氮浸出物)两大类。

16. 单胃动物的碳水化合物营养主要是依靠糖和淀粉酶解后的(葡萄糖)。

17. 动物体所需的三种必需脂肪酸为(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18. 脂肪的酸价反应了脂肪中含(游离脂肪酸)的多少;皂化价反映了结合脂肪酸(分子量大)及其(分子中碳原子数目的多少)。

氢化作用反映了脂肪酸的(饱和程度)。

19. 单胃动物体脂肪易于鹿、牛、羊体脂肪而发生酸败,说明单胃动物的体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多,而鹿牛羊体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多。

20. 由于反刍动物的瘤胃中具有(氢化作用),故其体脂肪中(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高。

21. 维生素是(维持健康)和(促进生长)所不可缺少的有机物质。

既不是动物的(能源物质),又不是(结构物质),但却是机体(物质代谢过程)的必须参加者,属于活化剂。

22. 维生素A生理功能概括为:(维持正常视觉,维持黏膜上皮细胞的正常结构,调节有关养分的代谢)。

23. 维生素D主要参与动物机体的(钙、磷)代谢,其活性形式为(1,25—2—羟钙化醇)。

当维生素D缺乏时,动物会出现(佝偻病)、(软骨病)等临床症状。

24. 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

其中B族包括(B1硫胺素)、(B2核黄素)(B3泛酸)(B4)(B5烟酸)(B6)(B7生物素)(B11叶酸)(B12)等。

25.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A)、(D)、(E)、(K)四种。

26. 常量矿物质元素包括:(Ca)、(Mg)、(K)、(Na)、(P)、(S)、(Cl)等,微量元素主要包括(Fe)、(Cu)、(Zn)、(Mn)、(I)、(Co)、(Se)等27. 动物机体对矿物质的需要来源主要(由饲料来满足,由水中补给)。

判断1. 饲料中的能值主要取决于其脂肪含量的高低,脂肪含量越多,则其能值越高。

(√)2. 动物的饮水量等于采食干物质量。

(×)3. 动物机体内的水分亦同饲料植物一样含量变化很大。

(×)4. 动物性饲料本身不含CF(√)5. 单胃动物的蛋白质的营养是一种饲料蛋白质的营养过程。

(√)6. 日粮中各种必需氨基酸保持平衡,一般来说就不会出现氨基酸的拮抗作用。

(√)7. 对单胃动物来说,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很重要,故过量添加氨基酸有利于单胃动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8. 饲料中氨基酸的可利用率是指氨基酸穿过肠壁被吸收的程度。

(×)9. 反刍动物对饲料中供给的氨基酸种类与数量要求较单胃动物严格,因为瘤胃微生物的活动条件要求较严格。

(×)10. 所谓非必需氨基酸即对动物来说不必要的氨基酸。

(×)11. 所谓必需氨基酸仅对单胃动物来说有意义,对反刍动物无实际意义。

(√)12. 氮素循环的唯一意义,就在于能使食入蛋白质尽量转化为菌体蛋白(×)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形式主要是单糖(×)13. 饲料中粗纤维含量高利于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需要(×)14. 饲料中木质素含量高,会影响饲料的消化率,故被称为非营养性物质(√)15. 单胃动物的饲粮中提高粗纤维含量,可提高其它饲料的消化率(×)16. 粗纤维对单胃动物来说,是主要的供能物质(×)17. 在植物性饲料中脂肪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被单胃动物采食吸收后,不经氢化即直接转变为体脂肪,故单胃动物体脂内不饱和脂肪酸高于饱和脂肪酸(√)18. 反刍动物的瘤胃具有使不饱和脂肪酸变为饱和脂肪酸的氢化作用(√)19. 对于幼龄反刍动物来说,供给必需脂肪酸尤为重要(√)20. 所谓非必需脂肪酸即动物体内不需要的脂肪酸(╳)21.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体内氧化产生的热量相等于测热器中实测的值(√)22. 蛋白质在动物体内不能充分氧化,部分形成尿素等随尿排出体外,故每克蛋白质体内氧化比在体外燃烧时产生的热少一些。

(√)23 维生素不但参与体内代谢,而且亦是构成机体的一类重要物质。

(╳)24. 一般地,维生素在动物机体内部都有贮存,即使短期内缺乏或不足,也不会影响机体的代谢过程。

(╳)25. 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E具有相似的抗氧化作用。

(√)单选1. 调节动物动物生长、生产、繁殖和保证动物健康所必需的一类为量营养物质称为(D)A、氨化物B、蛋白质C、脂肪D、维生素2. 绝干物质的指干物质状态在(D)A、90%B、98%C、无水D、100%3. 在动物组织内不能被合成或能合成但不能满足需要,必须通过饲料外源提供的氨基酸称之为(B)。

A、NEAAB、必需氨基酸C、限制性氨基酸D、NPN4. 饲料蛋白质在消化酶作用下分解产生的氨基酸称为(B)。

A、必需氨基酸B、外源性氨基酸C、内源性氨基酸D、限制氨基酸5. 动物体组织在组织蛋白酶作用下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和糖类等非蛋白质在体内合成的氨基酸称为(C)A、外源性氨基酸B、非必需氨基酸C、内源性氨基酸D、必需性氨基酸6. 过多的添加一种氨基酸则影响另一种氨基酸的效价,即增加对另一种氨基酸的需要量。

这种现象称为(C)A、氨基酸失衡B、氨基酸过量C、氨基酸拮抗D、氨基酸的限制作用7. 当营养物质被吸收(从胃肠中消失)说明这种营养物质(D)A、可吸收B、可利用C、可代谢D、可消化8. 一种营养物质既可被吸收,又可供作细胞合成的原料,表明这种营养物质(A)A、可利用B、可吸收C、可代谢D、可消化9. 将两种以上的含有不同必需氨基酸的饲料混合起来相互补充并提高了营养价值的作用称为(B)A、氨基酸的拮抗作用B、氨基酸的互补作用C、氨基酸的协同作用D、氨基酸的限制作用10. 反刍动物蛋白质的营养的特点(C)A、非蛋白氮的利用B、瘤胃中的氮素循环C、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营养D、过瘤胃蛋白11. 未经瘤胃微生物酶降解的饲料蛋白质直接进入后部胃肠道,这部分饲料蛋白质为(D)A、微生物蛋白质B、纯蛋白质C、菌体蛋白质D、过瘤胃蛋白质12. 在瘤胃中被发酵而分解的蛋白质称为(A)A、瘤胃降解蛋白B、微生物蛋白C、饲料蛋白D、纯蛋白13. 各种氨基酸平衡的蛋白质称之为(B)A、纯蛋白质B、理想蛋白质C、平衡蛋白质D、可利用蛋白质14. 饲料中含氮物质总称:(B)A、蛋白质B、粗蛋白质C、氨化物D、非蛋白氮15. 单胃动物吸收利用蛋白质的形成是( C)A、氮B、氨C、氨基酸D、非蛋白氮16. 单胃动物的蛋白质营养是一种(B)的营养过程A、氨基酸B、饲料蛋白质C、瘤胃微生物蛋白D、氨、麦芽糖17. 粗纤维中最难消化的成分是(D)A、纤维素B、半纤维素C、碳水化合物D、木质素18. 凡溶解于乙醚中的饲料有机物质通称为(B)A、脂肪B、粗脂肪C、真脂肪D、类脂肪19. 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与氢反应,其中的双键变成单键,由不饱和脂肪酸变成饱和脂肪酸这种性质称为(B)A、加成作用B、氢化作用C、皂化作用D、酸败作用20. 脂肪酸败的实质是(B)A、氢化作用B、氧化作用C、水解作用D、饱和作用21. 天然油脂暴露在空气中会自发发生氧化作用,生成过氧化物,再继续分解产生低级的醛、酮、酸等化合物,同时放出令人不快的气味和味道,这种现象即为(C)A、腐败B、氧化C、酸败D、发霉22. 单胃动物对脂肪的消化是在(A)A、小肠中通过胰脂肪酶的作用进行的B、在胃中乳化C、小肠中通过胆汁乳化D、胰液乳化23. 饲料脂肪在反刍动物的瘤胃中可发生(D)A、氧化作用B、酸败作用C、水解作用D、氢化作用24. 动物脂肪的软硬取决于(A)A、不饱和脂肪酸的数量B、脂肪酸的氧化程度C、脂肪酸与甘油的比例D、采食饲料的性质25. 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的不饱和脂肪酸,必须由饲料供给的称为(B)A、NEFAB、必需脂肪酸C、挥发性脂肪酸D、游离脂肪酸26. 脂溶性维生素必须溶解在(B)中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