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版第8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版第8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第八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一〉杨振宁(1922— ),安徽省合肥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其在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一)求学经历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

1938年他才16岁,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1944年在西南联大研究院毕业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心系祖国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

他在1971年夏回国访问,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6年来,他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先后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授予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四)主要成就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耳斯(ls)提出了“杨振宁—米耳斯规范场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特方程”。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二〉吴学东,女,副教授。

1982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88年获讲师职称。

1991年调任桂林文化研究中心任研究人员,1996年调到广西大学社会科学部任“中国革命史”的公共政治课教师。

1999年在广西大学就读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班,2001年获研究生学历。

1999年底获副教授专业技术职称,迄今在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教师。

梁国钊,1940年11月出生,广西容县人。

1963年毕业于广西大学物理专业,1978年起从事科学技术哲学教学与研究,1986年至今任硕士生导师,1990年晋升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现任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哲学(科技史)教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梁国钊教授神往漫步于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精神世界之中。

发表在十多种核心刊物和其他学术杂志上的论文有七十篇之多。

已出版著作《科研与道德》《失败的科学》《教子有方——诺贝尔奖获得者家教故事》《预约成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生涯》《诺贝尔奖获得者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等,足见他关注和研究的领域,涉及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整个人生。

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生历程中去研究他们,揭示生命的价值,这是梁国钊教授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的最大贡献和成功。

本文是他与吴学东合作完成的。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负笈.(jí) 纨绔..(wán kù) 造诣.(yì) 夯.实(hānɡ) 吴大猷.(yóu) 不啻.(chì) 跻.身(jī) 谬.误(miù) 热忱.(chén) 潜.在(qián) 步骤.(zhòu) 契.机(qì) 租赁.(lìn) 麾.下(huī) 剔.除(tī) 逃遁.(dùn) 窘.相(jiǒnɡ) 憎.恶(zēnɡ) 惊愕.(è) 2.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隽⎩⎨⎧隽.秀(jùn )隽.永(juàn ) 折⎩⎨⎧周折.(zhé)折.耗(shé) 强⎩⎨⎧勉强.(qiǎnɡ)强.盛(qián ɡ)倔强.(jiàn ɡ) 胖⎩⎨⎧肥胖.(pàn ɡ)心广体胖.(pán ) (2)语境辨析法①重庆的冷某一脸沮丧.(sàn ɡ),不知所措。

前几天, 为家中老人办丧.(sānɡ)礼时,狂风袭来,酿成2死21伤的惨剧。

②拜谒中山陵时,他拾.(shè)级而上,看到有人不断拾.(shí)起路边的落叶。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pìn (聘)请驰chěng (骋)⎩⎨⎧告jiè(诫)jiè(戒)严 ⎩⎨⎧xiá(遐)想闲xiá(暇) ⎩⎨⎧diān (巅)峰diān (颠)倒 ⎩⎨⎧miù(谬)误杀lù(戮) ⎩⎨⎧shàn (擅)长shàn (嬗)变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踪迹·踪影拍摄这张照片的网友说,目前他也不知道“深邃哥”的踪迹(踪迹/踪影)。

而我们之前也在南窑火车站找过“深邃哥”,但毫无踪影(踪迹/踪影)。

2.以致·以至(1)谁要想学习理论物理,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借阅王竹溪先生的笔记,以至(以致/以至)他的各门课的笔记,都为他的历代弟子所“必读”。

(2)华能国际电力燃料成本上涨,以致(以致/以至)该公司利润受压。

3.云集·聚集两会是人民关注的盛会,也是媒体竞技的“战场”。

人民大会堂前云集(云集/聚集)了各路记者,大家通过镜头、文字和网络沟通会场内外,让更多的人第一时间了解两会现场。

4.不止·不只他恐怕不止(不止/不只)六十岁了。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NBA常规赛湖人客场挑战太阳时遭到继往开来....的快攻,最终没有顶住压力,输掉了比赛。

(×)请说明理由:句中强调连续不断的进攻,应用“前赴后继”。

(2)刘思伟表示:“能够被老百姓喜欢就是好的,不论是我的表现爱情无奈的《找个好人就嫁了吧》,还是表现爱情痴情与负心的《爱情买卖》,都是讲述很纠结的事情,但和没有歌词、更加纠结的《忐忑》相比,我五体投地....。

”(×) 请说明理由:本句表达的意思是自愧不如,在此语境下改为“甘拜下风”较合适。

因为“甘拜下风”除去“佩服”外,更强调的是“自认不如”。

(3)作为一名立志钻研语言学的人,地震的时候我不如地质系的孩子分析得头头是道,核泄漏的时候我不如核工业系的孩子分析得井井有条....,但灾后谣言四起之时,我却兴奋地发现自己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请说明理由:“井井有条”强调说话办事的条理性。

用在此句中符合语境。

(4)1937年日寇大举入侵中国,在民族危亡之际,国共两党共赴国难。

他们浴血奋战,继往开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请说明理由:“继往开来”和“前赴后继”都有继承前人事业的意思,但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继往开来”指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前赴后继”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从语境看,“国共两党”在抗战中与日寇浴血奋战,题目强调的是不怕牺牲,“踊跃前进”,与“为将来开辟道路”无关,应该用“前赴后继”。

(5)外交艺术似乎高深莫测,但邓小平的对外谈话总是通俗易懂,让一般老百姓也能对国家的外交方略心领神会,他常常会在机智中不乏幽默,一语中的....、举重若轻,甚至令人捧腹大笑。

(×)请说明理由:“一语中的”和“一针见血”都可指很容易地说出问题的实质,但词义范围不同、程度不同。

“一语中的”程度较轻,指用于说话。

“一针见血”程度较重,不仅指说话,也可指写文章。

语境讲邓小平的对外谈话的艺术,且与“举重若轻”连用,程度较重,应该用“一针见血”。

(6)3月8日,一场另辟蹊径....的庆“三八”妇女巧手编织展在本市妇女手工艺编织基地举行,栩栩如生的“鲤鱼跃龙门”“孔雀开屏”“雄鸡报晓”“金龙腾飞”等自创作品令人赞不绝口。

(×)请说明理由:“别开生面”和“另辟蹊径”都可指另创一种新风格,但“别开生面”还可指另外创造新的形式;“另辟蹊径”还可指另找一个新途径、新方法。

从语境看,庆“三八”妇女巧手编织展应属于形式方面的创新,应该用“别开生面”。

(7)某市将对地理位置相邻的学校,实施“一校多区”的实质性兼并,实施强校对弱校兼并管理。

统一管理后,学校之间扬长避短....,互相借鉴和学习的机会就多了。

(×)请说明理由:“扬长避短”和“取长补短”都涉及长处和短处,结构相同,经常会误用。

“扬长避短”指吸取长处来弥补短处。

前者重在“避”,后者重在“补”。

从语境看,学校之间互相借鉴和学习,应该用“取长补短”。

(8)安全生产无止境,安全生产无最好。

若企业都能够将既有的隐患、问题触类旁通....,那么企业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一个地区乃至全国逐年好转的安全生产形势才会得到保持。

(×)请说明理由:“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都可指由一推知多的意思,但词义侧重点不同。

“举一反三”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强调效果。

“触类旁通”指掌握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强调行为。

语境强调的是总结、借鉴有关“既有的隐患、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后的效果,应该用“举一反三”。

本文以传主杨振宁如何“合璧”中西文化,取得事业成功为主线,主要讲述了家庭对其的熏陶。

西南联大及美国求学的经历,展示了杨振宁深厚的文化底蕴、过人的胆识及执着、坚定的人生追求,颂扬了杨振宁献身科学的精神,体现了作为炎黄子孙的杨振宁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

杨振宁⎩⎪⎪⎨⎪⎪⎧引言:获奖感言——中西文化的产物(一)家学渊源:书香门第,学养深厚(二)奠定基业的西南联大:名家云集,高手荟萃(三)万里寻名师:获得学位,明确方向(四)成功之路初探⎩⎨⎧荣获诺贝尔奖,铸就辉煌原因初探⎩⎨⎧抓住机遇,追随名师扬长避短中西合璧一、阅读“奠定基业的西南联大”部分,回答问题。

1.引用华罗庚的回忆表现了什么?【答案】 本段引用数学家华罗庚的文字,形象逼真地描绘了西南联大师生艰苦的学习条件,道出了大家坚忍不拔的毅力;也体现了中国科学家深厚的文化底蕴。

2.第9段“挖出了几本压歪了的但仍可用的书本,欣喜若狂”表明了什么?【答案】表明了当时的杨振宁对书籍的珍爱,从侧面赞扬了他的好学精神。

3.本部分倒数第1段“参天的大树,离不开根本。

杨振宁物理学的茁壮根系,在西南联大这片沃土往深里钻,往广处长,为大树的繁茂,汲取着丰富的营养”一句的含意是什么?【答案】这个比喻句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杨振宁与西南联大的关系,就像一棵大树永远不能离开根一样,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这片沃土,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