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的类型一、根据研究性质分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般可将医学科研分为三大类型。
(一)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在一般学科中主要是指增加科学知识和发展新的探索领域的创造性活动,而不考虑任何特定的实用目标,其成果常常对广泛的科学领域产生影响,阐明一般的和广泛的真理,或者成为普遍的原则、理论和定律;在医学科学领域中是指阐明人体内在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的规律等。
因此,当一项研究是为获得对自然(广义的)更充分的了解,或要获得对新的探索领域的发现,但又没有考虑近期的实用目标时,这项研究就可以称为基础研究。
1.特点:所研究的课题着重于知识的深度,未知因素多,探索性强。
特异性及针对性不明显;研究周期长;对研究手段要求比较高;研究成果短期内效益不显著,但对学科的根本性进步影响深远。
如细胞结构的研究、核酸性质的研究、血流动力学的研究、中医藏象研究、证的实质研究、诊法研究和治法研究等。
2.主要目的: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提出新发现、新学说,对已有的规律、发现、学说作系统性的补充、验证或开辟新的探索领域。
它的研究结果是获得新观点和新信息。
因此,基础研究不是为了改变目前的情况而提供信息,它的目的在于发展出一种模型或理论,以期识别特定环境中的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它总是致力探索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如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等。
基础研究的成果常常说明一般的和普遍的真理,常常成为普遍的原则、理论或定律。
例如:①保持人体健康的规律,健康指标的分子基础;②人体功能与结构的研究;③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全过程的规律及分子基础;④人体衰老过程的规律及分子基础;⑤人体的生物力学、流体力学、电子学;⑥DNA损伤与修复过程中基因结构的变化;⑦经络本质的研究。
(二)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是对某一问题的探讨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案、方法或预测出一定问题。
应用研究既具有针对一定的实际应用目标去发展基础研究成果的性质,又是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的和预先确定的实际目标探讨新的方法或途径,其成果对科学领域的影响是有限的,它涉及的是特定的领域。
应用研究在一般学科中主要指为解决各种实际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在医学科学领域指解决防病治病中有待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或具体问题的研究。
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内容多属于此类研究。
1.特点:①研究的课题着重于应用的广度;②特异性和针对性较强;③课题研究周期较短,其研究周期一般较基础研究短,成功率较高;④效益显著或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⑤需要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作为指导,形成新方法和产品(新药,新仪器等);⑥不像基础研究成果那样能说明普遍的和一般的真理。
2.主要目的:对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产品或新品种、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等提出新理论、新构思、新原理;医学应用研究的目的着重于将已有的医学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
例如有关疾病的病因、流行规律、治疗及预防效果的机制研究;寻找新药物、新生物制品、药代动力学研究、有效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等。
区分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主要标志是目的性。
应用研究既具有针对一定的实际应用目的去发展基础研究成果的性质,又有为达到某些特定的和预先确定的实际目标提供新的方法或途径的性质。
一般来讲,通过应用研究可以把理论发展到应用的形式。
(三) 开发研究开发研究亦称实验发展或发展性研究,是指运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及实验的知识,为了推广新材料、新产品、新设计、新流程和新方法,或为了对原来的生产进行实质性改造而进行的系统地创造性活动,它以开辟新的科学应用为目标。
这类研究包括中间试验和工业试验(投产前的批量生产)研究,所需经费多,并受生产或试验条件的限制(如新的诊断治疗方法)。
此类研究多与企业合作进行,其特点是推广新的应用。
区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主要标志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着重增加科学技术知识,而开发研究则以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为主。
例如,探索颜色的数值化——色度学研究——基础性研究;测色仪——应用性研究;舌色测色仪——开发性研究。
二、根据创新程度的不同分类1.探索性研究:即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其特点是在众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又较少有前人的系统经验可资借鉴;需要良久的独立思考,思维活动水平较高;探索的时间较长,风险较大;一旦成功可获得重大成果或突破性进展,常可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奠定基础;亦可以一无所得而告终。
例如,最早的细胞膜受体的研究;当初的胃肠道激素的研究;目前的人体经络实质的研究。
2.发展性研究:是深化探索性研究或其他研究的初步成绩,进一步验证、巩固、发展和扩大已有的成果的研究。
其特点是有前人的研究基础,或多或少都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研究的周期较短,把握性较大;基本上都能获得结果,但创造性不大;仅有探索性研究而无发展性研究也难以推动科学的不断进步,因而后者是前者的“继往开来”。
许多发展性研究题目中均带有“进一步评价”、“深入探讨”、“理论验证”、“内容补充”、“方法改良”之类的字样。
三、根据认识的深度分类1.描述性研究:是提供现象与事实的研究。
其特点是收集与积累事实材料,描述现象的外部联系,解决感性认识问题。
例如,对一种新的疾病或综合征的临床记述,如近年发现的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的初期报告等。
2.阐述性研究是正确阐明某一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研究。
其特点是运用既有知识对大量的描述性资料进行深入加工,去粗取精,由此及彼,通过思考或实验解决理性认识问题,指出某一事物外部现象或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本质。
例如,某病的病因学或发病机制的研究。
四、根据研究方式的不同分类1.经验性研究:指亲手进行某一项科学实验或直接观察某一种现象,从而获取经验性的事实材料。
其特点是重在实践。
从单一的问题出发,实验一项证实一项,为系统理论研究提供基础;实验或观察的内容较为集中,思维活动的领域及概括范围小;周期较短,易出成果,结论可靠。
例如:石炭酸杀菌效能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某病的研究。
2.理论性研究:即根据已有的经验事实,研究者通过自己的思维,从中探索与发现普遍原理或在总结他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理论。
其特点是以推论为主。
综合众多的经验事实,通过融会贯通,深入进行思维加工;要求有广泛的知识基础与高度的判断推理能力;需要大量的资料与较长的时间;所付出的劳动比之经验性研究更加艰辛,但所取得的成果对指导实践更具有普遍意义;除个别问题需进一步验证外,一般不再需要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
例如,消毒灭菌法的研究;创立中西医结合新医学的理论研究。
五、根据研究范畴的大小分类1.分解性研究:将研究的范围局限化,研究对象是从总体联系中分解出来的一个系统、局部或层次,并可随着认识的深入进行再分解,如人体(总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亚分子等。
其特点是重在局部,研究的重点集中,认识的深度较大,便于横向扩展(如细胞研究中对不同种类的细胞相互比较);所认识的事物往往是局限的、孤立的、片面的、总体观念常不够完整;可为综合性研究提供更深刻的基础。
例如,脾的生理功能研究;柱状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
2.综合性研究;将研究对象的范围总体化,或将一些分解性研究结果组合起来给予系统认识,提示系统与系统、局部与局部或层次与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特点是着眼于总体,与分解性研究逆向而行。
但往往又需要大量分解性研究结果作为基础;研究范围广泛,总体观念性强;便于纵向联系(如各个系统、局部、层次之间的相互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而非其简单之总和);研究对象通常是一个进行着复杂调节的庞大控制系统,常需着重研究每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全过程的信息效应及其运动规律。
例如,人体某些功能相互关系的研究;医学控制论或控制论医学的研究。
六、根据因果关系分类1.回顾性研究:即从结果来分析和认识其原因。
事件发生以后探讨导致该事件发生的可能因素,如某病之发生与某因素有否联系以及联系的程度等。
其特点是以已有的事实为基础,逆向探索其因果关系;为了突出和印证其最大的可能原因,常需比较仅单一因素不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两个观察对象的结果,因此需要配对;配对之间的可比因素常不易控制,因而结果误差可能较大,所得结论的可靠程度较低;研究所需时间较短,耗费较小。
例如,肺癌患者与吸烟的关系——××例肺癌患者的分析研究。
2.前瞻性研究:与回顾性研究恰好相反,指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某一因素可能导致事件发生的频度,以明确其因果关系,亦即从原因追踪结果。
其特点是主动性强,可预先制订计划,进行周密安排,有条不紊进行;容易比较和突出某一作用因素,可按理想要求进行配对;常以各种条件基本相同的“一代人”作为观察研究对象,经长期随访最后取得资料;所需时间较长,人力物力消耗较大,但误差较小,所得结论可靠性高;多用来验证回顾性研究所得出的初步结论。
例如,一代人吸烟与不吸烟肺癌发病率的研究;接触肝炎患者群体与无接触群体肝炎发病率的比较。
七、根据研究对象与场地的不同分类(一)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既通过实验手段,主动变革某一事物的自然状态或其过程,暴露出隐蔽在事物内部的真实情况,从而能较精确地回答或解释某一问题。
在人体上进行研究,用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等进行的实验和根据人体研究数据所进行的研究,都是与人相关的实验研究。
这类研究应遵守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要求。
实验研究可以在实验室也可以在实地进行,后者称为实地实验法。
1.实验变量:实验变量就是在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实验者操纵控制和测量的诸因素。
主要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干扰变量。
如在比较男性、女性白细胞数的实验中,性别被称为了自变量,而白细胞数则为因变量,其他的则为干扰变量。
因此,自变量是实验者自己安排的,在实验中人为操作的实验因素,作用于实验对象。
因变量是课题实验中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检测目标因素,是实验对象所作出的反应,需观察、测量、记录、计算的变量。
变量关系是实验操作因素(自变量)作用于实验对象,实验对象对操作因素作出反应(因变量),实验者通过观察和分析这种反应,从中发现因变量随自变量发生变化的事实,提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变量控制是指对实验操作变量(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影响实验结果的可以辨认的非实验变量(干扰变量)的控制,以使实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
要结合实验选题,变量设定情况准确,严密地限定、解释和定义变量以明确课题提出的是什么、研究的是什么、操作的是什么、控制的是什么、检测的是什么、实验目的是什么等等。
通过定义自变量阐明课题的核心内容,增加课题的可操作性。
对“变量关系”,“变量控制”也要做出具体的阐述,以使课题更加严密、可信。
2.实验研究的特点:①以假设为前提;②主动变革性: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