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工艺指标的控制
一、日常运行控制内容及方法
(1)进水负荷:进水负荷的控制包括对进水流量、COD浓度两方面的控制,运行时进水负荷主要通过控制进水流量进行控制,正常情况应以设计进水负荷为基准控制;为应付波动改变负荷时,应控制在设计进水负荷上下浮动30%以内。
(2)pH值:运行中控制pH值主要从调节池入手,当pH值接近5.5时可操作加药设备以最小流量缓慢加入碱液。
当发生pH值冲击加药系统不能在短时间内中和水质时,应加大回流污泥流量1倍,待进水pH值恢复再调整回来。
(3)温度:当氧化沟温度高于35℃时,需要留意的是溶解氧的变化,若表现出供氧能力下降,溶解氧值降低则应减少30%的进水缓解供氧压力。
当氧化沟温度高于40℃时,需要考虑引入低温水降低系统温度。
当温度低于10℃以下时,可适当降低风机的频率,延长曝气时间,以提高水温。
(4)溶解氧(DO):这里的溶解氧是指,自控仪表安装位臵的溶解氧情况。
当溶解氧高于3.5mg/L时,关停风机,当开启一台风机时溶解氧持续低于1.0mg/L时,需增加风机台数,若溶解氧还不能提升,则需减少进水量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5)活性污泥浓度(MLSS):MLSS主要通过排除剩余污泥进行控制,理论设计值为:2000-3000mg/L,各处理站应以调试完成阶段的日污
排泥量为基准确定小时排泥量并连续排泥。
调整方法是:当污泥浓度偏离基准时,增加(减少)小时排泥量15%,仍然偏离就按每次10%逐步改变排泥量,直到找到合适的排泥量保持污泥浓度稳定。
(6)回流比(%):
回流比=回流污泥流量/进水流量
通常控制在30%-80%,应急情况则可能高于100%。
正常运行时,回流比设臵为50%,则进水的小范围波动情况下均不需要调整。
系统出现异常时根据现场情况调整。
回流比在正常情况下的调整操作,正面作用并不明显,但是在污泥系统故障时的应急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
控制回流比依据
(<60%)
(7)营养投加:对于营养的投加主要是针对氮的补充,磷通常是充足的。
调试阶段首次投加营养按COD:N:P=200:5:1,运行时按300:5:1投加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营养投加计算示例:
进水条件COD=500mg/L,流量=20000t/d;选择营养比例:COD:N:P=200:5:1
每日需投加氮量为=20000×500/1000×5/300=167kg
使用尿素作为氮源则,
投加的尿素量为:167/46%=363kg/d
由于进水含有一定量的氨氮,因此需要减去这部分氮才是最终的投药
量。
设进水氨氮浓度为:5mg/L,则
进水含氮=20000×5/1000=100kg
实际需要投药量=363-100=263kg
配制5%的尿素溶液进行投加,则每日需要溶液量=263/5%=5260L 加药设备的流量=5260/24/60=3.65L/min
运行时,进水氨氮浓度取日常监测的周或月平均值计算。
实际上正常运行时,可逐步减少投加量,通过观察系统变化,确定是否缺乏营养;如系统正常,表明污泥将进水中含有的氮元素完全利用起来,不再需要投加尿素。
(8)SV30、SVI:这2项指标主要用于诊断系统故障,判断系统运行状态,详细分析控制方法如下表:
沉降比(SV30)
活性污泥沉降比应该说在所有操作控制中最具备参考意义。
通过观察沉降比可以侧面推定多项控制指标近似值,对综合判断运行故障和运转发展方向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影响沉淀效果的因素及处理对策
沉降过程的观察要点:
(1)在沉降最初30-60秒内污泥发生迅速的絮凝,并出现快速的沉降现象。
如次阶段消耗过多时间,往往是污泥系统故障产生的信号。
如沉降缓慢是由于污泥黏度大,夹杂小气泡,则可能是污泥浓度过高、泥龉过长,造成污泥老化、进水负荷高的原因。
(2)随沉降过程深入,将出现污泥絮体不断吸附结合汇集成越来越大的絮体,颜色加深的现象。
如沉淀过程中污泥颜色不加深,则可能是污泥浓度过低、进水负荷过高。
如出现中间为沉淀污泥,上下皆
是澄清液的情况则说明发生了中度污泥膨胀。
(3)沉淀过程的最后阶段就是压缩阶段。
此时污泥基本处于底部,随沉淀时间的增加不断压实,颜色不断加深,但仍然保持较大颗粒的絮体。
如发现压实细密,絮体细小,则沉淀效果不佳,可能进水负荷过大或污泥浓度过低。
如发现压实阶段絮体过于粗大且絮团边缘色泽偏淡,上层清液夹杂细小絮体,则说明污泥老化。
污泥体积指数(SVI)
污泥体积指数SVI=SV30/MLSS,SVI在50-150为正常值,对于工业废水可以高至200。
活性污泥体积指数超过200,可以判定活性污泥结构松散,沉淀性能转差,有污泥膨胀的迹象。
当SVI低于50时,可以判定污泥老化需要缩短污泥龄。
污泥容积指数
运行中要注意的是,当负荷低时要相应调整曝气量,否则过度曝气将导致SVI增高,容易被误判成污泥膨胀。